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写作+”定位之路
一、“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
1、人到中年,抬头就是天花板。
三个月前,华为清理35岁以上员工的消息引发网友对“35岁,职场生死线”话题的热烈讨论,35岁被认为是一个既尴尬又难跨越的坎。
公司正好那段时间在招聘一个品质主管岗位,招聘快两个月了,一直还没有招到合适的人。我天天泡在各个招聘平台搜简历,发广告。老板明确指令。最大年龄不超过40岁,最好在35左右,30以下的不要。看看自己,好像早已经超出35这条红线了。看看头上的天花板,暗自思量,自己也该“告老还乡”了。
2、摸着石头过河。
从简单的建网站学习,到优化。从微店、电商了解,到写文案。从玩了一个公众号,到自媒体,跌跌撞撞,懵里懵懂的,竟闯进了余老诗新媒体零基础学写作班。
本来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没想到,进来一看,竟暗暗庆幸自己没有晚来一步,原来这里才是我要找的“组织”!
跟着余老师学习新媒体写作,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我也经常私信给老师,请教公众号如何定位和做内容之类的问题。老师开始给了好多建议,比如老师说,如果做垂直细分领域,没有专业知识,需要去大量学习,补充专业方面的知识。我说苦恼粉丝量不多,老师建议从做内容上开始着手,慢慢聚焦。
3、高人指路
对于自媒体该做哪方面内容,我还一直在摇摆不定,每天推送的文章,今天胡诌一篇情感八卦,明天模仿一篇毒鸡汤。自我介绍规定一个月只能修改4次,基本上每月的4次都会被我全部用完,公众号介绍改了一次又一次。
突然有一天,翻阅了余老师在简书上的文章。越来越找到了点感觉了。于是自告奋勇,问老师能不能把他的文章转摘到我的小号里,给自己定位,“学习写作,分享写作”,重点推广余老师的写作课程。没想到,老师很痛快的便答应了。我便开始了“拉虎皮做大旗”,窃喜总算让别人知道我是干啥的了!
哪一条路都可走啊,该往哪走?二、名师指路还须自己去悟
1、看多了眼花,想多了脑乱
余老师每堂课都讲的深入浅出,每节课都听的很明白,总是自我感觉良好。接着写了两三篇听后感,好像还有点意思,阅读量比我想象的要好。看来和我这样的小白还不少,也喜欢看别人的分享,特别是自己总结提炼的一些所谓的干货。
写作研习社,起初小伙伴们每天都有人投稿,至少两三篇,写的体裁和主题各式各样。看看小伙伴们写的文章,羡慕之余更多的是焦虑和担忧。打开简书首页和简友圈,不知道该打开哪一篇读。有种眼花缭乱感觉,脑子里本来想到了一句话构思,也稍纵即逝了。
2、听课照做,思考总结
后来,慢慢跟着老师的节奏,调整自己的心态,跟小伙伴们交流了多了点,针对老师讲的内容,尽量运用到写文章中去,该去注意哪些问题。一点一点去修正。
看到小伙伴们,有写散文的,有写小说的,还有诗歌的。
我也尝试去写了一篇小小说,写出来,感觉四不像,让一个小伙伴帮我先修改了下。他一条一条红线划出来,我被惊了一下。因为我的榆木脑子完全就不是那个思路。他一语中的,让我恍然大悟。再看了看他写的小说,处处透露着轻松感,趣味感。神转折也运用的很好。
看着另一个小伙伴写的小诗,非常优美。有点蠢蠢欲动,但脑子里空白的可怕。搜索不到一个词是和诗歌搭边的。
想了一下,好像天生缺少那根弦,终于放弃了写小说和诗歌的念头。
又琢磨了一下,余老师的文章为什么阅读量在4位数,而我的仅仅有2位数。因为老师的东西有用啊!
终于想明白了,要写有用的东西。让别人觉得有用!
于是,围绕有用,“写作+写作”,时下应该是比较有用的,这个有用能有用多久,还不知道,还是先把眼前的“有用的”写好吧。
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摆在你面前只有一条可选择。三、打造自己的写作个人品牌
余老师在“怎样建立适合自己的写作+模式”中讲了五步法:
1、明确方向定位;
2、持续写作输出;
3、修正错误,弥补缺陷;
4、总结方法和规律;
5、形成一定的写作特色。
写作的核心是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体现和传递。
我偷偷问余老师请教,说我怕别人说,你自己都不会写,还一直写指导别人写作。这话没好意思在群里问,怕小伙伴们笑我。
后来又怕老师也笑我,就很诚恳的请教,说我换一个角度去谈关于写作,去分享,分享点有价值的思想和观点给读者。而不是去好为人师。是去分享,和大家一起去探讨,共同学习。老师比较赞同我这个想法。
余老师的新作《成功签约,我最想说的3点》,又一次坚定了我的方向和定位。
写作+谈写作,在茫茫夜色中,仿佛终于远远的看到了,前方有一丝星星点点的亮光在闪烁着。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