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不写就出局17班

互联网金融之P2P的那些事

2018-01-28  本文已影响6人  sydneywhatever

开始开始都提醒自己莫忘初心,最后的最后都抵不过逐利的本性。

多数人知道P2P是从E租宝或是钱宝开始,两者都是涉案金额巨大(E租宝涉案金额超700亿,钱宝尚未公开,可能还没统计完),牵涉人数众多(案发前那叫群众基础好),均是年末大戏(E租宝案发于15年2月3日,钱宝17年12月26日)。

E租宝的辉煌时刻我没亲眼见到,听网贷老人说上过央视黄金时刻广告,拥有无数的大爷大妈粉丝。钱宝的坠亡过程倒是历历在目,早在16年时某大户晒出钱宝账户的余额,我一边数着几位数,一边听着大户平淡地回答小伙伴的疑问:现在不如从前了,年化大概80吧。惊呆了我的小伙伴,在普通银行理财收益5%左右徘徊时,P2P行业平均能达到10+的水平,叠加活动可能有20左右,额,薅点羊毛可能更高但也只是小额资金,但是长期80的年化收益哎,神一般的存在(投币的同学们见笑了)。

另一个大户属于稳健派,经常预测XX平台的大限,钱宝在其死亡榜单首位。普通平台给投资人的收益在年化10左右,加上平台运营费用5~10+,借贷利率要超过20平台勉强不亏钱,有再好的投资手段、运营能力也难以维系长期80的年化收益。但几个月过去了,今天钱宝死了吗?没有。一年过去了,比钱宝年化低的平台死了不知多少,但钱宝仍然活的好好地,12月初的时候还有人说:年底了,把资金撤回来放钱宝里安稳过个年…

求锤终得锤,属于钱宝的日子终于到来。17年12月26日当天转发来各路消息,先是一条官方“平安南京”的微博爆料钱宝实际控制人张小雷自首,接着各方人士开始辟谣官博被盗号,官博无奈自证真身,看热闹的人终于相信了钱宝卒。但投资人不信,很多早期投钱宝的人资产都翻几番了,现在都是利润在里面,也有些人奔着高收益借贷投入,这些人拼命地“护盘”,甚至组团去政府闹事要求释放平台负责人。

无论哪里都有这样一些投资人,当平台出现问题时,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报案而是维稳,捂住消息还会有新投资人来接他们下车,一旦消息走漏,平台资金链断裂,拿回钱的希望近乎0。

虽然P2P行业经常出现“跑路”平台,但钱宝并不是P2P。钱宝的投资是一种保证金模式,交保证金锁定一定期限,平台会发布广告任务,看视频点广告都能拿到收益,交的保证金越多锁定时间越长,做的任务越多收益越高。非法集资+庞氏骗局的典范。

P2P(peer to peer)最早是个人借贷平台,也就是现金贷、车房贷之类,后来逐渐发展为企业借贷的业务,三农贷、经营贷等等,统称网贷平台。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个子集,它的基石也是信任,初衷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借贷难的问题,从银行不要的边角料中分一杯羹,盈利的来源是存贷差。

普通投资人选择平台,首先看的是背景,其次才是合规。银行系、上市系是热饽饽,腾讯、网易等也都有自己直接/间接投资的平台,行业老大陆金服便是平安集团旗下,风投和国资背景次之,民营平台垫底。

好背景却未必合规,某些平台从解决中小企业借贷难变成了解决企业自身融资难,变相地为自己或相关企业输血,虽然触及了禁止自融的红线,但一点也不影响投资人的热情:自融好啊,说明有实业,不容易跑路。

合规也不代表安全,不允许设立资金池,不允许宣传保本保息,要求平台必须限期完成备案,资金必须通过银行存管,从17年8月30前完成所有整改,延期到年底,各地实行差异化的政策,监管的大刀晃了三两下始终未落下,一刀切下伤最重的是不明真相的民众。监管的意义更多在于警示,在于加大平台违法的成本。

在监管层尚未顾及到P2P时,几万块的成本便能摇身变成行业新贵,平均每天都有几个新平台上线,你问新平台谁敢投?给出高收益,加上广告公司宣传,投资X月年化XX,自然就有人来了。还有人判断新平台不会跑路,因为圈钱没到位,跑路不划算,吃肉要趁早。但就有那么位不贪心的老板,圈了7天几百万就跑路了。银监会发布网贷监管细则后,直接跑路的平台少了,变成了:我们承诺不跑路,请投资人给予时间分期还款…你信吗?

P2P至今十余年,也发展成了金字塔的架构,顶层的平台同时拥有最便宜的资金端和最优质的资产端,其中不乏远赴美国上市的,他们才是正大光明吃肉,还有些二线的平台凭着融资来的钱补贴投资人以扩大规模,站稳脚跟后能喝口汤。金字塔的底层既没有肉吃也喝不着汤,是信仰支撑他们维持平台运营吗?人家是在放长线钓大鱼,只是没那么急收线,你贪别人的利息,别人盯着你的本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