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篇🌍走近儒雅 理财日更达人联盟

沙家浜革命文化的根和魂

2018-10-02  本文已影响72人  余光_27f8

文/徐耀良

沙家浜镇位于江苏省常熟市,由原唐市、沙家浜镇合并而成。这是一个风光旖旎、环境优美的江南古镇,她历经抗战烽火洗礼,涌现了无数“阿庆嫂”式的人物,诞生了闻名全国的京剧《沙家浜》,唱响了一曲军民鱼水情的赞歌。她又是一个以盛产“大闸蟹”和玻璃模具而享誉华夏的经济强镇。沙家浜镇拥有众多的光环:全国文明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国家卫生镇、中国环境优美镇、中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中国景观龙舟名镇、中国玻璃模具之乡、中国休闲服装名镇等,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联合国人居署迪拜国际最佳范例奖。她还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和国家AAAAA级景区,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是一个旅游胜地”。

在近现代史上,何香凝、张治中、谭震林、叶飞、何克希等中外著名人士,在沙家浜土地上留下了足迹。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成为苏(州)、常(熟)、太(仓)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中心,是中共江南特委、苏常太公署和苏州县县政府驻地,新四军后方医院所在地、“新江抗”的诞生地,留下了许多革命遗迹和斗争故事。1928年4月,中国共产党横泾农村支部成立,这是常熟境内第一个农村党团混合支部。1939年5月,新四军第6团在团长叶飞率领下,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的名义,挺进苏南常熟等地区,从此,唐市、横泾成为苏常太抗日游击区的活动中心。9月,“江抗”部队西移。11月,以留在芦苇荡养伤的新四军伤病员为骨干,在这里成立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简称“新江抗”)。 1941年4月,“新江抗”正式改编为新四军六师十八旅,师长谭震林,旅长江渭清。至解放战争时期,该部发展成为华东野战军的一支王牌劲旅,号称“百旅之杰”。在淮海战役战场上,当年在常熟阳澄湖畔养伤的36个伤病员之一、时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的刘飞指着刚从战场上下来的一支部队,对前来采访的新华社华东一支社记者崔左夫说,这支队伍就是由当年留在常熟阳澄湖畔芦苇荡里战斗的“江抗”部队伤病员发展起来的,他们的传奇经历,嘱咐崔左夫等人以后写一写这支部队。

1957年夏天,崔左夫牢记刘飞当年的嘱托,来到常熟阳澄湖地区深入采访两个月,写出了纪实文学《血染着的姓名》。同年,刘飞将军撰写了回忆录《火种》,后把有关章节取名《阳澄湖畔》在《萌芽》《雨花》等杂志发表。1958年,上海沪剧团副团长兼党支部书记陈荣兰和该团编剧文牧,创作了沪剧《芦荡火种》。1964年1月,沪剧《芦荡火种》进京演出。随后,北京京剧团将其改编为现代京剧《芦荡火种》。是年4月27日,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京剧《芦荡火种》。随后,毛泽东主席也看了京剧《芦荡火种》,并提议将剧名改为《沙家浜》。1968年,现代京剧《沙家浜》被拍成电影在全国播放,沙家浜从此家喻户晓,名扬天下。昨天的硝烟虽然已经散去,但沙家浜革命历史成为一种文化,这就是沙家浜的根和魂,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抗日战争是一项伟大的民族解放事业,它与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反侵略战争的最大区别在于实现了全民族的广泛参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的召唤下,抗日战争成为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抗日团体、各社会阶层和海外侨胞等广泛参与的全民族抗战。当前,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迫切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行动起来,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承担应有责任、奉献聪明才智。1939年11月6日,以留在沙家浜芦苇荡养伤的新四军伤病员为骨干,在沙家浜成立了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夏光任司令,杨浩庐为副司令兼政治部主任。1940年4月,中共中央东南局派谭震林来东路主持党政军全面工作,大张旗鼓地开辟游击根据地。1941年2月,“新江抗”正式改编为新四军六师十八旅,师长谭震林,十八旅旅长江渭清。据历史记录反映:仅沙家浜地区,参加新四军的青壮年达2万余人。


二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拼搏精神。从古至今,中国的仁人志士崇尚舍生取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诗句,就是这种价值尺度和道德标准的反映。在抗日战争中,许许多多新四军战士“是争着死,抢着死,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独立自由”。在战争年代,仅沙家浜镇革命烈士共有43位,其中抗日英烈就有33位。他们牺牲时的年龄都很轻,看了让人震撼。例如石楚材牺牲时只有22岁,朱凡牺牲时只有23岁,徐青萍牺牲时也只有29岁。他们为了实现中国共产党的崇高理想,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就是共产党员的革命情怀和道德品质。当前,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没有外敌入侵,无需时刻面临生死抉择的考验。但我们仍然需要这种“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精神,能够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

三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頑强精神。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国家。日本侵华战争的凶恶性和残酷性,决定了中国军民必须进行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大部队转移,没有武壮力量保护,坚持在芦苇荡里养伤的新四军伤病员,克服重重困难,最后终于冲出芦荡,杀向抗日战场。在抗日战争中,如果没有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是做不到的。这种精神,使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和同盟国中的重要一员,自始至终抗击着日军主力。


四是“艰苦奋斗、坚持胜利”的战斗精神。我们沙家浜镇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乡镇。1928年4月,中共常熟临时委员会成立,负责人石楚材;同时,中国共产党横泾农村支部在横泾村文昌阁成立,这是常熟境内第一批农村党团混合支部之一,书记苏兆春。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沙家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高举党的旗帜,坚定不移、英雄奋斗、前赴后继、直至胜利。

五是“鱼水情深、军民一家”的亲民精神。新四军战斗在平原地区,没有大山掩护,部队发展壮大十分之快,这是在世界军事发展史上罕见的。国外一些研究军队发展史的专家学者始终不明白,新四军活跃在江南水乡平原地区,没有大山掩护,怎么发展得如此之快?许多新四军老战士自豪地说:“谁说我们没有大山,我们的大山是人民群众。”新四军是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人民军队,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如涵芬阁茶馆的老板娘陈二妹、从上海来开展革命工作的女学生朱凡、在日寇眼皮子底下转移枪支的戴阿大、掩护后方医院护士逃脱搜捕的徐巧珍、发动妇女洗军衣做军鞋的范惠琴等,这些人的事迹最终演绎成剧中的“阿庆嫂”。

沙家浜文化的实质就是体现这五种精神,也就是沙家浜的根和魂。在当前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托举实现中国梦理想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必须研究沙家浜的革命文化,继承和弘扬沙家浜的伟大精神,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努力迈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台阶。(原载《江苏老区》2 018年第六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