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秒历史

小历史|古人的七夕,不是情人节,更不是购物节,他们做这些事

2016-08-09  本文已影响47人  施多雷


牛郎织女万万没想到,他们相会的日子,竟然变成我们的“狂欢”日,呜呼哀哉


种“化生”求子

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瓷碗中,等它长出一寸长的嫩芽时,再以红、蓝丝绸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南方地区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有蜡塑成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上,以为宜子之祥,故称为“化生”。

种“化生”求子 图片自网络

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是女人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汉代已经盛行。《荆楚岁时记》中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玉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穿针乞巧,图片自网络

晒衣晒书

七夕晒衣晒书,《四民月令》就有记载:“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没有樟脑丸的年代,衣服和书籍要防虫基本靠晒。《世说新语》记载一个故事,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晒我腹中书!”

宋卜子《杨园苑疏》说:“太液池有武帝曝衣阁,常至,七月七日宫女出,后登楼曝衣。“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在七夕这一天见富贵人家,呼奴喝婢,在园中晒革裘锦袍,便急忙跑回家,取竹竿挑起自己的短裤晒于于庭中。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未能免俗!”由此可见当时的在七夕,晒书晒衣已是一种风俗。

七夕晒书,图片自网络

女拜织女,男拜魁星

闽东一带,农历七月初七夜,少女、少妇们拜织女,男人们则拜魁星。有诗云:七夕女儿祝织女,男士庙中拜魁星。佑我科举登榜首,供神猪头代三牲。

拜织女的仪式非常隆重有趣,在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上摆放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摆上鲜花,花前置一个小香炉。祭拜前,少女、少妇们斋戒、沐浴,在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桌前,一面吃零食、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拜织女,图片自网络

农历七月初七,也是“魁星”生日,“魁星”系北斗一星宿名。民间谓“魁星主文事”,因此闽东一带读书人崇尚魁星,仅此于孔子。清代诗人钱琦《竹枝词·拜文昌》诗云:五彩亭前祝七娘,三家村里拜文昌。桥填乌鹊星联斗,天上人间各自忙。

“拜魁星”仪式与拜织女类似。在闽东一带,七夕这晚,天井往往摆上“拜织女”、“拜魁星”两张香案,女拜织女,男拜魁星。

拜魁星,图片自网络

说到底,七夕根本不适合晒恩爱,它挺正经的。

参考文献:惠西成、石子编:《中国民俗大观》(下),广东旅游出版社1997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