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版的「熔炉」,让我不禁想起“电击治疗网瘾”的杨永信
孔侑主演过电影《熔炉》,曾改变韩国国家法律。相信很多宝贝们都看过的。
而今天要聊的这部丹麦电影,剧情和熔炉有异曲同工之处,也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来:
《总有一天》
哥哥艾瑞克和弟弟艾瑞玛来自一个单亲家庭。
父亲去世,妈妈身患重病对孩子照顾不周,两个孩子经常跑去别人店里偷东西。
而这次偷窃后没能成功逃跑,是因为艾瑞玛没舍得丢下他刚偷来的一个望远镜。
因为艾瑞玛的梦想是想当一名宇航员。
终于重病的母亲倒下了,两个孩子不得不被送到寄宿学校收养,而这正是他们地狱生活的开始。
这间看似平常的学校隐藏着所有人都无法承受的折磨。
完全超出他们年龄段能适应的苛刻起床制度。
毫无胃口,难以下咽的早餐。
以及超出孩子承受范围的繁重体力劳作。
而这样的制度只因为校长是一个信奉暴力,坚信体罚可以让学生信服自己的变态。
当弟弟说出自己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宇航员的时候,面对的却是校长响亮的耳光。
而这样近乎虐待的行为也让心智还不成熟的孩子们失去了对周围朋友关怀的爱心。
繁重的体力劳作后,三明治一到,所有人会疯抢起来,甚至为了食物挥拳相向;
因为两兄弟犯了错误,所有人毫不留情的轮流暴打他们。
弟弟尿了床,被校长脱光衣服站在外面晾床单时,所有学生只会在窗台嘲笑和呐喊。
与其说这群心智不成熟的孩子可恶,不如说他们可悲。每个人都被训练成了劳作的机器和生存的傀儡。无法享受到同龄人的幸福快乐,甚至看不到学校外面的阳光。
而这样的结果,罪魁祸首来源于这间看似一切都为了孩子好的学校。
随着对这间学校越来越深刻的刻画,学校中的更多问题被逐渐展露出来。
这间学校中除了暴力,还有喜欢性侵男学生的男老师。
在弟弟被男老师折磨一夜后,下体出血,走路都变得困难。
当唯一善良的女教师莉莉安询问是谁做的时候,受尽欺负的弟弟却不敢说出真相。
但尽管这样惨无人道,学校在面对上级部门检查的时候,还是显得很得心应手。
面对上级领导的检查,所有的学生洗干净脸上的污垢,换上最好的衣服,迎接着领导们的到来。
被问及是否喜欢这里的环境,所有人都回答喜欢。被问及有没有什么想说不敢说的话,所有人都选择沉默。
不过抛开电影想想,这种情况又何尝不发生在我们身边呢?
面临中高考,每个学生都背着比人还重的书包,课桌上叠满了淹没身影的习题,本应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被学校强行剥夺了上音体美艺术课的权利,全部换成了语数外和大大小小的考试。
但面对有关部门的检查时,学校还要求学生避免回答敏感问题。
给领导看到的只是学生们一学期都少有的一次课余活动,面对是否有学习压力时,都要回答没有压力,学习使我快乐。
有时候真的不明白,某些学校连做人的基本诚信都无法教给学生,又拿什么来谈教育?
电影只不过通过艺术加工,将这一现实进行了夸大处理罢了。
电影里最让我心痛的是这一段:
母亲还是没有康复,终于不幸离开了人世。得到噩耗的兄弟二人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在饭桌上哭闹起来。
而冷漠的老师们非但没有一丝同情与安慰,却反复强调让他们安静。
被激恼的校长当着所有人的面再次对他们实施了暴力,将哥哥的头按到饭菜里让他吃饭。
孩子们是有多强大的内心才会安然不动,兄弟二人需要多少勇气才会扛过这道坎?
所有的人心在这里都显得那么麻木,所有的人类情感到了这里都变成了无稽之谈。原来所谓的暴力根本不是用体罚的形式管理孩子,这根本就是驯化与奴性。
这里根本不是学校,而是地狱。
终于到了哥哥可以离开学校的年纪,哥哥一心想把弟弟也带走。结果弟弟非但带不走,自己却被告知要继续在这里工作。
再也无法忍受的哥哥选择了反抗,结果可想而知,被校长打到三天三夜不省人事。
而弟弟也选择了反抗,利用进城的机会找到了曾经任教过的善良的女老师莉莉安,帮助自己投诉学校。
穿上自制的宇航员服装,拿着锤子把校长的车砸到稀巴烂,带着宇航员的梦想从高高的水塔一跃而下。
没有比这个再酷的宇航员了。
所有学生也在这时唤醒了心底沉睡的鬼魂,再次被问及是否有话要说的时候。
纷纷选择了举手。
受伤的兄弟二人被成功带离学校,就在最后一刻校长都在说着我是为了你好的鬼话。
校长是不是蜜汁像普京,看过美剧《纸牌屋的》朋友,应该会认出。
他是丹麦演员拉斯·米克尔森:
在《纸牌屋》第三季中扮演俄罗斯总统维克多·佩特罗夫,在《神探夏洛克》第三季中饰演大反派。
《纸牌屋》
电影从一个第三者旁白的身份开始讲述电影两个主人公的故事,故事并不复杂,导演也并未掺杂过多的艺术手法。整部电影看起来更加平实,客观。
电影并未通过刻画邪恶与丑陋从而去表现正义,唤起人们心中对于正义的那份共识。
而是把主题定义在了两兄弟之间的爱。无及善恶,只是利用校长绝对错误的教育价值观让观众自己立下心中那杆秤。
《熔炉》
如果《熔炉》是老师对无助的孩子们的救赎,那《总有一天》就是孩子们利用爱对自己的救赎。
尽管学校惨无人道,但兄弟二人还是会笑。
尽管每个人都生存困难,但弟弟还是把捡回来的唯一一块巧克力真诚的分给大家吃。
就像一位豆瓣网友给出的答案——
人们还是习惯美好的粉饰,而不愿接受现实的残忍。这部电影比熔炉高明之处在于,它的结尾是充满希望的告别,而熔炉只是让正义得以伸张。
兄弟两人不仅救赎了自己,更唤醒了所有人。
比起《熔炉》悲惨结局的心痛,这部电影的心痛更多了一丝欣慰的力量,让每一个观众热泪盈眶。
电影最后给出了一段话:
这是一件真实的故事,在Godhavn寄宿学校发生的。
在此之前入学的学生,大部分人至今都在依靠药物,缓解抑郁与恐惧。
这是他们在这所寄宿学校的后果。
如今他们在帮助那些受害的孩子。
当更多人把这部电影拿到现实中议论的时候,很多人都也想起了那个用所谓的“电击疗法治疗网瘾”少年的杨永信。
杨永信被称“电击狂人”。
曾因为扬言帮助孩子们戒网而最终被爆出使用电击疗法而受到许多人的口诛笔伐。
杨永信使用的“电休克治疗仪”甚至没拿到生产许可证,可以却通过往孩子的太阳穴里通电来“治疗孩子”。电击是针对精神病人才能使用的手法,而且杨永信使用的电击器材即使在精神病院都早已弃用。
《科学》杂志用最臭名昭著来形容杨永信。(腾讯网)
比如曾经在那里接受“治疗”的白雪回忆:
她2015年11月首次接受电击时,是被7人摁住由银针穿虎口通电半小时,浑身痛到不能说话,而她因此向母亲央求回家后,又被持续电击15分钟,出于恐惧她不敢再提要走。(南方都市报)
比如曾经在那里接受“治疗”的夏力说:
在密室里,有一个人就站在你的面前,你知道他随时可以电你,但你不知道他会电你多久,真的不知道怎么去形容这种感觉。(南方都市报)
在杨永信的网戒所里,学员们每天还要一日三次服药来配合电击治疗。杨永信从来没有告诉过他们为什么要服药、服用的是什么药物。
他还鼓励学员们互相举报,被举报者会被电击,所有人都必须证明自己的忠诚等等。
图/电击疗法ECT
到今天八年多过去了,无数少女少年被家长送进来进行所谓的网瘾治疗,无数少年少女此后,却患上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和一生难忘的痛苦阴影。
到今天八年多过去了。
现在杨永信依然还在办他的戒网瘾学院。
我放佛还正听见,正值花样年华的孩子们,曾经或者正从13号治疗室传来一声又一声痛苦的惨叫。
但我相信,总有一天。
PS:微信搜索关注:婊姐影评(biaojieyingping) 菜单栏回复:总有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