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到底长成什么样?带你读书观古望今

让我们一起看看,120年前的理论是怎样影响当下的

2019-01-16  本文已影响66人  削寒

你好,本期为你分享的这本书叫《乌合之众》,副标题是大众心理研究。单看书名会让人觉得这是一本贬低大众群体的书,所以强调一下副标题,不仅增加了本书的学术意味,也说明了这本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大众群体的心理究竟是怎样的?

虽然《乌合之众》是一部学术类的著作,却有着让人意外的畅销记录,至今已经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从1895年发表,到今天已经120多年了,发行量已经难以统计了。《乌合之众》是社会心理学的领域的奠基作品,也因为这部作品,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成为了这一领域的创始人。

在勒庞之前,学者们往往都把目光对准英雄和领袖,更多的是对个人进行分析研究,很少有人把群体作为一个心理实体来研究。但19世纪中后期欧洲各国的社会政治运动,让勒庞敏锐地感觉到,一股新的力量正在崛起,它很快就会与别的力量联合起来,发展壮大,取代旧有的王权,进入政治生活。这就是群体的力量。作为一个学者,他本能地意识到,研究群体的心理迫不容缓,意义重大,勒庞立即着手研究群体心理。这部经典的《乌合之众》就这样诞生了。

接下来,我们就分四个部分详细的说说本书的内容:第一部分,我们先明确究竟什么样的人群可以被称为群体;第二部分,群体里的人拥有哪些心理特征?第三部分,形成群体的两大因素都是什么?最后,第四部分,我们看看领袖和群体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部分,究竟什么样的人才可以被称为群体,也可以说在勒庞眼中什么样的一群人才能算是“乌合之众”。勒庞定义的“群体”,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一群人,在他看来,很多人偶然性的聚集在一起,是不能构成群体的。例如我们在大规模的公园或广场看到的熙来攘往的人群,虽然数量很大,但他们没有心理上的同一性,也就无法成为勒庞描述的群体,勒庞定义的群体是一个特殊的心理整体,是一群受某一事件、演说、激情、恐惧、爱恨的刺激而聚集在一起,为某个目标或某些精神需求而有所行动的人。还拿公园里的人群举例子,如果这时突然响起了广场舞神曲,一群人开始参与进去,然后越来越多,这个场景很多人应该都不陌生。这时候情况就变了,在这个时间段内,他们有了心理诉求上的一致性。即便这些人互相之间不认识,也已经形成了群体。

群体甚至不一定要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地点,也不一定要人数众多,有时候十几个人就可以产生群体的心理特征。就像现在网络上有一个群体,我们叫他们“键盘侠”,平时他们都过着各自正常的生活,一旦时事热点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们就开始放出大招,利用网络暴力解决问题,这就是很典型的群体。他们不用聚集,依然可以发挥群体的作用,施展群体的力量。因为他们也是为了满足一致的心理诉求,完全符合勒庞对群体的定义。

说到这里勒庞定义的群体就很清晰了,我们认为的构成群体的必要条件,例如数量、同时出现、同一地点聚集,在勒庞眼中都是非必要条件,真正的必要条件只有一条,就是一致的心理诉求。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更深入勒庞的研究核心,定义群体,只是表面的,实际上勒庞真正要表达的是大众心理诉求的影响力。有时候一个口号就能煽动一场游行,有时候一个新闻就能引发网络上的人肉搜索,这都是典型的群体心理诉求。勒庞所说的群体只在某一时间段内或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忠于某一领袖或信号源。当促使他们聚集成群的刺激物消失时,他们也就不再听从这个领油和信号源。也就是说,心理诉求消失,群体即消失。

以上就是我们讲的第一部分,什么人可以被称为群体?群体并不是只是一群人,而是一群有着同一心理诉求的人。那么形成群体以后,他们会有哪些特征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