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食的故事
记得很小的时候,母亲有一次给我们讲过关于“扁食”的故事。
“扁食”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水饺”和“饺子”。母亲告诉我,其实“扁食”应该是一个谐音词,正确的写法应该是“遍食”。母亲说有关于“扁食”还有一个故事,它的起源是因为朱元璋皇帝。
众所周知朱元璋出身贫寒,小时候家里很穷,穷到只能帮助地主家当佃户才能勉强糊口度日,朱元璋小时候甚至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而是叫朱重八。
据说朱重八出生时天生异象,朝廷负责观测天象的天文官观已经测出在他出生的方位真龙天子已经降世,为了巩固元朝的政权统治,防患于未然便下令诛杀全国当年出生的全部新生儿。
朱重八的母亲知道这个消息后抱着他开始躲藏,眼看侩子手就要追上朱重八的母亲和尚在襁褓之中的他,朱重八的母亲横下心来,把小朱重八扔到了正在耕着的地里,犁头犁过,翻出的土掩盖了襁褓,那头犁地的老牛就把蹄子踩在翻开的土块上,实际上那只蹄子始终没有落地。
朱重八大难不死逃过一劫慢慢长大,成为了地主家的一个放牛娃。那时候小小的他心里就立下了一个宏大的志向,要让天下人都能够有田种,有饭吃。
朱元璋登基做了皇帝以后,每天锦衣玉食却经常回想起他少年时的梦想:他决心要让天下百姓能够吃上和他一样的饭,但是这个愿望却苦苦不能实现。
据说当时有个大臣很会揣摩皇帝的心思,他看到朱元璋忧心忡忡,得知皇帝的愿景时便建议,何不颁一道圣旨,要求全国上下在除夕之夜,交子时分,无论贫富贵贱,都要吃一种食物:把面和成面团,揪出剂子,擀成面皮,里面裹以不同的食材作为馅料,统称“遍食”,取意为遍天之下同食一物,并且要求把这种食物当做初一的主食。因为“遍食”又是在交子时分吃,所以又称“交子”,后来久而久之就成了“饺子”。
饺子是北方人最喜爱的主食,如今已经是家家户户最常见的一种食物,可是早在很久以前,饺子还是“遍食”的时候,这种食物只是出现在除夕和初一才能吃得到。
母亲给我讲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多数人家居然连“遍食”也吃不上。她讲外婆用苦菜剁成菜团滚上一遍面粉充当“遍食”的情景,她说全凭外婆精打细算的过日子,才勉强得以熬过最艰难的时刻。
我记事的时候已经到了八十年代,那个时候“扁食”还是只有在春节才能吃到的奢侈品。
母亲除夕包扁食时还有个讲究,和好的面团从中间戳一个洞,然后抻开搓成像擀面轴一样粗细的圆环,寓意团团圆圆。面环用刀切开,切成一个个小圆墩一样的剂子。母亲把第一刀和第二刀切下来的剂子单独放到一边,前两个剂子包的不是普通的肉馅,而是第一个包麦麸,第二个包的馅里面加一个硬币。母亲说这叫头刀福字二刀钱,母亲在包这两个扁食时都仔细做好记号,扁食入锅三滚以后出锅,被做了记号的这两个扁食母亲分别给了哥哥和我,寓意我和哥哥将来有福气,财气满满。
如今“扁食”这个称谓早就变成了“水饺”,也早已成为家家户户最为寻常的一种食品,只是还有谁会记得这样一个久远的故事?还有谁会知道早在600多年前,曾经有一个心系天下的皇帝,想要天下“遍食”的的梦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