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等各类型)护理

老人失去家人陪伴的危害 — 陪伴,在老年痴呆症老人生活中的实践和

2022-03-22  本文已影响0人  爱知介护

        广州的一位家属,和我们求助时说:“自从我妈妈摔倒卧床后,我就辞了职专门照顾她,但是我俩天天在一起,大眼瞪小眼的,真不知道该和她说点什么,坐在她身边也就玩玩手机来打发时间,她看着我烦,我看着她也难受。”

        俗话说:“千金难买老来伴”。老两口相处了大半辈子,奶奶病了后,爷爷担心外人照顾不好,就自己来照顾她。但爷爷说:“我现在根本不敢和她说话,我一说话就让我闭嘴,说的次数多了,我也不想理她了,就让她自己待着吧,没人说话,屋里静悄悄的,安静的掉个针在地上都能听得见声音,这样的日子还有什么意思,我都快崩溃了。”

        还有一位家属跟我们说过:“有个周末,我带着老婆和孩子回家,想着去陪陪我爸。刚开始还挺好,聊聊天,吃吃饭,但不知道怎么回事,也不知道哪句话让我爸不高兴了,他就开始大发脾气,拍着桌子大骂我“没良心”、“没用”,孩子也被吓哭了,本来好好的想着放假过来陪陪他,结果搞成这个样子,你们说说我该怎么办,别说要多多陪伴老人了,陪了两个小时就是这样,以后也不敢再带孩子回来了。”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这足以可见患病的老人会给家属带来多么大的压力和负担。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长期照料老年痴呆症老人5年以上的家属,有37%会患有精神疾患,例如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等。但是由于老年痴呆症老人的异常和脱序行为,很多时候,陪老人说会话、吃顿饭、甚至看看电视对于家属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长期的陪伴和照护(老年痴呆症照料、照护、照顾、护理)更是无从谈起。

        但是,在理解家属压力和负担的同时,如果老人长期缺乏陪伴和关心,对于他们来说同样也是严重的伤害和刺激。

第一,陪伴的缺失会加重老人的孤独感。

        在上世界的60年代,由美国的Blaine Cumming等人发端,基于老年人的社会功能、行为和心理的范畴,提出了“社会撤离理论”。该理论认为:老年人在社会中的能力和角色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的弱化和丧失。因此,他们会通过减少社会活动、退出社会竞争等方式去脱离社会,或者扮演比较次要的角色。所以,尤其老人在退休之后,他们会觉得已经不给社会产生价值,进而开始会否定自己、封闭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发生连接的人和事都越来越少,开始变得孤独。如果仍然缺少陪伴和关心,甚至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那么会越来越加深老人的孤独感。

第二,陪伴的缺失会加重老人的不安感。

        对于老人而言,他们渴望追求天伦之乐,子女承欢膝下,家庭和谐和良好的关系是他们的精神寄托。但是,由于老年痴呆症老人存在多种多样的脱序及异常行为,子女往往很少与老人沟通,这样就会忽略老人真实的心理需求和感受,也无法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这样下去,老人会觉得增加被忽略了,甚至被抛弃了,不安、焦虑的情绪就会持续发酵,愈演愈烈。

第三,陪伴的缺失会增强老人的不信任感。

        信任来源于双方的相互认可,前提是双方要有足够多的时间去相处、沟通和了解。子女对老人缺少陪伴,老人自然也就对子女缺少了解,加之老年痴呆症老人记忆能力、逻辑能力等的障碍,使得他们又不能完全理解对方的意思,这样也给本就不多的陪伴增添了障碍。长期下去,老人会越来越对子女失去信任,失去了对子女的信任,对环境的信任也就没有了。这又反过来增加老人的不安感。

第四,陪伴的缺失会刺激老人,进而“搞事”博关注。

        很多时候,老年痴呆症(脑萎缩、认知症、失智症、脑退化症、老年抑郁症、老年精神病、认知障碍、帕金森、阿尔茨海默型、额颞叶型、路易体氏型、亨廷顿氏型、帕金森型、血管型、混合型、阿尔兹海默型等)老人的“搞事”、“搞破坏”其实是 想获得关注,长期无人理睬,无人交流,会让本就表达有障碍的老人开始采用其他异常的方式来博取眼球。

        有的老人会“故意”尿裤子,因为他知道只要裤子湿了,一定会有人来帮他换,这样也就多了与人相处的机会;有的老人行动不便,只要站起来就有摔倒的风险,但他们仍然会不停的站起来、坐下去,因为他知道只要站起来,一定会有人来扶他,这样也就多了与人相处的时间。这些行为,表面上看是老人故意在“搞事”,但从深层上来讲,是由于无人陪伴,而“不得不”采用的一些“非正常”手段和方式。所以,陪伴的缺失,会对老人产生刺激,发生异常行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