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红楼

2020-03-25  本文已影响0人  林涴

看了一阵子《蒋勋说红楼梦》,感觉有点意思,遂拾待枯墨之笔写心中所感。

初见,是一本被人撕得破破烂烂的连环画。纯粹觉得画上的人衣袂飘飘,手持书卷,完全是我青春时代对于女神的幻想中的样子,至于其他云云,皆无所感。

再见,是一本正而八经的青少年读物。那种年代,大环境下的心理真是扭曲的很。明明注明是青少年读物,可读起来的时候却有种偷偷摸摸见不得光的感觉。拨开层层叙述,唯一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宝黛的爱情。对于这种不圆满的结局也只限于一阵子的长吁短叹,而后就抛在九霄云外了。

接下来,我度过了漫长的鄙夷期。这本书有那么好吗?不就是一个封建悲剧爱情故事。别人谈论的时候,甚至急着划清界限,谁会看这种书?哪比得上西游来得酣畅淋漓,更别说水浒的侠肝义胆。就仿佛学生时代,面对一个大众情人,拧巴少女是很难从口头上承认:恩,他好帅。仿佛不落窠臼,不随波逐流,才能显得遗世独立,也才更够得上、贴近自己的心中所想。

到了大学,专业课老师就那么拿着把斧头把红楼砍砍剁剁的,分析分析主题,研究研究语言,七零八落的,让我再也没了兴致,脑海里只留下了一大堆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所以,如果真热爱一个东西,静静地自己捣鼓就好,拿到大庭广众下说,这种美就不可避免地被大打折扣。就像人人孜孜以求的真爱,一旦心中的缪斯美神被占为己有,这种美也就离幻灭不远了。对此,还是前人有先见之明,距离美是如此有存在的必要。

岁月的时钟拨到现在,沉淀下快三十年的经历,与红楼再重逢,不得不承认,时间让我不知不觉中读懂了很多东西。即便上溯到《汉谟拉比法典》,上面也没写着爱情必定得圆满,所以人世间的聚散离合本就是自然的常态。一个人内心最坚持的部分,大概真的就是最受苦的部分,所谓一生的修行大抵说的就是这个。

写到这里,让我不由得想到妙玉。第一次读到妙玉这个部分的时候,我真心不喜欢。在任何一个社会里,我觉得清高都是个既奢侈又难得的形容词,这背后势必得有巨大的实力,这种实力并非来自物质,某种程度上更需要的是内心的强大和自持。作为破落世族的小姐,为避免入社会之染缸而遁入空门,可内心却又难忘尘世。对刘姥姥用过的杯子丢弃不用,却又转脸对宝玉手赠梅花。以清高自傍,最后却又落匪徒之手。这前后的落差,与其说是对美的毁灭,不如说是人性的反问。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黛玉,她的小心眼、尖锐、多愁善感撇在一边不谈,我最欣赏的是她的真性情。年纪越大,越觉得这种秉性是多么可贵。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八九,可与言者无二三。这种感觉溯其根源,是身边无真性情之人。你的所思所想所说,至于他人,经过剥茧抽丝般的权衡,说出一堆看似情深意切实则于事无益的话。所以我始终觉得宝玉是幸运的,知己难得,贴己者更难得。

再来说说宝钗好了,不管在任何时代,红楼里能活的最好的非她莫属,情商智商均在线,尽管在爱情上扑了个空。怎么说?输的原因我始终觉得不在于她与宝玉的思想不同,而是对于宝玉的不同思想包容度不够。这偌大的世间,在兴趣、理想、爱好上琴瑟和鸣的有多少,但是彼此不同相守到老的也不在少数。宝钗错在她想改变宝玉,让他和自己走一样的路。可是世上不是一条路可以到达终点,路不同,各自走就好了,我们相约幸福的终点见,何乐不为?当然,如果你恰好和我同路,我们相互扶持,那自然是最好不过,皆大欢喜。

好吧,等到我四十的时候再重读红楼,看看今日所感,会不会又全部推翻,不由地哑然失笑。时间就慢慢地走吧,正如张爱玲所说,即便前人告诉你一百遍不要撞南墙,你也不会绕过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