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劳特《什么是战略》读书笔记

2016-06-05  本文已影响823人  崇德先生

写这篇文章,有些诚惶诚恐,着实觉得理解不扎实,视角不够宏观和系统。现在有特别想把波特的《竞争战略》看完再写此读后感的冲动,还有特劳特先生的十几本定位相关书籍。

(微信公众号:职业规划书,zhiye51)

所以,今天带给大家的读书笔记,也仅仅针对本书知识点内容的一丁点儿理解,以作自我的科普之价值。

一.关于书籍本身

1.出版社

本书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是我蛮信任的出版社之一,好的出版社才有能力购置优秀的版权,出精品的概率要比普通出版社高很多。

2.篇幅

本书平装16开本,178页。是短小精悍类型的,如果你心平气和,心境很不错,坐着一个下午或一个晚上,3小时内就能通读此书。如果是零星的看,时间估计会增加2-3倍。当然,这都是从经常看书的人的角度说的,一年看书低于10本的小伙伴,我估计需要1-2周时间,方能读完。

3.排班

本书的排班有2个地方,我觉得不是很好。第一是有大量侧边空白,这也是内容量较少的缘故,其实出版也完全可以出精准小册子,价格也不会低;第二是字体还是蛮大的,对于近视不佩戴眼睛的同学是个福利,同样这也说明出版社有些不厚道,有以「大」充「内容」之嫌疑。

二.关于书籍观点零星理解

在人类长达近10万的历史中,基本上都处于物质稀缺的状态,直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人类的物质生活一下子进入了极大丰富的状态中。人们从没有选择,到选择过剩的境况,因此商业竞争快速加剧,这就需要一些新的理论来支持和改变这种混乱商业,各种理论也孕育而生,特劳特的定位理论是其中之一。

1.三次工业革命及管理力量变迁

18世纪60年代,爆发第一次工业革命,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持续时间七八十年。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特勒的科学管理为主要思想代表,将人类的生产能力一下子跃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19世纪中下页-20世纪上页,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历史带到电器时代,公司、组织的发展超出任何一个时代,在这种大发展中,各种历史身份、价值、利益的冲突能在平稳中发展,都离不开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他从内化的视角化解了社会、组织在发展的各种阵痛的冲击。

20世纪中叶-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到了信息时代,科技、组织、社会发展超出了任何时代的成果的总和,内化的管理不再能适应日益竞争的商业需求,这个过程中世界管理学界公认以特劳特《定位》为代表的管理思想的价值,组织商业进入定位和战略时代。

2.战略的定义

根据韦氏新世界定义,规划、指挥大型军事行动的科学,在和敌军正式交锋前做出部署、调动军队进入最具优势的位置。

战略是个军事术语,在商业上可以理解为敌人在顾客心智中和你竞争容身之地。在《什么是战略》此书中,更多是围绕着定位来进行说明。

3.本书战略的几个观点

1)战略就是认知

哈佛心理学家乔治·米勒,通过研究证实,普通人心智无法同时处理7件以上信息,很多人甚至不能同时容纳2个。

因为生产力的极大丰富,带来了选择的爆炸式增长,这必然导致选择的暴力,选择暴力又推动了选择的增长,导致恶性循环。而人类又是最依赖学习的生物,人的心智容不下新的、不同的东西。因为心智缺乏安全感,对金钱、功能、生理、社会、心理等可预知风险,都有天然的排除和防御。

心智的几个明显特点:

a)心智容量有限,相信很少有人能记住10个牌子的卫生纸;

b)心智厌恶混乱,心智渴望简单,复杂的产品或答案,往往会被认为没有任何价值;

c)心智极其缺乏安全感,所以才会出现现在的网红效应,从众思维等;

d)心智拒绝改版,人的态度是有一整套信念系统作为基础,如果你想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就是要改变他的信念系统的特征和结构,这是非常不现实的;

e)心智容易失去焦点,品牌的延伸容易导致焦点的失焦,而专家往往又可以加强焦点的聚焦。

2)战略就是与众不同

特劳特第一个观点是,商业的成功唯一路径是进入用户心智,而进入的唯一方式是与众不同。追求质量和顾客满意,很难实现差异化。

在这个过程中,领导地位(通常为第一)、市场传统(比如中国的很多「中华老字号」)、产品制造(比如神奇成分,保密配方)等都可以让企业与众不同。企业需要抢占一个品类的特性,而这个特性又是竞争对手没有使用的和占据的,如果你是一个比较小的企业,一定狭窄聚焦,不可大而全。

3)战略就是打败对手

有2个谬误,很值得注意。第一是优秀团队,打胜仗依靠更好的战略,而不是更优秀的团队。因为,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加,企业成员的优秀水平一定会接近市场平均水平,很难有一个团队,完全由全部的精英组成;第二是更好的产品,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的思维,用户不一定会认可「真相」,用户只会认可「事实」。而这两点,可以从苹果身上看到一些不一样,不到20人设计团队(同比三星是一百多人),分散化的作战团队,能在不同程度上降低这两个所谓的谬误。

关于战略和战术。a)战略是之下而上的一致性经营方针,并非我们日常理解的自上而下,这也并非基层决策,是指战略源自实际可行的战术;b)战术就是如何进入用户心智,是一个有竞争差异的心智切入方式,战术就是比你竞争对手更擅长的方面。

4)战略就是选择焦点。

就像拍照一样,对焦准了,拍照才会清晰,失焦就会变得模糊。成为专家和某个领域的代名词(比如佳洁士就是防蛀),并将焦点如实传播。这其中要警惕CEO个人嗜好,因为CEO喜欢高尔夫就开一个高尔夫公司,多半是失败的命运。

5)战略是追求简单。

这里核心说明一点,简单就是常识。常识。是人所共有的智慧,是社会公认的明显事实,可以打消人们对简单的顾虑。去发现人们生活中的常识,不要试着去打破常识,因为心智是拒绝改变的。

三.我的几点理解

上面的内容,简单的把本书几个价值的知识点做了罗列和描述,没能穿针引线,在实践层面给出多少价值建议。下面说说我的几点理解,有些观点可能是错的,你在看的时候,要去伪存真。

1.竞争是战略的因果

战略定义源于战争,战争是古往今来竞争最激烈的地方。而现代商业社会,也是因为物质极大的丰富,才导致选择的增多,选择困难才有营销、广告等理论,也才有了商业战略。

战略的定义,也说明战略是相对于竞争对手,取得的优势位置,所以战略的本质是解决竞争。

2.在品牌和抢占用户心智上我们都慢了。

中国现在的企业,真正在品牌上做的特别好的也寥寥无几,特劳特的定位已经在国外盛行了几十年,而国内研究和了解也是甚少。品牌就是在用户心智阶梯中寻找到一个位置,并且种下一个「关键词」的种子,当用户提到联想就想到电脑,提到海尔就想到冰箱。

慢是慢了,不见得没有机会,从2016年开始人类文明正在向着一个完全新的领域进发,未来的科技、商业模式,才刚刚开启,一切还都是全新的,这个过程中,知识没有了边界,语言的障碍逐步被打破,相信能够涌现出足够多的优秀企业,并能创建世界级的品牌。

3.创业者如何找到企业的战略。

在书中,大多是讲了非常多大的案例,极少数有个案,或者小的case。就像我一样,在读此书的时候,在想着如何运用到自己的公司中。这里我有几个观点,与你探讨:

1)更关注竞争。关于竞争就是关注市场,而不是按照自我意愿去行动,切忌不能将视角固定在自身业务或内部管理上,任何远离市场和竞争的做法,都是很危险的。

2)注重核心优势培养。不做没有优势的事情,聚合核心优势成为竞争基础,没有优势就不要去竞争。核心优势壁垒,很多时候是连贯性,通告一系列要素的培养,而建立一个强大不可逾越的门槛。

3)更聚焦。聚焦说的容易,做的难,因为需要「舍得」,人和组织往往都非常难以舍得,觉得手心手背都是肉,任何割舍都不忍心,这是大忌。只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事,不擅长的事情全部是消耗资源的事,都应该砍掉。

4)未来不可预知。你所走的任何一条路,都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因为成功与否的结果才能验证战略。也正因为未来的不可预知性,才增加了商业的魅力所在,就像让你做一件你完全知道结果的事情,而不感兴趣一样。

4.个人如何找到自己的战略。

个人和组织其实一样,宏观的纬度是一致和雷同的,只是对象变成了个人而不是公司,一样有几个观点和你探讨:

1)你是谁。给自己一个标签,让公司和朋友认识你,这个标签就是在朋友心智中的你的样子,你想是一个什么样子,你就给自己画一个样子。当然,积极的更好,有特点的更好。

2)强化你是谁。当大家在心智中有一个模糊的影子的事后,你需要持续的加强大家的认知,通过你的工作证明,通过你的朋友口碑,通过你的自媒体传播,通过你的行业影响等等。

3)努力不是最重要的。很多人会说努力不重要,其实是说努力不是绝对的第一要素,机遇、自我认知等等都非常重要,是一个重要要素,而不是被人误导的勤能补拙。

读书有所悟,再写出来,还是件蛮辛苦的事。写完了还是觉得脉络不够清晰和通畅,或许这需要我读更多的书,进行更深的思考。接下来的半年里,会持续的研究战略和定位的内容,希望后面能给大家分享更系统的文字。

欢迎拍砖和交流,来者有回!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