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作一个“更好”的人
1. 看电影
上小学的时候,经常有流动的电影放映团队来村里放电影。那个时候娱乐活动匮乏,一到放电影的时候,男女老少都会聚集过去,俨然就是个大联欢。
放得最多的是武侠片或战争片。有一个片子,大概说的是,好人被追杀,但最终却因为得到了一本武功秘籍,一夜之间武功大增打败了所有的坏人。片名不记得了,后来还特意搜了一番,也无法确定,但脑海里一帮人打斗的场景却很是清晰。
至今我依然清楚地记得,看完那个片子后有一段时间,我总是幻想着在上学的田间小路上能得到一本秘籍,帮我成为武功高手,这样我就可以扬眉吐气,而且免受大孩子的欺负。电视台经常放一些武侠片,我的整个童年都在想,哪天学校发的书是武功秘笈就好了。我甚至还幻想着哪天能碰到个高人,能把功力都传给我。
当然,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我没得到秘笈,也没碰到什么高人。年龄大了嘛,我也知道那些武侠故事都是骗人的,小时候的我只是太天真。搁现在的话说,就是“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2. 混大学
后来,我来到北京上大学,专业是德语。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没上大学之前,我对大学充满了幻想,总觉得大学有种光环,你只要从那里走一遭就能“黄袍加身”。
整个大学四年,我都过得很懵懂。我总觉得,等毕业了我就是高材生,天之骄子,该会的就自然会。我所有的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从来没想过自己主动地、刻苦地、努力地去学习一门课程,打磨一项技能。
毕业之前的一次实习是给展会做翻译。当时接到一个德国人的电话,跟我交代事情,说了几分钟,挂了电话我发现,我竟然基本没听懂。我都快毕业了啊,说好的高材生,说好的天之骄子呢?更加让我困惑的是,有的同学学得还不如我,即使学习比我好的同学,他们也远远没有达到我想像的那个水平,但我们竟然都毕业了。
其实,小时候的经历对我们思维和认知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我一直觉得,有些知识在那里,一旦学到就能成为高手;有些智慧在那里,一旦得到,就能解决你碰到的所有难题;有些高手在那里,一旦给你指点,你就能得到真传。
直到毕业,我才第一次清楚的意识到,我的思维里一定有些东西和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和本质是不相符的,我错误地幻想了这个世界。
3. 学英语
还没学到什么,就都毕业了。一开始,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我学的是语言,所以才这样。后来,我才发现并非如此。中国的大学想毕业真的很容易,大多数大学生毕业时最想问的问题就是,我学的这点东西到底能干啥?
我过了一段迷茫和彷徨的生活,我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也不知道如何找到我的未来。直到有一天,在同学的宿舍里发现了一本书——《挺立在孤独、失败与屈辱的废墟上》,一本俞敏洪的演讲集。一口气读完了它,我热血沸腾,我觉得我找到了答案。
我不再幻想什么秘笈、不再幻想遇到什么高人,我发现一切的成就都只能来自于持续不断的努力、一点一滴的进步、和不断尝试的勇气。
从那以后,我就开始疯狂的学习英语。听广播、看美剧、用英语写日记,自己跟自己对话。为了练习英语,我会早起跑到公司附近的东单公园的半山腰对着路边的车流大喊;夜里会伴着美剧入睡,并常常在梦中说出“流利”的英语;有一次,同事抱怨说,路上碰到我打招呼我也不理,嘴里还念叨着什么。
那是一段至今回忆起来仍为之感动的一段岁月。一年以后,我能够用英语进行流利的对话了,并且成功的通过了一个口音巨重的法国人的面试,来到了外企。
学习英语,对我来说是人生的一次转折。这是我第一次主动、积极、不为了考试、不幻想一撮而就,只追求一点一滴进步的努力。最重要的是,它彻底打碎了我的秘笈思维,让我对这个世界看得更加清楚了一点点。
4. 幻想者
你也许会说,你还真是图样图森破,武侠小说那一套你也信,成功当然要靠努力,一点一滴长期的努力。我一开始也觉得是,后来我发现,这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很多人共有的问题。很多人自以为知道,其实他们并不知道,很多人以为懂,其实他们并不懂。
社会上有一种生命力极强的行业,叫传销。它其实就是因为满足了人们一夜暴富的心理而屡禁不止。
世界上有一门学问,叫成功学,我觉得那些希望通过成功学获得成功的人,本质上都是有着“秘笈思维”的人。
你没有参加过传销,对成功学也不感冒,那么你参加过某某速成班吗?对身材不满,想过找到快速减肥的方法吗?在浏览网页时,点开过各种标榜“干货”的链接吗?
如果你做过,说明你实际上也有过不切实际的幻想,幻想着能够一蹉而就,幻想着一步就成为高手,幻想着不付出努力就能成为“最好”。
5. 忘记 “最好”
在我看来,期望得到武功秘笈,以为毕业就是天之骄子,幻想一夜暴富,总是想各种速成,得到各种干货,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就是想不经过任何努力就从“当下”的状态一下变成“最好”。
“最好”(the Best),本来,这是个褒义词,事情达成目标、甚至超过我们自己和众人的预期,那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最好”。但是,我的经验告诉我“最好”这个概念在我们的大脑里也许是一种负面的存在。
为什么呢?
保守主义者有一句格言—— “最好是更好的敌人”(The Best is the Enemy of the Better)。
什么意思呢?
The Best是一个静态的结果,对应的是“静态的完美思维”,当我们拥有这种思维的时候,我们要么害怕达不成目标的失败,而迟迟不敢行动,要么总是陷入一种寻找武功秘笈式的思维力,幻想一步登天。
Better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应的是"动态的迭代思维",当我们拥有这种思维的时候,我们就没有了失败的概念,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不断地Better,我们也不会幻想一撮而就,因为我们知道the Best只是不断Better后自然而然的结果。
我们很早就学过英语比较级,“Good”到“the Best”的路上,必然要经过不断的“Better”。
6. 做到“更好”
头脑中缺少一个概念,就会缺少一个维度的世界。有些概念,你仅仅认识到它的存在,就已经会让你产生不同的行为方式了。就像“元认知”这个概念,当我第一次知道它,还没有去打磨的时候,我就已经可以利用它去控制自己的情绪了。
在脑海中深深地刻画这三个单词 “Good—— Better ——the Best”。
每当你想学习一门知识,幻想一撮而就的时候,记住去往the Best的路上,越不过Better;每当你打磨一项技能,坚持不下去想要放弃的时候,你告诉自己你现在的每一点付出都是在让自己Better。
摈弃静态的完美思维,拥抱动态的迭代思维是至关重要的。古往今来,各行各业的高手都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不断地练习、行动、改进,终于呈现出令人惊叹的水平。
如果你有一个想法,想去创业,这个思维同样重要。等一切都计划好,资源都齐备,你觉得万无一失了,再去行动,那就是静态的完美思维;你也可以先做出一个MVP(最小可行性产品)投入市场,然后在后面的过程中,不断地改进、更新、升级,这就是动态的迭代思维。
当然我们知道,信息化时代,第一套做法已经不灵了。原因很简单,如果把一切都想好了,考虑清楚了,慢慢去打造精品,市场早就没有你的机会了。
请记住这句话,“The Best is the Enemy of the Better”,我们要把“更好”而不是“最好”当做目标。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每天进步一点点,学会做一个“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