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读书让生活美好每天写1000字

《韭菜的自我修养》读书笔记2

2019-03-04  本文已影响41人  姜文止戈

所谓“被割离场的韭菜”,本质的原因根本不是他们缺乏耐心。正如你之前看到的那样,哪怕是笨蛋,也天然在不断学习。只要是个人,在条件恰当的情况下,都有足够的耐心——这是事实。

缺乏耐心,其实是表象,本质是什么?本质是缺乏实力。

两个人玩拋硬币对赌,每一把下注一万元;硬币是完美的硬币,两个人都不可能作弊……请问,最终输赢由什么决定?

这不是“脑筋急转弯”题,但你很可能会以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

明明是1:1概率的事情,哪里有什么输赢啊!

既然没有输赢,那所谓的“决定输赢”又从何谈起?!

这就是最好的例子,能用来证明绝大多数人只能看到表象,观察不到实质。

最终几乎肯定还是有输赢的——如果两个人的财力有一定的差别的话。抛硬币的结果是正面还是反面的概率虽然的确是1:1,但概率的意思是说,虽然总体上是1:1,但展现上肯定不是“这一次正面,下一次反面,如此循环往复……”极端的情况下,参与的某方如果只有一万元赌资,他只要第一次输就马上出局了。你小时候真的痴迷过玩抛硬币就知道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连续出现32次正面(或者连续32次反面1的情况其实也挺常见的!若是某方持有二三十万,另外一方仅有三五万,由于玩的是1/2概率输赢的东西,赌资比对方多很多的人更容易赢,不是吗?

所以,在这种游戏里,最终,决定输贏的不是“运气”,而是“实力”!

“韭菜”最终的下场,并不是因为缺乏耐心,而是因为缺乏实力所致。如果进场时“那必然被套的部分”,事实上仅占他所有资产的一小部分,他会“失去耐心”吗?他会因此失去冷静吗?他会因此焦灼不堪吗?他会因此羞愤难当吗?都不会。更可能的是,他会很冷静,他会无焦虑,他会羞愧自己判断错了,但完全不可能因为羞愧而做出更不合理的行为。

于是,想要摆脱“韭菜的宿命”,只有一个办法:提高自己的实力。

在交易市场里,实力指的究竟是什么?有一个清楚的定义:

长期稳定的低成本现金流。

控制仓位

永远要保留一定比例或者起码一定数量的现金——这就好像潜海需要一个氧气罐一样,没得商量。至于比例是多少,数量是多少,没有定理,完全靠你自己琢磨。

优秀的、成功的交易者,最终都是风险厌恶者——这一点,韭菜们并不知道。正如韭菜们对自己所面临的尴尬解释有误一样,他们对成功者的解读也是无一正确。他们以为优秀者、成功者,最终都是靠冒险成功的,他们的理解线性且单一:

市场有风险;

所以,想要成功就要冒险;

反过来,不冒险就不可能成功……

错了!真的完全错了!

想要摆脱“韭菜的宿命”,你必须学会的一个观念是:

能不冒险绝不冒险:

即便是必须冒险的时候,也要让傻瓜们冒险,自己在一旁通过观察获得经验。

获得经验的最直接方法是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然而,在风险这件事儿上,一定要尽早学会观察他人的冒险实践,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实践。 

Use other people,s money!(用别人的钱!)

Watch other people taking risks! (盯着别人冒险!)

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几十年之后的今天,“有一点钱”早已不再是难事了;又由于全球经济高速发展了几十年,机会也比过去更多、更大;所以,“用自己的钱”也能做很多事情,“用别人的钱”反倒相对危险了。

然而,无论经济怎么发展,风险还是风险,为了获取经验,必然需要有人冒险。不过,冒险的一定不能是你,你干什么呢?你观察。你总结,你学习。越大的风险,越需要你这样的人——冒大险的人最终实际上要感谢你,为什么呢?他们折了就折了,可是因为有了你这样的,总结了他们的经验,不仅自己受益了,还传播了出去,他们的失败就有了新的意义。

思考正确的结论真的很难,因为有时候“正确的结论”看起来是那么邪恶,即便在最深处闪闪发光。

还有另外一些东西,甚至不是“冒险”,因为冒险毕竟还有生还的机会。比如,借钱冲进交易市场,比如,加上杠杆,再比如,在没有专业技能的情况下去玩期货……这些都不是“冒险”:干脆就是“找死”。尤其是在区块链资产交易市场里,更是如此。它本身已经是个波动(风险)巨大的交易标的了,还要在这上面叠加风险,那不是找死是什么?

然而,韭菜们是不信的,坚决不信的,即便是已经粉身碎骨,他们还是相信:“要是有人肯再借我一点钱……哼!我一定会翻身的。”

成功的交易者,跟爱因斯坦口中的“上帝”一样,是不玩骰子游戏的——纯粹由概率决定的事情,他们会直接回避。

就算偶尔他们接受风险,那他们能接受的也只能是“胜率超过50%”,或者最好“胜率远远超过50%”的决策。

有人向你借钱,100块,然后告诉你他愿意到期还给你110块。这时候你的回报风险比是多少呢?你的风险是那个人跑了,你损失1 00块,你可能的回报是,如果他还你钱的话,你的钱比原来多了10块,于是,你的回报风险比是0.1:1=10%,这看起来完全没啥吸引力么!

若是对方告诉我,借100块钱,第二天还150块,哈,我是肯定不会借的,因为这种条件只可能是个急着去打麻将的赌鬼提出的……回头看本质:实际上,在不确定对方信用的情况下,无论回报率是10%还是50%,抑或是200%,风险是一样的:你最多可能损失掉的是1 00块本金;回报风险比很不一样,而这个比率给你带来的心理影响也非常不一样。

你看到某个标的,X,从之前的一个价格高点26元回落到20元,然后你猜它很有可能回涨到22元,到时候你就可以“套现”了。于是,你动用500元购入,总计买到了25个单位。那,你的回报风险比是多少呢?算一下呗!

分子是可能的回报。当价格真的回到了22元的时候,你可能的收益总计50元,而你拿出来“冒险”的总金额是500元,所以,你的回报风险比,是50:500=10%-这个比率看着如何呢?实际上不昨样吧?

然而这个计算还需要改进。因为新手是不设止损线的,或者,准确地讲,“韭菜”是没有“止损”这个概念的。你不一样,你学会了,你知道应该设个止损线。所以,你给自己定了个止损线,如果价格跌到1 8元,那么你无论如何都得卖出!

这个时候,你的回报风险比是多少呢?分子还是50元,风险呢?风险是500 - 25 x18=50,于是,50:50,相当于1:1-这跟拋硬币有啥区别呢?你为什么要跑去交易市场玩抛硬币呢?!

而且,这跟抛硬币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因为交易是有手续费的,无论你买还是你卖,于是,若是把手续费因素考虑进来,你这次的交易无论如何都比直接抛硬币赌正反面要差!

真正有用的建议,从来都是可执行的。“不要太贪心”这个所谓“建议”的毛病在于,它几乎不可执行,想想可以,却根本做不到。偶尔做到不算数,长期做到又完全不可能。 

有些标的的价格波动天然就比其他标的更猛烈。比特币的价格波动就比美元在外汇市场上的价格波动猛烈无数倍。早期的时候,比特币甚至出现过一小时里跌掉80%,或者同样一小时里涨了500%的情况……

你可以估算一下交易标的的“日常波动幅度”。如果,X的日常波动幅度是25%,那么,你的止损线,或者换个说法,你的“最大可忍受亏损”应该比25%更高,比如40%,因为你在考虑的是风险,尤其是价格波动剧烈的交易市场里的风险,所以,“做更坏的打算”永远比“盲目乐观”更靠谱。

想要摆脱韭菜宿命,那就练脑子吧。脑子不是个好东西,练过的脑子才是好东西——不仅要练过,还要正确地练,好好地练,不停地练。

韭菜们是怎么做的?他们确实学会了设置止损线,虽然已经有了“进步”,可从结果上来看还不如不进步,因为他们的止损线根本就没计算过,完全是凭“韭菜直觉”来——比如,在交易日常波动在25%的交易标的上,把止损线定在10%或者20%……

这么做的结果,是另外一个对他们来说完全“意料之外”的、很严重的副作用。由于他们把分母一厢情愿地降低了,于是,哪怕很少的收益对他们来说都是“很高的回报风险比”,于是,他们手中正在做的交易永远是“赔本的买卖”,却永远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到最后他们能做的和那些因为无知所以迷信的人一样,因为搞不清楚自己是怎么“被割”的,能感知到的只有(其实是错误的结论)“我的钱被别人赚走了”……所以,天天一边骂着黑庄,一边暗自希望自己能认识个黑庄好朋友,或者幻想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黑庄…。

反正,设定止损线这件事儿,绝对不能一厢情愿,起码,你现在知道了,有个因素很靠谱:

交易标的的日常波动幅度。 

有这么个“屋子里的大象”——即,那种显而易见却被人们全然无视的现象:

交易频次越高,交易越是接近“零和游戏”。

(交易市场)短期来看是投票机,长期来看是称重机……

——“华尔街教父”本杰明·格雷厄姆

所以,韭菜想要翻身,说一千道一万,只有一条路可走:

降低交易频次……降低降低再降低。

千万别不信:只要你在频繁交易,你就依然是一根“韭菜”而已。降低交易频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高手都劝新手不要频繁交易,只不过他们拿出来的根据虽然极其有道理,但是新手并不在意:

频繁交易的结果就是交易手续费累积,累积到吞噬你的所有利润和本金。

“韭菜”的幻觉在于,他们用行动表明他们的坚信和坚持,他们认为自己的智商与体力,完全可以打败手续费……殊不知,“抽水”是人类史上唯一可以永续的商业模式,真的不是哪个个人能够打败的,看看世界各地的券商就明白了。

当交易频次越高的时候,回报风险比很难变高,而是变得越来越低。因为在那么短的时间里,“突然”产生巨大回报的可能性极低极低——虽然在一个波动(风险)巨大的市场里,偶尔会看到“暴涨暴跌”,但,捕捉这些暴涨暴跌,恰恰是最危险的,是火中取栗。

当你尝试着主动降低交易频次的时候—一注意,是“主动”,而相对来看,“不由自主地高频次交易”本身是交易者已经被市场左右的被动行为——你会发现,这其实相当于你主动提高了回报风险比,因为你在没有改变分母(风险)的情况下,主动提高了对分子(回报)的预期。

在交易市场里:

越是短期的预测,越接近于抛硬币;

越是长期的预测,越容易接近真实的逻辑推断……

所以。降低交易频次的本质,是拒绝抛硬币,坚持逻辑推断。

交易有风险。

法律真的很好玩,交易标的发行者,如果不向公众公示风险,很可能会被认定是犯罪,罪名是诈骗。可事实上,这本来完全不用公示的啊!——一切的交易都有风险:交易者应该进场之前自己就明白的!

能力这个东西,不是自己以为有就可以地的。

所谓的“韭菜”其实常常并不是被别人割,在更多的情况下,他们是被自己割的!

他们犯的错误拆解开来有三个:

先是不能正确识别价值和价格,做出了错误的购买决定;

而后依然不能正确识别价值和价格,所以做出了错误的出售决定;

最后还是不能正确识别价值和价格,但是全然不自知,认为是别人欺骗了他们,自己“被割了韭菜”………  

……就好了。

这是最典型的人们想要摆脱尴尬的时候所使用的句型。现实是,过去不能更改,韭菜却仍然忍不住去幻想一下,要是过去这样那样更改就好了。这明显是小孩子才有的不切实际的念头,然而,冲进交易市场之后,在外面那么“成熟”的人,突然之间又开始极度幼稚起来……

在任何一个时间点都有一个价格,在交易市场上,伴随着那个价格,有一个“盘口交易量”——这很重要!

冷静一下,仔细看看K线图就知道了,在当时32元的价格上,成交量事实上很少——事实上,在任何“最高点”“最低点”的价格上,成交量都很少!在最高点的价格上,只能卖掉那一点点的量,再接着卖,就要以更低的价格成交了……反过来,在最低点的价格上,只能买到那一点点的量,再接着买,就要以更高的价格成交了……

韭菜就是这样,对自己的过去时不时需要用幻觉来安慰自己;进而,对正在发生的事情也会不由自主地用同样的幻觉去解释——全然不知道那实际上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作为交易市场中的一分子,你不大可能在最高点卖出,也很难在最低点买入……

为什么呢?理由很清楚也很简单:

最高点和最低点,都是因为一小部分交易者的“冲动”造成的……

你注定要成为一个不冲动的人,所以,那一部分冲动的交易注定不属于不冲动的你!

相信我,你是一个正常人,所以,时不时出现一点幻觉是非常正常的。然而,你不一样。哪儿不一样?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当幻觉出现的时候,你能识别那个幻觉,明确地知道那是个幻觉,所以,你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使劲晃晃脑袋,甩掉那个幻觉,继续正常生活、正常思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