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将余生耕文字
且将余生耕文字

2018年11月11日,在这个众所周知购物者狂欢的“光棍节”中,我离开电脑,伸展活动一下酸麻的四肢,这一刻我感觉到有些热辣辣的东西从眼里流了下来。在一年零五个月的时间里,我终于写出了一百万字的文字作品。
写文本是桩辛苦活。曹雪芹先生曾经痛苦地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我在《简书》里“个人简介”中写的是“写作不易,耕文者苦。”但看来我这余生偏偏要和这辛苦的耕耘文字为伍了。
之所以写文,其一是因为我写文投稿有个好平台。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经好友介绍我结识了“东营微文化”公众号(《2017,结缘东微》)这个黄河口文学平台。我文字功底不算太差,上班二十多年在各种媒体上发表了几十万文字,但到了“东微”还是抱着最谦虚最低调的心态来学习。
看到人家有写“放羊”的,我也跟着写一篇(《放羊娃的天空》),人家有写“黄河”的,我也跟着学写一篇(《黄河滚滚东入海》)……一年半共在“东微”上发表了21篇文章。每天早晨六点的读“东微”文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通过这个平台,也结识了很多文友。主编郝立霞对文字把关要求非常严格,常常一语就能指出文章的硬伤所在。她在辛苦编辑文章的同时,经常组织各种文友活动,在参与交流中我感觉受益匪浅。
其二是因为我写文码字有个好软件。自从2017年6月2日在《简书》发表第一篇文章《怀念我的父亲》开始,我写文章就象是开了“天眼”,目前共写了288篇106万字。其中连载《白话<三国演义>》的点击量突破了十万,《三国史话》点击量也接近七万。相比于其他众多的写作软件,《简书》在图文并茂的同时,最优越的一点就是有“即时即改”功能,可以把文章先发表上去,然后再利用其他间隙沉淀修改。通过反复推敲,字斟句酌,写作水平就会有质的飞跃。
其三是因为工作经历是我写文源泉。工作二十多年,变换了七个岗位,尤其是组织部历练的近十六年养成了良好的工作写文习惯。在组织部工作,领导交办事项不满意第一遍有情可原,第二遍不满意就是态度问题,第三遍不满意可以自己申请调离了。这都是公开的秘密,其压力可想而知。行文严谨、精益求精成为了习惯。我虽然职位不高,可是“能干”,急重活首先被领导想到,接触的人事较多,这些都是第一手素材。面对许多人生起伏,任免升迁,大喜大悲,慢慢悟透了人生。我的经历也让我深深热爱着这脚下的每一寸土地,稼穑不易,民生多艰,尽我所能为她歌唱,别人读的是文字,我耗费的是心血。
最关键的是,我现在已经触摸到了仕途天花板,年轻时的那些梦想,都已经随着年龄增长灰飞烟灭,只剩下在陋室中谋划大志人生!想法很多却是不能写出来的,只有钻进古代文字典籍中去思古怀今。这样的心态,这样的文学积累,所写的文字突然间就有了点气势和灵气,这也许是意外收获吧?
最后,我有良好的读书习惯。我读书一般速度很快,因为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要读的书确实太多了,一本本死啃硬读累死也白搭。但有时不精读也是不行的,如果想进行一些深层次研究,不下点滴水穿石的苦功夫那是天方夜谭。比如对我喜欢的三国系列,《三国演义》原著读了何止十遍!但还是心底发虚,觉得还有很多不精不透的地方,最后写完《白话<三国演义>》,才感觉彻底把这本书“吃”了下去。同样,我正在创作的《<三国志>故事新编》杀青之日,才是我真正吃透《三国志》之时。
书中自有至圣贤,且将余生耕文字。每个人经历不同、条件不同,写文章的想法也不一样,他人的感悟永远只是借鉴。我在这里没有一丝一毫的炫耀卖弄想法,只是想对还做着文学梦的年轻人再重复一句,写文码字本是件苦差事!但当你的文字成为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时,那种成功和愉悦感也是不可替代的。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知天命之年一天天逼近,余生不长也不短。耕文路上有你,有我,有他(她),让我们一起在文山路上快乐登攀。

黄其军
作于2018年12月4日(古历十月廿七)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