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不攻自破
最近市场上传出某路边消息,说针对地方融资平台,交易所进行了窗口指导,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低于50亿的区县一律不能新增公司债,无论是否首发,无论监管色如何,无论是不是AAA担保,全国范围内“一刀切”。
随后又被辟谣,说传言为假消息。
如果说光是纸面上的辟谣,不具备说服力,那某地城投刚刚发行成功的非公开债券,直接让这个谣言不攻自破。
5月31日,都投在上交所成功发行2023年第一期非公开公司债券,发行规模10亿元,期限3年,票面利率6.0%。这次是都投获评AA+后,在公司债券首次亮相。
要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当地其实没有达到50亿的标准,去年预算收入30多亿,但人家还是发债成功了,把这个谣言是啪啪打脸。
很多地区因财力较弱,确实达不到发债的条件,但50亿扫射的区域实在太广。对于区县地区来说,很多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20亿都比较困难,更别说是50亿的标准线,达不到的就占据大多数,包括该地条件不错的兄弟区县也在所谓的50亿标准边缘徘徊。
最近广发证券出了一个研报,专门盘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亿以下区县的城投债。
2022年区县级发行城投债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亿以下发债区县就有586个,占全部发债区县的72.7%。
今年1-5月,首次发债的区县中,有四分之一都是预算收入50亿以下的。
所以50亿以下的区域不仅一直都有发债的,而且占比还不小。若是真一刀切了,那影响范围就比较广了,很可能区域因某债券发不出来,出现流动性风险,进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一些原本没风险区域的都可能整出风险,那时候可真就遍地开花。
类似的情况,不是没有发生过,前两年某地就因用萝卜章被监管查到,罚款都是小事,主要是把平台那次的债券发行给终止了,后来牵一发动全身,越走越困难。
停止发债不仅影响区域当期的流动性,可能还会影响融资成本,低成本资金不允许借了,又等着用钱,那只能去借高成本的,实际反而更会拉高当地债务风险,和逐步降低融资成本的理念相悖。
所以不知这一刀切的谣言从何而来,一般影响比较大的政策调整,都会慎之又慎。经济是一个有机体,都是一环扣一环,不是轻易说变就变,说调整就调整,通常风险可控才会下手。
虽说一直以来城投债的政策风险都存在,但相比其他投资,比如房价现在基本也涨不动了,去玩基金股票之类的大部分人资产缩水了,连银行理财去刚兑了也时不时来一波破净潮,所以现在真没什么好的投资渠道,只剩城投债的表现勉强算得上优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