简短的论语小故事2022-12-17

2022-12-17  本文已影响0人  雪霁晴空喜迎春

简短的论语小故事

1.非常短的孔子论语小故事

(1) 【原文】(《论语·宪问篇》第十四14.45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人(1)。”

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百姓(2)。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3)诸(4)?”

(1)安人:使自己身边的人安乐。

(2)安百姓:使老百姓安乐。

(3)病:难,不易。

(4)诸:代词,相当于“之”,这里指修己以安百姓,作宾语。

修己以敬——出自《论语·宪问》。意思是,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

【译文】 子路问什么叫君子。

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

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

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们安乐。”

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

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尧舜还怕难于做到呢?”

【评析】 本章里孔子再谈君子的标准问题。他认为,修养自己是君子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做,才可以使上层人物和老百姓都得到安乐,所以孔子的修身,更重要的在于治国平天下。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问他的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说:“修己以敬。”好好修炼自己,保持着严肃恭敬的态度。

子路一听,做到这四个字就能当君子了?不会这么简单吧?于是又追问,说:“如斯而已乎?”这样就行了吗?

孔子又补充了一点说:“修己以安人。”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让别人安乐。

子路显然还不满足,又追问:“如斯而已乎?”

孔子又补充说:“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炼自己,并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像尧、舜这样的圣贤之君还发愁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做好呢。做到这一点,难道还不够个君子吗?

(2)  原文:(《论语·雍也篇第六》6.15)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孔子说:“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败退的时候,他留在最后掩护全军。快进城门的时候,他鞭打着自己的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跑得不快。'”

  这是孔子给我们讲的一段话。孟之反是一个人,是鲁国大夫。他姓孟,名之侧,所以他的名字也叫孟之反。「不伐」的伐,按照《朱子集注》当中解释说,「伐,夸功也」,这是自己夸自己的功劳,这叫伐。颜回他的一个优点就是不伐善,不会自己夸自己是善,绝对不自己邀功。『孟之反不伐』,这是孔子赞叹,他不夸功。底下举出他的一个实例,『奔而殿』,朱子的解释说,「奔,败走也」。这是什么?

根据《左传》记载,在鲁哀公十一年,齐国跟鲁国有一场战役,结果那场战役鲁国大败,这个「奔」就是鲁国的军队败走了。殿,「军后曰殿」,在兵败的时候,孟之反他是殿后的,在整个军队的最后,走在最后。也就是他对敌人进行反抗,保护军队撤退,叫殿后。所以「奔而殿」,就是当军队败走的时候,他在殿后,还继续抵抗敌军,掩护我军后退。这是一个勇敢的人,因为打败仗要撤走的时候,他走在最后,这是勇敢的人。所以他也受到国人的称赞,但是孟之反不邀功。等到回到国内的时候,他将入国门就『策其马』。《朱子集注》说,「策,鞭也」,就是打一下自己的、鞭打自己的马,进入国门。然后告诉国人说,『非敢后也,马不进也』。这个意思就是,这不是我自己很勇敢在后面殿后,是因为我的马不能够撤退,「马不进也」。这个进就是回去,我的马不肯回去,牠要前进跟敌人继续作战。他「策其马」就做一个动作,还给国人看看,你看不是我自己要进来国门的,是这个马把我带进来的,我自己其实没什么功劳,都是我的马让我这么做的。所以这个是不自夸、不邀功,这是一种美德。所以孔子称赞他是「不伐」,就这个意思。可见得孔子对于不伐善、不夸功的人非常的赞叹。

  有一种说法是说这场战役,孔子的两个弟子也参加了,冉求和樊迟都领兵进行迎击,也建立了大功。但是孔子唯恐冉求和樊迟这两个弟子,会因为功劳而得意忘形,所以故意称赞孟之反,也有的是这么说。雪公讲这属于臆测,没有什么依据。总之,孔子在这里赞叹的是不夸功的人。我们来看《朱子集注》当中,有一段话讲得很好,他引宋儒谢良佐他的话讲,「谢氏曰:『人能操无欲上人之心,则人欲日消、天理日明,而凡可以矜己夸人者,皆无足道矣。然不知学者欲上人之心无时而忘也,若孟之反,可以为法矣。』」

  谢良佐这里说到,人如果能够时时保持着无欲上人之心,上人就是超过别人,他不想超过别人,这叫无欲上人,这是一种谦卑的心态。人守着谦,老子《道德经》里面讲,「不敢为天下先」,守着谦卑,自自然然人欲日消、天理日明。人的欲望总是想冒头、总是想挑尖,那你守着谦卑,不敢为天下先,不夸功、不自伐,你人欲日消。跟人欲相对的是天理,天理日明。朱子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人欲是天理的障碍。天理简单的讲就是我们的良心,天理良心。但是,这天理良心现在被人欲覆盖。这里的欲,尤其是指对名利的欲望。邀功、伐善都是有名闻利养的心,如果心里不执著名闻利养,怎么会邀功伐善?所以在这里,孔子教我们断除名闻利养,断贪。然后能显明我们的天理、我们的明德。


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解释:

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有一次打仗撤退的时候,他骑马殿后掩护大家,快进城门的时候,他一边抽打着自己的马,一边说,哎呀,其实不是我勇敢留在后面, 而是我的马实在是跑不快啊。

(3)原文:原文《论语·公冶长第五》

宰予①昼寝②,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③之墙不可圬④也!于予与⑤何诛⑥?”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⑦。”——《论语·公冶长第五》

注释

① 宰予:孔子的弟子

②寝:在床上睡觉

③粪土:腐土、脏土

④圬(Wū):用来涂抹粉霜墙壁的工具。句中作动词,指粉刷,把墙面抹平

⑤于予与:对于宰予这样的人;与:同“欤”,语气词

⑥诛:深责

⑦是:这(指对人的态度)

译文

宰予白天在床上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可以雕刻,用脏土垒砌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 “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 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①也!于予与②何诛③?”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译文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2和1内容重复。

3.经典短小的论语故事

1.原文:《论语·雍也篇》6.28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矢之:矢,发誓。“矢之”,谓言之直且速也,犹言“失口而出”,无假思虑也。

白话: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指天发誓说:“我所做如果有不合于道,的老天会弃绝我,老天会弃绝我。”

子见南子是《论语·雍也》中一段话的开头。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来到卫国。当时卫国实际的掌权者是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南子妖媚,名声不好,不过她仰慕孔子的能力和品德,知道孔子来了便很恭敬地请孔子去与她会见。于是就有了“子见南子”这一段。 原文为: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一日来到卫国,寄住在一个名叫蘧伯玉的家中。卫国君主灵公,有个叫南子的美貌夫人,仰慕孔子,想要见他,就派人对孔子说:“各国的君子,凡是想和我们国君交朋友的,一定会拜见我们南子夫人,我们南子夫人也想见见您。”孔子辞谢客套一番,不得已就跟来人去了。

南子夫人坐在葛布帷帐中等待。孔子进门后就叩头行礼,美貌绝伦的南子夫人也在帐中盈盈回拜,行动时,所戴环佩玉器发出叮当撞击的清脆响声,此情此景,令谨尊礼法的孔圣人也不免心中怦然。

事后,孔子再见到弟子们就有些讪讪的,自己解释说:“我本来就不愿意见她,既然迫不得已见了,就得还她以礼嘛。”

子路不爱听,孔子急得发誓:“我假若不对的话,上天一定厌弃我!上天一定厌弃我!”

2.典故——“丧家犬”的典故出自《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

原文如下: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典故译文

白话文的意思是:

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们走失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外城的东门。郑国人有看见了就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郑子产,可是从腰部以下比禹短子三寸,一副狼狈不堪、没精打采的样子,真像一条丧家狗。”

子贡见面把原话如实地告诉了孔子。孔子高兴地说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对,但说我像条丧家狗,对极了!对极了。”


一天,孔子来到郑国,和弟子们走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城郭东门,郑国有一个人看见了孔子,就对孔子的学生子贡说;“东门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郑国国卿子产,可是腰部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狼狈不堪,没精打采的样子,像一条丧家狗。”

子贡与孔子见面后,就把原话如实转述了一遍,孔子大笑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对,他说我像丧家狗,对极了!对极了!”

3.

一次,孔子路过一个叫蒲的地方,正遇上公叔氏占据蒲地反叛卫国。因为孔子与卫国相亲,蒲人便扣留了孔子。

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身材高大,才勇兼备,和蒲人打斗在一处,蒲人害怕了,就对孔子说:“如果你发誓不到卫国去,我们就放你们走。”孔子马上发了誓,并和蒲人订立了盟约,蒲人这才放他们出城。

孔子出了城却直奔卫国,子贡说;“与人订了盟约也可以违背吗?”孔子从容笑曰:“在要挟下订立的盟约,在神那里是不算数的。”

4.关于孔子的小故事,要简短一点,精细一点,不要长,要短

故事一 【原文】:

子路戎服见于孔子,拔剑而舞之曰:「古之君子,以剑自卫乎?」孔子曰:「古之君子,忠以为质,仁以为卫,不出环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有不善则以忠化之,侵暴则以仁固之,何持剑乎?」子路曰:「由乃今闻此言,请摄齐以受教。」

——《孔子家语·好生第十》

【白话易解】:

有一天,子路身着戎装,全副武装地来拜见孔子,见到夫子后,拔起剑就舞了起来,问:「夫子,古时的君子,也是用剑来自卫的吧?」孔子答道:「古时的君子,以忠义为人生追求的目标,用仁爱作为自己的护卫,虽然不出窄小的屋子,却知道千里之外的大事。有不善的人,就用忠信来感化他;有暴乱侵扰的人,则用仁义来使他们安定。这样,又何须持剑使用武力呢?」子路听了非常的敬佩,感慨道:「啊!我今天才听到这样的话,我愿从今以后,至诚恭敬地向您求教啊!」

故事二 【原文】:

哀公问于孔子曰:「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对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行己自取也。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刑共杀之;以少犯众,以弱侮强,忿怒不类,动不量力者,兵共杀之。此三者,死非命也,人自取之。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可乎?」

——《孔子家语·五仪解第七》

【白话易解】:

有一次,哀公向孔夫子请教,问:「夫子,是聪明有才智的人比较长寿,还是心地仁慈、厚道的人比较长寿呢?」

孔子回答道:「是这样的。人有三种死,并不是他寿命到了,而是自己折损掉的。

比如起居没有定时,饮食没有节制,时常让身体过度疲劳或无限度地放逸。这些都是因自己不懂得爱惜身体,使身体受到损伤,这样,疾病就可以夺去他的性命。

第二,居下位的人却无视君王,以下犯上;对于自己的嗜好欲望,不肯节制,贪求无厌。这样的人,刑罚也能夺去他的寿命。

再者,人少却去冒犯人多的人;自己弱小,却还要去欺辱强大;忿怒时不懂得克制自己,意气用事;或者不自量力,不计后果地行动。这样,刀兵战事就可以让他夭折。

像这三种情况:『病杀、刑杀、兵杀』,是死于非命,也是咎由自取的。而仁人廉士,他们行动有节,合乎道义,喜怒适时,立身行事有操守,懂得培养自己高尚的性情,这样他们得享长寿,不也是合乎道理的吗?」

5.论语中的简短故事

1. 孔子的弟子子路要远行,前来向孔子告别。 孔子说:“我是赠送给你一辆车呢,还是赠送给你一段话呢?” 子路说:“请夫子送给弟子一段话吧。” 孔子说:“不能自强不息,不可能达到远大的目标;不勤劳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可能有功效;不发自真心而有分寸地去对待他人,不可能得到他人的亲近;自己不讲信用,不可能使别人对自己讲信用;不拿出诚心而谦逊地对待他人,不可能符合礼义。如果能够慎重地从这五个方面去做人做事,就能够做得长久。” 子路拜受领教而去.

2. 孔子被困于陈蔡,从者七天没有饭吃。子贡偷出重围,从土人那里讨来了一些米。颜回和子路就用这些米在一个破屋里做饭。一块尘土掉进了饭里,颜回拿起来吃掉了。子贡在井旁看见,以为颜回偷吃,心里很不高兴。问孔子说:“仁人廉士在穷困的时候会改节吗?”孔子说:“改节的人怎么能称得上仁、廉呢?”子贡说:“像回这样的人不会改节吗?”孔子说:“他不会的。”子贡就把他所看到的告诉孔子。孔子:“我一直相信回,虽然你这样说,也并不怀疑他。这其中一定有原因吧。你不用说了,我来问他。”于是让人把颜回叫来,说:“我刚才梦见了我的先人,大概对我有什么启示吧。你做好饭后拿过来,我要先祭祀一下。”颜回说:“刚才有一块尘土掉进了饭里,放在那里不干净,扔了又可惜,我就把它

6.【关于论语的小故事】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 又是子贡,问了老师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他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 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么叫“恕”呢?老师又加了八个字的解释,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候学一个字两个字,就够用一辈子了. 这才是真正的圣人,他不会让你记住那么多,有时候记住一个字就够了. 孔子的学生曾子也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说我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了.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 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但是,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本来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是老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 佛家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 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又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 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所以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失业、婚变、朋友背叛,亲人离去等等这些事情,它对你是大事还是小事,没有客观标准. 这就如同划个一寸长的口子,算大伤还是小伤?如果是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她能邪乎一星期;如果是一个粗粗拉拉的大小伙子,他可能从受伤到这个伤好,一直都不知道. 所以,我们的内心究竟是做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还是一个粗粗拉拉的“大小伙子”,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7.经典短小的论语故事

【原文】 1·2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

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

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

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

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

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8.关于孔子的小故事,越多越简洁越好

有关孔子的小故事: 1、孔子有许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 利口善辩。

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 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 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

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 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 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 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 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 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2、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 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 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 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

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 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3、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有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儿,挡住我们的车!” 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 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 孔子被问住了,他觉得这孩子很懂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孩子说:“我叫项襄。

7岁!” 孔子对学生们说:“项襄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4、一次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墙东门旁发呆。 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边有个人,看他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

子贡把这段话告诉了孔子。 孔子说:“把我的外表说成这样,实在是夸过头了。

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确实是这样!” 5、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 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 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

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 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

9.论语十则中的小故事

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看来,孔子把朋友是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人们的惯常思维中,圣人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难免曲高和寡.其实孔子并不是这样的,他特别喜欢交朋友.《孔子家语》里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次孔子到郯国去,在路上碰到了一个叫程子的人.程子是个博学善辩的人.能遇到程子,孔子特别高兴,“倾盖而语终日,甚相亲”.就是说当时两个人都在车上,就把车都停下来,两个车盖紧紧地靠在一起,两个人各自坐在车上,谈了很久,非常亲热.孔子还回头对子路说:“拿一束帛赠给程子先生!”子路不太愿意,他对孔子说,“我听说,士人不经过中间人的介绍,女子出嫁而不经过媒人的介绍,君子对于这样的人不和他们相交,因为这是礼节的问题.”子路心想,先生和程子是第一次碰见,没有人从中介绍就交了朋友,已是不合规矩,居然还叫我送东西.孔子劝子路说:“《诗经》上说,‘有一个美人,眼睛清澈明亮而宛丽.邂逅相遇,正适合我的心愿啊’.如今我能在路上碰到程子这样的贤士,在这时候不赠送给他,则终生不能见到了.子路你就按我的话去办吧.”孔子路上偶遇贤士,就像邂逅相遇美人那样高兴.他的那种“倾盖而语终日”的亲热劲头,那种子路送“束帛”的告诫,都可想见孔子是个好交朋友、待人真诚的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