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天下(816)上海巴金故居

2023-07-28  本文已影响0人  石岩磊简书

      2011年,上海的武康路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在短短1183米的街道上,汇聚了无数近现代政界、商界、文学领域以及艺术圈风云人物的旧居,宋庆龄、黄兴、唐绍仪、巴金、秦怡、孙道临等人都曾在此居住过。各式欧式洋房分列道路两侧,构成一条浸满历史沧桑感的文化街区。现在其已成为知名的网红打卡地,我自然不能错过,而重点是参观巴金故居。

    故居坐落在武康路113号,为一花园式别墅。进门便是大片草地,茵茵如绿毯,其托举起一幢“金”字形的二层小楼。1955年巴金夫妇便租下了这座庭院,直至2005年他与世长辞。2011年,在众多文学家的呼吁下,这里被辟为了巴金先生的陈列馆,再现了其生活与写作的场景,以及展出了他的生平事迹,置身其中,便如走进大作家的精彩世界。

    1904年,巴金出生于四川成都,17岁时发表第一篇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其后一发不可收拾,井喷式奉献出众多名著,诸如《雾》《雨》《电》“爱情三部曲”,《家》《春》《秋》“激流三部曲”以及《火》系列的“抗战三部曲”,一跃成为我国文坛上的巨匠,如启明星般耀眼夺目。建国后,他当选上海市文联副主席,1960年晋级为全国文联副主席。

    随后,巴金受到冲击,但他仍笔耕不辍。尤其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完成了《随想录》的创作,这部著作是他对自我的反思与救赎,毫不留情地剖析了前半生的过失和谬误,堪比法国作家卢梭的《忏悔录》。我对书中大胆独到的见解心悦诚服,尤其是巴金对于“说真话”的论述令我眼界大开。

    《随想录》中写道:“说真话不应当是艰难的事情。我所谓真话不是指真理,也不是指正确的话。自己想什么就讲什么,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这就是说真话。”但巴金坦言,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直抒胸臆却的确很难,其也对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做了生动的解构:

      “对私塾老师我很少讲真话。因为一,他们经常用板子打学生;二,他们只要听他们爱听的话。你要听什么,我们就讲什么。编造假话容易讨老师喜欢,讨好老师容易得到表扬。对不懂事的孩子来说,这样混日子比较轻松愉快。我不断地探索讲假话的根源,根据个人的经验,假话就是从板子下面出来的。”作家用轻松的话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扭曲的社会现象之症结所在:板子底下无真言。

    而我便像朝圣似的在故居中挖掘让巴金开悟的缘由。二楼为起居室和卧室,床头挂着其与夫人萧珊的合影,萧珊于1972年病故,巴金从此便与她的照片相守了33年,作家的一往情深远超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痴情该是巴金敢于说真话的底气吧,而执着则是其勇于撕破假面的骨气。故居一楼摆放着一张简陋的书桌,巴金就是伏案其上写作了《随想录》。

    一个世纪的坎坷经历,足以让巴金笑傲一切权贵与荣耀,其内心早已波澜不兴,他所崇尚的座右铭唯有:“尽可能多说真话;尽可能少做违心的事。”说真话是其润喉的香茗,少做违心的事是他安睡的枕垫。我顿感故居中的柔柔光线是绿色的,不是草地映照进来的阳光,而是巴金奋笔疾书的背影焕发出的光晕。他在酣畅淋漓地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无拘无束地驰骋在自由的田园间。

    走出巴金故居,我徜徉在梧桐夹道的武康路上,回首激动人心的花园,其却业已模糊不清,我便恍若误入桃花源的武陵人,找不到旧时路了。但我的眼前始终晃动着巴金夫妇甜蜜的合影,晃动着那简朴的小书桌,晃动着《随想录》洒落的文字:“自己无知还以为别人也同样无知,这的确是可悲的事情。”然而,比无知更可悲的是无声。

      2023.7.29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