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1班学生(17)—论基因的重要性
当老师以前,还很单纯地认为成绩的好坏都是靠个人的后天努力,与父母没有直接关系。当老师以后,在与多个孩子及其父母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古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实在是有其道理。
小珂父母亲都是大学老师,博士学历,理科高材生。往上走,她的爷爷奶奶都是高考状元级别的人物,纷纷毕业于上海交大这样的名牌大学。有了这样的家学渊源,她不聪明也难以让人信服。虽然她的爸妈在她很小的时候离婚了,但是并没有对她的心灵造成多大的伤害,因为他爸爸每周末都会开车来看她并带她出去玩。与班里那个父亲多年没有出现过的女孩相比,她确实幸运多了。
刚进小学的时候,小珂同学对午睡很不适应,总是趴在桌子底下玩小东西。我把她留下来,把家长也请到教室里来,她一见外婆就假装很委屈地哭起来,获得外婆的同情之后也让我们心软了,没怎么教训她就放她一马。搞了几次之后才知道这是她的小伎俩。是的,她拥有聪明孩子的最典型特征:不乖。你想让她上课规规矩矩的,那几乎是不可能,她没坐几分钟就会上蹿下跳,东张西望。然而她的成绩不比那些端端正正坐四十分钟的同学差,甚至远远超过许多人。就拿语文来说,她每次上交的练习册都是全对,作文的深度无人能及,考试的分数接近满分。同样的一段古文,别人读了好多遍都背不下来,她刚学完就能在嘻嘻哈哈中流利地背下来。记得一位老师说过,一个人聪明的标志就是记忆力好,用在她身上就对了。
聪明的另一种说法就是脑子转得快,表现之一就是说话速度快,条理分明。小珂同学只要打开话匣子,就应了成语“滔滔不绝”。她的嘴唇快速地一张一合,两只手臂也跟着手舞足蹈,用响亮的声音说出一套又一套的话来,反应慢的人都有点跟不上她的思路。不过,在她的作文里,也能看到她对着窗外的云自我反思的画面,进行天马行空想象的画面。课堂上老师的问题刚一抛出,其他同学还没来得及思考,她就把答案给说出来了,让人又爱又恨。
常常跟学生们讲,如果老师面对的是一对一,很多的行为就都可以容忍,如坐姿不那么规范,不举手就回答问题,但在集体中这些纪律必须要学会遵守。然而对于聪明的孩子来说,规范是一种巨大的限制,是对发散思维的限制。作为老师有时也很无奈,害怕自己设置的条条框框伤害了他们的积极性,也害怕别的平庸孩子被他们给掩盖住。每个孩子都想得到老师的关注,但这并不现实。
作为资质平平的人,我确实很羡慕这种被老天爷眷顾的人,也盼望着她有一个应得的明亮的前程。
2020年11月18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