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中必须避免的十个大坑
2023-01-26 本文已影响0人
Lee公子
摘自一堂创业课《重新理解务实创业》
-
不务实大坑之一:主观臆测
- 什么叫主观臆测?就是喜欢靠主观拍脑袋,喜欢由着个人喜好决策,喜欢特别早下结论,然后捍卫自己的决策。而忽略了很多客观存在的事实。
- 不去研究用户真正喜欢什么,也不去研究竞对普遍怎么做,而是用个人的喜好来下决定。更糟的是,因为预设了结论,还不想输,一直捍卫自己的答案。
- 送给大家一句话吧:在管理业务和做战略的时候,多求真,少求胜。
- 人性角度,大家总是有情绪问题,利益问题,个人喜好问题,立场问题,面子问题。
- 这个人之常情,人人都有,但问题在于,是不是这些已经盖过了客观事实?宁愿罔顾事实,也要保护你的面子呢?
- 越是复杂的决策,越是从0到1的阶段,”求真”越重要。你应该带着一种”假设的心态”去讨论、去调研、去验证,而不是抱着一种”我要赢你”的心态去辩论。
- 当你一旦陷入拍脑袋+我要赢你的心态,你就很难做到实事求是了。
-
不务实大坑之二:忽略事实
- 什么是忽略事实呢?就是忽略了很多业务和组织的关键事实:用户到底如何分类?到底有没有需求?组织效率到底怎么样?会不会腐败?这些都存在关键客观事实。
- 这些问题和假设的答案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是相信还是不相信,不管你是去研究还是不研究,他都客观存在,你应该去研究明白。
- 希望大家做业务的是时候,可以多问自己几遍:这个业务有哪些『关键的事实』要重视?
- 很多创业公司的整体失败,都来源于几条核心判断的失败:比如忽略了某些关键的用户画像,忽略了关键的用户需求,忽略了同行关键的事实。
-
不务实大坑之三:以偏概全
- 什么是以偏概全呢?就是用片段看待整体,用一个很局部的信息,来得出整体的结论。
- 比如,经常收到一两条好评,就觉得产品模型跑通了;比如,经常收到一两条差评,就赶紧去改产品,迭代服务。这些都是以偏概全。
-
不务实大坑之四:不会定量
- 什么叫不会定量?这个很容易理解,在关键关键的商业节点,缺少高质量的定量:比如市场规模,市场集中度,单元模型,留存,关键转化等等。
- 当你做战略时:这个项目空间大不大?就是看你如何定量计算业务天花板。
- 当你算模型时:这个项目单元跑通了吗?就是看你如何定量你的单元模型。
- 当你管项目时:这个计划能落地吗?就是看你如何定量估算各个角色的工时。
- 在同样一个重要的决策上,相对于泛泛而谈定性的人,能够定量的人,决策质量要高很大一个段位。
- 希望大家未来可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和团队的定量能力。
-
不务实大坑之五:过度预测
- 什么是过度预测呢?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错误了:预测缺少逻辑,缺少可信度的支撑,特别喜欢做超长期的、乐观的预期。
- 比如,第一条曲线都还没有收入,就开始准备第二曲线了。
- 比如,我做SAAS,打算SAAS可以赔钱卖,靠未来的大数据算法赚钱。
- 大家注意,我不是说长期预判不对,而是你的预测是不是真的客观?
- 你有多少同行这么做的?有公司能做成吗?胜算几何?
- 他们做成功依赖什么条件?你能搞定吗?
- 如果你跟我一样,做投资可以看到大量商业模式,你就会知道: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好第一曲线,绝大多数SAAS赚大数据的钱跑不通。
- 要知道,你连最基本的目标市场测算,用户规模,用户需求,最简单的单元模型都没算清楚,就开始做3年的预测,还精确到千元,万元的单位,这是很荒唐的事情。
- 给大家一个建议吧,如果你在想法阶段,或者产品刚上线,在天使轮,你只需要做一个6-12个月的预测,最多18个月。
- 重点应该是你的业务计划和路径,而不是臆想一个漂亮的指数增长曲线。
- 这个不但没什么意义,而且在一个稍微懂行的VC面前,都会觉得你不够踏实。
-
不务实大坑之六:不信规律
- 很多人认为商业是极其复杂、多变的,没有规律和确定性的方法。所以只要足够努力、足够聪明,就一定可以做成的。
- 希望大家对于客观规律保持敬畏心:
- ·为什么有些模式可以做很大?而有些模式不行?背后是天花板和规模经济在起作用。
- ·为什么有的赛道资本扎堆来,而两个月后无人问津?背后是融资窗口期在起作用。
- 为什么大公司转型总是不容易?背后是组织能力惯性和文化惯性在起作用。
- 这些规律,不管你知不知道,信不信,它就在那客观存在着,操控着一切。
-
务实大坑之七:轻视规律
- 什么是轻视规律呢?就是知道规律存在,但总是会轻视规律,觉得规律不重要,可以随随便便就打破。
- 别人做物流行业SAAS,都是客单价3k-1w,多家头部公司都差不多。你想卖300-500,觉得大家都很傻。
- 这时候,你更应该问问:为什么他们都卖这个价格?合理性在哪里?
- 如果你看到了背后的“高销售成本”、“高实施成本”、”高服务和高客户成功成本”,你就要考虑一下,你真的可以不承担这些成本吗?
- 再举一个例子,很多人,总是惦记着先做软件SAAS,后面做供应链。前面不赚钱,赚后面供应链的钱,最后发现,这根本就是两个业务,两家公司。组织能力完全不同,供应链也没有优势,就拿到一点行业线索,其实并不重要。
- 这时候,你也应该问问:头部都没做成供应链,这背后的合理性在哪里?
- 往往越是资深、优秀的选手,往往越容易挑战规律。
- 这种创业者我见过很多,尤其是有些CEO比较资深,或者在某方面天赋异禀,比如说学霸。
- 这种学霸还不是清华北大那种,必须是奥数、各种奥赛金牌,甚至还都是常春藤的博士,甚至还有很多人是提前毕业,这种才是真正的学霸。这些人常常会陷入自己的自信,往往会忽视客观规律。
- 我们的聊天一般是这样的,我带你模拟一下:
- 创始人说:我想做某某事情,这个事情,我一定能做的非常非常大。
- 我问:好像你行业里其他人做的也不怎么样啊,很难做大。
- 他会说:我在行业待久了,行业里有123个问题,我都能解决,我资源很多,我很痴迷产品,或者我很精通技术。
- 我继续问:行业这么多年了,其他人为什么没做起来?
- 他又说:因为都不行啊,A管理不行,B公司产品不行,C渠道有问题,他们都不行,但是我可以,这些问题我知道怎么解决。
- 聊到最后,我也没听到我想真正听到的逻辑:这么多聪明人,花了这么多钱,没一家做起来,真正的规律是什么。是不是他们没做起来的,背后就是有一定的合理性。
- 如果你想去进入这个行业,是不是应该保持一些敬畏心。
- 希望大家要尊重规律,尤其是一些常识性的规律,要有敬畏心。
- 公司能赚钱,一定有道理;生意能做大,一定有其合理性。
- 如果大家都这么做,多问问为什么。
- 如果大家都没做成,更要问问为什么。
- 我们得承认,在客观规律面前,我们都是普通人,人是极其渺小的。不会因为你自己多有经验,多努力,多牛逼,就能改变客观规律。
-
务实大坑之八:错误类比
- 什么叫错误类比呢?这类问题很典型,喜欢归纳的方法做类比。
- 这类归纳法最大的问题就是:
- 我和某一个伟大的产品,在某几个点上是一样的,所以我也能成为他,然后忽略了所有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 这类创业者,非常喜欢讲远景,讲BAT,讲我是什么领域的美团,什么领域的头条。他们能做成,为什么我做不成?
- 你问他细节,他们就讲,因为他们能成,所以我也能成。
- 你要知道,就算你再给马云、王兴、张一鸣一次机会,失去了行业机会和创业时机,他们都大概率做不成,凭什么你能做成?
- 面对这类创业者,如果我再追问,仿佛是在侮辱他伟大的想法,这种沟通就会非常困难。
- 遇到这种情况,我通常会直接停止沟通,不失礼貌地直接送走就好了。
- 希望他能自己意识到问题,慢慢成长,期待他有一天,可以把客观事实想清楚。
-
务实大坑之九:金句迷信
- 市场上,有很多创业老兵或者创业导师总结的创业规律。
- 只要你稍微读几本书,多看几篇朋友圈文章,对于创业的各种原则、规律、方法论应该都有所耳闻,我让教研小组随手搜了一些文章标题,感受一下:
- 《35岁以上就不要创业了》
- 《唯快不破:创业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获取商标》
- 《谢霆锋谈创业:创业一定要热爱才能撑下去》
- 这些文章都写得掷地有声,也有一定道理。唯一就一个问题:没讲清楚,究竟适不适合你。如果你乱用规律,还不如完全不懂呢。
- 在创业市场上,总有很多人,努力写文章苦口婆心地反复劝你:
- 1.创业一定要选大市场,一定要选大机会创业。
- 2.创业就一定要快,唯快不破。
- 3.创业一定要追风口,要顺势而为。
- 4.创业一定要做好产品,产品为王。
- 5.创业一定要做好调研,不要闭门造车,重复造轮子。
- 这些观点你们认为对么?
- 如果你们认真去调研,你发现这每一条,还有另外一波人也在用相反的观点劝你:
- 1.创业不要好高骛远,先从一个能赚钱的小生意开始做起来。
- 2.创业不要太快,一定要把业务做扎实再扩张。
- 3.创业不要追风口,风口根本不是我们这种创业者玩的。
- 4.现在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产品不重要,渠道最重要。
- 5.创业要专注自己的事,不要把你的战略构建在竞争对手身上。
- 这5对建议都是针锋相对的反对意见,我猜你也都听过了,那这些建议摆在一起,究竟哪个创业原则更正确呢?
- 不要迷恋某个大佬说过什么方法论,更不要单一迷恋于某一种打法,有一个规律A,通常都能找到一套相反的B。
- 如果你盲目相信上面任何一条规律,那就是创业还不够实事求是的表现。
- 英国着名统计学家George Box曾经说:”All models are wrong, but some are useful.”“所有模型都是错误的,但其中一些是有用的。”
-
务实大坑之十:过度抽象
- 什么是过度抽象?过于追求一些抽象的规律,喜欢一些特别宏大的框架,但实际对于指导工作帮助不大。
- 比如,如果你想学习如何做好一个招聘:
- 抽象一层,是工具:结构化面试和提问技巧。
- 抽象两层,是方法论:人岗匹配,候选人和目标岗位的匹配。
- 如果再往上抽象,就大概率得谈到人是公司资产、洞察人性了。
- 越抽象,越普适,但是距离指导实践越远。
- 所以规律还是为了指导工作的,不要为了抽象而抽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多说一句,一堂我们自己做课,也时刻在反思,很容易陷进『过度抽象』的美好幻境里,讲一些很抽象,但是很难落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