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崇拜:金沙原住民的“崇日”信仰,是什么样子的?
(我,渭水徐公,一个博物馆探险家。订阅我,和我一起走向更大的世界吧!)
在之前一段漫长的时间里,江浙沪一带,始终在上演着“流浪太阳”的大戏。在这阴云惨淡、雨水连绵的日子里,人们每天都在渴望着太阳的出现。
好在最近,太阳真的来了。当这消息一出现,大家可是开心坏了。杭州一位小学的校长,甚至给学生们留了“晒太阳”的作业。他建议各位老师,当周不要再布置书面作业了。取而代之的,是让孩子们走出家门,好好地去晒晒太阳。
从另一个角度,我们就能发现,太阳对我们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如果没有太阳带来光和热,地表的温度就无法保证在相应的范围内。我们的世界,便会成为一坨冰块,就像电影《流浪地球》的场景一般:
连他老人家的书法都被冻住了
而在远古时期,人们的技术手段非常落后,基本属于是“靠天吃饭”。在这样的情况下,阳光的充足与否,直接制约着粮食的产量,也直接影响着人类族群的生死存亡。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们产生“崇日”信仰,也就是将太阳作为崇拜的对象,便不足为奇了。而位于四川成都的金沙遗址博物馆,则在日常的陈设之中,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原住民“崇日”信仰的一鳞半爪。
为了庆祝元宵节,以及追溯远古时期先民的崇日信仰,金沙博物馆举办了“太阳节”灯会。在正月十五的晚上,大家可以来到这里看灯。我在空降成都之后,恰好赶上了个小尾巴。
图片来源于金沙遗址博物馆官微
我个人并未成功撑到晚上,原因很简单:我从早晨开始,便走进了四川省博,一口气逛到了下午三点,中间没吃午饭。然后我掐指一算,这个点如果转战市博,估计肯定逛不完。于是,我转头去了金沙遗址公园。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还是正确的。可惜我提前离了场,所以错过了美丽的灯会。我之所以在傍晚黯然离场,并不是因为手机没电了,也并不是因为我不喜欢灯会。如果我不说出来,你永远都不会知道这背后的原因。
其实是因为脚疼,实在走不动了。
我那天走了24000步,燃烧了1167大卡。对于一个宅男来说,这个数字还是挺可观的。
言归正传,我们来说说金沙遗址博物馆的藏品。
首先,我们当然要祭出最具代表性的宝物,也就是“太阳神鸟”金饰。
“太阳神鸟”金饰,拍摄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一上来就祭出“镇馆之宝”,只能证明一点——这件宝物太重要了。
中间的螺旋,为太阳图腾。它向四周喷射出十二道光芒。按照考古学家的解析,这中央的太阳图腾,象征着光明、生命和永恒。
在古代的中国,“十二”这个数字,有着特别的含义。在时间的层面来看,一年被分为十二个月,一天被分为十二个时辰。在民俗中,有着“十二生肖”的说法,而这十二生肖,又对应着十二地支。这十二道光芒,也体现着自然运转的规律。
而太阳的周围,则有着四只飞翔于太阳之上的神鸟。这也告诉我们,在金沙原住民的世界观里,太阳崇拜与鸟崇拜是密不可分的。
当然,将太阳与鸟视为一体的古人,其实并非只有金沙居民。
河南洛阳西汉幕壁画上的太阳与鸟,拍摄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古人并不懂得太阳的能量来源,更不懂得什么叫做“星球”。在他们看来,承载太阳东升西落的载体,是日中之精“金乌”。也就是一只拥有金色羽毛的鸟。
在古代的传说中,古代的某一天,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上。地面上则是禾苗枯死,河水干涸,人们大惊失色,四处逃窜,纷纷大喊着:“脱水,脱水!”
当然,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地球也不是三体。人类不会脱水技能,正在惊慌失措之间,英雄后羿出现了。他拈弓搭箭,瞄准一个太阳,直接便射了一箭过去。太阳应声而落,掉到地上时,人们发现,那便是一只死去的金色乌鸦。
这段原子上古时代的传说,被传到西汉时期,已经渐渐成熟。它不仅在洛阳汉墓中有所记载,连位于湖南马王堆的汉墓里,也出现了类似的壁画。这说明,“太阳里面有个鸟”的说法,已经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共识。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的太阳与鸟,拍摄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这幅帛画中的元素,比上一幅壁画更为丰富。太阳中的鸟,居然得以与中华的龙图腾同框。而且,还位居于龙的头顶之上。由此可见,对太阳和鸟的崇拜,已经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共识。
我在之前提到,太阳直接决定了自然气候,也影响着农作物的收成。因此,人们对太阳充满了敬畏。在这种敬畏之下,人们将其视为遥不可及的神,并且以祭祀的方式,来尽量与神灵取得沟通,让神灵保佑他们风调雨顺,免遭饥馑之灾。
说来,如果想要和神灵沟通,就得需要一些辅助沟通的工具。
金面具,拍摄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在与神灵沟通的过程中,面具是必不可少的媒介。祭司们通常会在戴上面具后,以药物、舞蹈等形式,让自己的精神进入另一种状态,然后用灵魂与神取得联系。
值得一提的是,几十公里外的三星堆遗迹,所出土的祭司面具,多半是青铜面具。但金沙这里,则出现了制作精良的黄金面具,以及许多黄金物品。这意味着,在这片土地上,自古便有着不俗的黄金产量。
当然,祭祀仪式中的物品,可是五花八门,绝不仅限于一个面具而已。
铜带柄有领璧形器,拍摄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无论是中原,还是巴蜀、荆楚地带,璧作为常见的祭天器具,其实是很常见的。古人都认为“天圆地方”,无论他们身在哪里,在这方面上,倒是颇有共识。所以,他们就制造了圆形的璧,用来当做祭天的礼器。
但这面铜璧的花纹,却是非常罕见的。我们可以将其称为:金沙之外,罕有雷同。
在这个铜璧的正面,同样镌刻着清晰的神鸟花纹。三只神鸟头尾相接,环绕着中央圆环飞行。这告诉我们,古蜀先民的“神鸟”崇拜,已经根深蒂固。正如我们之前所说,这种“神鸟”崇拜,无疑是“崇日”信仰的延伸,也是祭天的重要元素。
当然,提到了“天圆”,我们绝不可能错过“地方”。
十节玉琮,拍摄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感谢金沙遗址博物馆第四展厅的灯光,让我能拍出如此清晰的十节玉琮。我拍摄过无数次玉琮,每次都是马赛克画质,这次总算拍出了无码的清晰水准。
玉琮为方形玉器,是用来祭祀大地的礼器,取“地方”之意。乾隆皇帝曾为孝贤皇后的嫡子起名为“永琮”,便有让其继承万里江山之地的含义。但玉琮易碎,这位被寄予厚望的皇子,仅仅两岁便撒手人寰了。
回头来说这件十层玉琮,它的纹路,与浙江良渚文化玉琮颇为相似。这意味着,金沙遗址的原住民,从未故步自封,而是与其他文化存在着联系。
在古代的祭祀仪式中,璧与琮较为常见,没什么可说的。但下面这件展品,就不怎么常见了。
石跪坐人像,拍摄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这个人像以跪姿出现,双手被反绑在背后。在出土时,它与石蛇、石虎、石璧等被整齐摆放在一起。根据考古学家推测,它应该是众多祭品之一。
这件祭品告诉我们,在遥远的上古时期,曾经有过一段血腥而残忍的历史。蛇、虎之类的野兽,是比较珍贵的猎物,所以常常被视为献给神的祭品。在中外的神话传说中,这类的记载很常见。如果被捆绑的人与其并列,那么以人来充当祭品,很可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幸好,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发出了更多的工具。而拥有工具的人,也拥有了更先进的生产力,从而被赋予了更高的价值,从而避免了被血祭的命运。而这些被反绑的石人,则成为了被推上神坛的替代祭品。
我们由此可以得知,在那个古老的年代,人们对大自然,仍然保持着高度的敬畏。为了表达敬畏,他们不惜以繁琐而奢侈的仪式,来向太阳中的神灵表达自己的敬意。在古蜀被秦国吞并后,旧日的习俗渐渐消失。直到今日,这些历史的碎片,得以穿过那漫长的岁月,从而来到我们的身边,从而为人们所知。我们也得以透过金沙遗址博物馆中的陈列,来窥见昔日场景的一鳞半爪,进而勾勒出那幅古蜀居民的生活画卷。
(完)
(渭水徐公,昔日的佛系写作导师,今日的博物馆探险家。欢迎你和我一起,走进更大的世界)
微信订阅“渭水徐公”,回复“文博”,见证文创与博物馆之美。
回复“避雷”,躲开我逛博物馆的那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