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有意思的文章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读书是否已成为一种低效的信息获取方式

2015-03-17  本文已影响1094人  李金子

因知乎的一个问题有感而发,以下试着从一些传播实验的结果中去说明问题。全文仅从功利性的“信息获取”方面出发,只谈科学,不谈情怀。

目前的大众媒介主要分为四种:书籍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传统观念认为,电视比书报和广播具有更大的传播威力,因为视觉媒体和听觉媒体仅诉诸于某一单一的感官,其中包含的文字信息较之形象画面更抽象,更令人难以理解。而电视则不同,电视具有“全信息”的特征,它同时调动起人的听觉和视觉系统,提供包含有大量细节的动态画面,因而显得更优越。

这几乎成为被绝大多数人认可的常识,但从媒介意义上,从书刊上获取信息真的变得落后了吗?

戴维·塞纳和威廉·麦克尤思曾经进行过一项实验。实验对象是一批大学生。研究人员把学生分为三组,让第一组看电视,第二组听声音描述,第三组读文字材料。实验中三组看到的、听到的和读到的都是相同的东西,也就是说实验对象虽然感受信息的方式不同,但是感受到的内容却完全相同。最后,研究者请大学生们分别回忆实验中接收到的信息,而结果显示,三组学生回忆起的内容相差无几,并没有十分显著的不同。

另一项相关研究由卡伦·布朗主持。布朗选了两组文化程度相等的实验对象,让一组观看一部关于法庭诉讼的纪录片,另一组则阅读同一内容的文字材料。为减少实验误差,研究者特意降低了文字材料的阅读难度,使之与纪录片的易理解程度匹配。实验结束后,布朗请他们分别回忆自己看到的或读到的内容。令人意外的是,阅读文字材料的人比观看影片的人记住了更多的信息,并记得更牢。这等于表明书籍、报刊传播的信息比电视传播的信息能给受众留下更深刻、更持久的印象,直接对立于人们的旧有常识。

一个以儿童为对象的实验更能说明问题。有两组儿童,一组一边听大人讲故事一边看小人书,另一组则观看由故事改编的电影。这一次,两组儿童的实验结果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差异,看书的儿童不仅能回忆起较多的故事内容,还能准确地引用出故事中的一些原话,并且这些儿童在复述故事时,大都结合了自身的经验和情感。而看影片的儿童只能记住故事的大意,复述时不能引用原话,更不能结合影片发挥自己的联想创造。

三组实验层层递进,揭示出了这样一个原因,尽管看起来电视的表现形式更为生动有趣,但它只给观众被动的接收体验,使人的精神始终处于紧张消极的状态中,不能像阅读一样发挥出更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书本的好处在于它给了人们自由对话的时间、有益于读者对其内容的认识理解,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

而新兴的互联网呢?它作为复合型媒介,其中的文本部分和书刊的表现形式是非常相像的。它的优点人尽皆知,比如快捷、全面、成本低。但是从知识获取的角度来说,互联网比起书刊阅读,缺点也较为明显。网络上的信息多是碎片化的,不像书籍一样成为一个连结上下的完整系统,不利于锻炼出组织、联想、运用能力,这些能力又组成了学习能力的一部分,是高效获取信息的必要条件,再者,个体对网络冗余信息的排查会造成脑蛋白的浪费,影响大脑的记忆功能,这种甄别有用信息的行为也会降低处理效率。

当然,那些实验的结果并不代表着绝对的终极真理,也许以后会有新的研究来修正甚至推翻它们;互联网的形态也在发展流变,前景十分可期。但至少从现阶段来说,读书没有过时,哪怕抛开书香只站在纯功利的立场上看,它也依然是一种高效的信息获取方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