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层次‖】(四十七)深度‖《道德经》第四十七章原文解释+扩
47
第四十七章原文第47章 不为而成
【原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①,见天道。其出弥远②,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注释】①窥:从孔隙看。牖:窗户。②弥(mi):更加,越。
【翻译】了解大道的人不出门户一步,就能够推知天下事理;不向窗外望一望,就能够了解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向外奔逐得越远的人,懂得的也就越少。所以有道的人不出行也能够推知事理,不用窥望就能够明晓,不去妄加施为就能够有所成就。
【扩延思维】第三十八章说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圣人得“一”之道,即得上德,以无为而治的方法而无所不为,这一句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正回应了上面的话,圣人正是得“一”之道而通晓天道,以守静笃来应对天下事,是以无为法却能洞察天机明万理,知识渊博,以静制动,应了自然之规。能辨世间正邪忠奸,不会被眼睛迷惑,而是用正直之心去辨别忠奸,而毫厘无差。所以他不需要“出户”不需要“窥牖”不需要“弥远”。圣人不用出户而由心自得吐旧纳新,静中思动而稳中求进。而那些整日跌扑不闲的却因心态浮躁而不能自得。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圣人无时无刻的在学习中吸取了经验教训而使他的智慧高人一等,一目而了然于胸而“不行而知”,心如明镜能察秋毫,不被眼睛迷惑而“不见而明”,因为他不急功近利以无为之态而无所不为,不屈功自恃而“不为而成”。
本章要明白的道理:有上德的人,是有通天道的本能的。由心自得则见天道,沉得心气,赖得住孤独,事情能做到得心应手,那有不成功的呢。
【课外阅读】苏辙《老子解》
性之为体,充遍宇宙,无远近古今之异。古之圣人,其所以不出户牖而无所不知者,特其性全故耳。
世之人为物所蔽,性分于耳目,内为身心之所纷乱,外为山河之所障塞。见不出视,闻不出听,户牖之微,能蔽而绝之。不知圣人复性而足,乃欲出而求之,是以弥远而弥少也。性之所及,非特能知能名而已。盖可以因物之自然,不劳而成之矣。
性体现在万物之中,充满了宇宙,没有远近古今的区别。古代的圣人,之所以能够不出门、不开窗就什么都知道,只因为他的本性能够完全地发挥。
世上的人为外物所蒙蔽,本性被不同的感觉吸引,在内被身心的欲望、杂念弄得混乱,在外被自然环境限制。看不到视觉之外的景象,听不到听觉之外的声音,门窗那样的小东西就能把外部信息遮蔽。圣人能无所不知是因为恢复了本性,并且本性完全、纯净,其他的人对此不了解就出门远行去求索,所以走得越远,得到的越少。本性能够做到的,不只是能认知、能区分、能言说、能命名。还可以利用事物的自然本性来做成事情,而不必劳烦自己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