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爸去世了,你不发个微博吗?”
道德绑架的人有两个特点,一是希望他人悲以己悲,二是自己喜欢慷他人之慨。
文:顺顺
公zhong号:夜听铺子
央视名嘴李咏去世了,他女儿法图麦的微博却爆炸了。
因为有人在法图麦自拍下评论“没良心”,还有人说“你爸都没了你还有心情发自拍”。
言外之意就是别人还知道发文悼念,你怎么没动静?
他们认为悲伤只有暴露在众人面前才能算悲伤,因为他们要看见你难过评价你的悲痛,否则你就是冷血无情枉为人。
有些网友就是喜欢用同理心和弱者心理去绑架别人的情绪和行为,也就是传说中的道德绑架。
网上有个小故事,我看了还蛮有感触的。
他的父亲突然离世,匆忙赶回去去看见了冰冷僵硬的尸体。他见到尸体时没哭,忙着通知亲友预备后事。
遗体告别他看着化完妆的父亲安静地躺着,眼看就要烧了埋了他也没哭。
直到葬礼结束,他都没有哭。
亲戚都说他冷血无情,亲爹没了眼泪都没有一滴。
几天后,他去以前和父亲经常吃饭的小吃铺,坐在熟悉的座位上却发现没了那个问他“吃不吃鸡蛋,我去帮你拿”的老头,就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
后来他看见楼下父亲的自行车落了灰会哭,看见父亲爱吃的菜会哭,听到父亲喜欢的歌会哭,看见别人身边有父亲时会哭。
别人只知道他会莫名其妙地哭,却不知道他的眼泪里都是思念和痛苦。许多悲伤都是隐藏的情绪,回忆是触发悲伤的开关。
键盘侠们,你就难过一下子,就请别在会难过一辈子的人伤口上撒盐了。
喜欢道德绑架的人有个特点就是,希望他人悲以己悲,自己喜欢慷他人之慨。
2008年汶川地震,学校组织捐款。班主任拿着纸笔一桌一桌地收钱,收到一百就夸同学有爱心,收到十几二十就问钱是不是没带够明天要不要补交之类的。
有个同学家里很困难,捐了一张皱巴巴的五块钱,老师拿着钱用尖锐的不可置信的语气大声质问道:“你就捐五块钱吗,你家里就缺这么点钱吗,汶川地震很多孩子连家都没了!”
下课后老师把这个同学叫到办公室“批评教育”,把同学骂哭了,逼着同学回家至少再要十五块钱捐了。
最后,老师把捐钱少的同学名字列出来贴在黑板右下角,说他们是没有爱心不是善良的人,告诫其他人不要跟这些人学习。
我不知道捐五块钱是不是不善良没有爱心。只知道同学从小跟着奶奶长大,放学还要跟着奶奶去捡废品。
一年到头没怎么就那么几件旧衣裳有的衣裤还短一块,春夏秋冬穿一双绿边都磨没了的白球鞋。学校外面那么多商店小摊,从来没见过他在这些地方花过钱。
我不知道教人向善的人是否真的善良。只知道这位老师只关心远在千里的汶川却不关心近在咫尺的学生。
那年我们班是同年级捐款最多的班级,班主任去台上领了流动红旗发了言。
这件事给我印象很深,以至于十年后的今天听见道德绑架这个词还是会想起这位老师,想起你才说的一句话,迫使人们遵从道德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有种道德绑架目的就是想激发你的同理心,达到自己方便或被认同的目的。
有次坐公交,有位老人上车跟司机说出门走得急没带钱包,车票能不能下次补上。
司机上下打量了一下老人还没说话,车上有个四十几岁的中年大叔就先说话了:“你就让老人坐吧,两块钱的事,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再说谁还没个老的时候呀!”
说完还问车厢里的人“对吧”,然后车厢里想起了一阵掌声。
这个时候司机说了一段话,他说:“如果你真想帮助老人,就自己过来帮老人补票,如果你不能补票就不要告诉我怎么与人方便。”
中年男人听完以后不自然地坐下了,司机跟老人说:“这次就算了,下次记得带钱包。”
真正想帮忙的人会主动站出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义正言辞地强迫让别人解决问题。自己做不到的事,强迫别人去做,这就叫道德绑架。
一个妹子坐高铁,旁边有位素不相识的母亲还带了个五六岁的小男孩。
妹子在玩手机,小男孩一直意图去抢她的手机,不给就哭。男孩的母亲抱着他向她投来不可思议的表情,好像在说,他还是个孩子你就不能给他玩会吗?
小男孩哭了一阵,坐在后面的中年大妈突然站起来阴阳怪气地说:“孩子想玩手机你就给他玩呗真小气,谁家还没个孩子,来把我的手机给你。”
男孩气鼓鼓的把中年大妈的手机扔到车厢连接处,哭着喊着:“破手机,这个手机不好玩!”
说句不恰当的话:“离那些什么都不知道就劝你要大度善良的人远点,省的雷劈他的时候连累你。”
其实真正的善意是自己做,也能理解别人不做。
- end -
作者: 顺顺,夜听铺子专职作者,写女孩关注的一切,转载请注明来源公zhong号:夜听铺子。我喜欢倾听,也喜欢讲故事,想做你的树洞一起分享春夏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