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非让孩子生长成父母希望的样子
认识一、两个做育儿公众号的朋友是很"烦人"的,让人忍不住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上的种种问题,尤其是像我这样孩子已经成年了的父母,总是生出后悔之心,恨自己当初没有做好,现在有些晚。
不过换个角度想,也许还不算太晚,无论什么时候,做起来总比什么都不做只在那里后悔强。
李君是我的好朋友,他的儿子与我的儿子从小在一起玩,也是多年的好朋友了。我儿子放假在家时,李子总爱泡在我家。有一天已经很晚了,我让他回家去,他叹了口气同我说真不想回去。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他爸爸总是同他说一些道理:比如不认真读书将来没什么出路;做人就是堂堂正正不虚假;事情有可为有不可为……这些让他很烦。我问你妈妈那,他说妈妈常说的是爸妈不容易为他牺牲了很多,随后就会讲起他们都为他做过什么,讲的很动情。他说他知道妈妈说的都对,但仍会让他很烦。
我想李君夫妇正好代表了两类态度:一类是教化,一类是煽情。教化决不是正确的道德教育,煽情也决不是正确的情感教育。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学校,甚至社会采取的都是这两种方式。我们有时候会感慨:学校里的学渣在走向社会以后比学霸吃的开。也许原因之一是学霸在教化和煽情的教育中成了死心塌地而又多愁善感的"奴才",学渣则保存了更多的天性。
好奇心和想象力是所有人的天性。从星星为什么会发光到我是从哪里来的,每一个孩子在幼小的时候大慨都问过类似的问题,人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每一个孩子都会睁大新奇的眼睛看世界。每个孩子的心目中也都有一个童话的世界,或许是王子与公主,或许是A啦多梦奥特曼,这是他们依靠自己的想象力构建起来的。然而可怕的是,随着孩子的长大,我们开始教化了,要求他们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要守纪律,把他们的言行规范到大人制造的仪轨中,殊不知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就这样在千人一相中一点一点的丧失了。作为父母,我们无力去改变学校和社会,我们总该在家庭中给孩子留一片净土,让孩子活泼泼的生长。
可惜这时候"别人家的孩子"来了,我们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我们让自己的孩子学音乐学跳舞学下棋学书法,报各种各样的课外班。
在我们的教化中,学霸们走向我们给他指出的道路上,学会了各种各样的技术,却慢慢地丧失了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心。吊诡的是学渣们以逆反的方式顽强的保持一点儿好奇心,却遭到了我们以爱的名义的合力阻击。在晓之以理无效后,动之以情出场了。我们付出了爱需要爱来回报,这或许没有错,但爱的回报方式必须是听我们的,按我们的要求去做,实在是没什么道理。
我不是教育工作者,所以无法提供具体的教育方式。我曾经觉得言传身教一定会好于空谈, 所以我希望孩子做到的尽力自己先做到。
有些有了效果,比如在雨雪天气我会给我父母送些果蔬吃食,现在我儿子把这些都担过去了。我母亲病了,我儿子一有空就去陪奶奶,大家都说现在这样耐心的孩子很少见。
也有些没有效果,比如我每天都读书,我儿子仍然不喜欢读书,这让我有些无奈。不过仔细想来,凭什么我想让孩子怎样他就要怎样,在骨子里,所谓言传身教不也是另一种方式的教化吗?
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虽然懂得这个道理,却总是习惯替他们去选择。未来走什么样的路,终归是要由孩子自己来选择的,我们所能做的也只能是创造一块让他们拥有健全灵魂和强大自信的土壤,然后欣喜地看着他们成长,而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走上我们所制定的路线而烦恼。
思来想去,如果再给我一个幼小的孩子,我仍然不知道怎样才能把他教育好。我只是希望少一些教化和煽情,而是能更多的和他"搅"在一起。最关键的,我会时常提醒自己:不必非要让孩子生长成我希望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