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解(29讲全)佛理.佛性.众生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解第4讲 —八识(二)

2019-01-15  本文已影响198人  清流法苑

妙果寺 则金法师

二〇一九年一月一十一日于妙果寺宿觉讲堂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百法明门论》,上一堂课讲的内容有点多,有些人反映消化不了、听不太懂。首先我要跟大家讲,这个唯识的内容是佛法里最深、最难懂、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所以不要指望一听就懂,除非你是再来的;所以,听不懂是很正常的。听不懂,更要听,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熏一遍就有一遍的效果。特别是我们现在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从《大乘入楞伽经》里面节录出来的,《楞伽经》是历史上难得出名的一部经。最初译出来叫《一切佛语心品》,也就是一大部《楞伽经》里面,刘宋的求那跋陀罗法师抽出其中一品翻译过来的。这一品是那部《楞伽经》里面最重要的一品。据说那一部完整的《楞伽经》有40卷,也就是40多万字。他抽出其中最重要的一品翻译,这一品的名字就叫做《一切佛语心品》。什么叫一切佛语心品呢?就是三世一切佛都要讲的最核心的话,最核心的内容,这是一个意思;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说三世一切佛讲的那个心,也就是佛菩萨佛亲自看到的真实有的心,是讲这个情况的,所以它是最深的法义。那对于我们凡夫来讲,当然就是最难懂的。一般的人听不懂就不听了,好在大家有善根,听不懂还要听,这就是可造之材!而且我相信有些人说听不懂,可能是谦虚了,多多少少听得懂一点的。因为讲的就是我们的心嘛,而且佛用了那么多比喻,多多少少都听得懂一些的。所以要求不要太高,不要想全听懂,慢慢来。

复习回顾

我们稍微回顾、熟悉一下上堂课的主要内容,再接着讲后面的内容。上次的课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就是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我说蕴界处生灭之相。若无有我,谁生谁灭?而诸凡夫依于生灭,不求尽苦,不证涅槃。”

佛言:“大慧,谛听!谛听!当为汝说。”

“大慧,如来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以不觉故,三缘和合而有果生。外道不知,执为作者,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藏识。生于七识无明住地,譬如大海而有波浪,其体相续恒注不断。本性清净,离无常过,离于我论。

“其余七识,意意识等,念念生灭。妄想为因,境相为缘,和合而生;不了色等自心所现,计著名相,起苦乐受。名相缠缚,既从贪生,复生于贪,若因及所缘诸取根灭,不相续生,自慧分别苦乐受者,或得灭定,或得四禅,或复善入诸谛解脱,便妄生于得解脱想,而实未舍、未转如来藏中藏识之名。

“若无藏识,七识则灭。何以故?因彼及所缘而得生故。然非一切外道、二乘诸修行者所知境界,以彼唯了人无我性,于蕴界处取于自相及共相故。若见如来藏五法、自性、诸法无我,随地次第而渐转灭,不为外道恶见所动,住不动地得于十种三昧乐门,为三昧力诸佛所持,观察不思议佛法及本愿力,不住实际及三昧乐,获自证智不与二乘诸外道共,得十圣种性道及意生智身离于诸行。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欲得胜法,应净如来藏藏识之名。——《大乘入楞伽经》卷五】

这里其实是接着上面的经文讲的,上面有一段经文就是佛跟大慧菩萨他们介绍了人无我的道理——五蕴身心世界中没有你认为的那个“人我”。简单讲就是没有你那个自我意识或者说灵魂,只是十二因缘在那里轮回、运作,这当中没有一个主宰者。这里大慧就接着那个话题提出来,他说既然蕴界处当中没有那个人我,那么蕴界处在那里生生灭灭,这个当中是谁在生谁在灭啊?这个生灭的情况是怎么回事呢?而且我们凡夫众生依据这个蕴界处生灭的现象,不断地轮回,也不知道求出离,解决这个痛苦的问题。

佛就告诉他说:“你注意听,我跟你讲。”。这里就引出了佛法当中最深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来藏,也就是阿赖耶识的问题。他说:“大慧啊,有一种存在,把它取名叫如来藏,这个是一切善法不善法的因。”。善法可以理解为世间的善法,也可以包含出世间至善的佛法,那么不善也可以包括恶法和不善不恶的无记法。所以“善不善”三个字包含了世出世间一切法。也就是说如来藏是这个世间出世间一切法的因,这个如来藏也就是阿赖耶识。它能够兴起——好像制造出三界六道轮回一切趣,其实包括了圣人的一些境界。就像一个变戏法的人一样,变现出了这些种种不同生命境界。同时它还离开了我和我所,也就是它没有一个主宰者——我要怎么样。这个当中没有造出一切的那个主宰者,没有能造,没有所造。其实就是那个阿赖耶识在不断地变现、在运作,呈现出了这么一个种种不同的生命境界。但是我们凡夫众生因为不觉知这个如来藏即阿赖耶识,那么就三缘和合,就产生了果,这个三缘就是根、尘、识。 因为执着有“我”,有“我所”,于是就认为有一个我的身体、我的六根、我所对的一切事物,然后“我”对“我所”,即对一些事物产生了认知,那么根、尘、识十八界出来了,然后就导致了这样一个不断地生死轮回的一个结果。外道也不知道这个情况,他就执着有一个能做主宰的、能够生出一切法的那个万能的主宰者,他是猜的,实际上是因为我们无明——没有我,执着有我;没有我所对的法,执着有我所对的法。这样的一个无始的无明,它所累积的记忆信息(存到心里面的记忆),是这样的原因呈现出来了一个轮回的幻象。本质上没有作者,但是他不知道。佛就把这个所有累积到心里面的那些虚伪的,就是那些种种错误的记忆信息称为藏识,因为全部保存在心里面了。

这些藏识又生出了前七转识,也就是起现行。现行当中有一部分是我们现在感知到的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这个就叫做“无明住地”——大概讲就是轮回三界。打个比喻,藏识起现行就像大海起了波浪。这个起波浪的过程是一直是不断持续呈现出来的,不会停的。这样的一种起现行的情况是不分善恶的,即不分染污的还是清净的。这种没有主宰的性质,叫做“本性清净”,也离开了“无常”的过失,也就是说它不会像具体的前七识那样断灭,它会一直恒久地运转。同时“离于我论”,它也不做主宰,没有主宰性——熏入了什么因缘(有什么种子),它就起什么现行;有什么现行,它就熏回去什么种子,它不主宰。“其余七识”就是阿赖耶识现出来的现行前七转识,那些意识包括七识和意识,“意识”就是第六意识,就是我们能感知到的;“意”是我们感知不到的潜意识。包括我们能感知到的、感知不到的,其实都是刹那念念在生灭,就像那个大海的波浪一样不断地在生灭,没有一个浪花保持地住。

“妄想为因,境相为缘,和合而生”,整个的情况其实就是我们的虚妄颠倒,看见了假象,因颠倒又和假象相互地勾结,就是根尘勾结嘛,这样子不断地产生出来的一个境界而已。“不了色等自心所现”,我们不知道这些所看见的一切形象,其实是我们自己的心显现出来的。然后我们也给它取种种的名字,安立种种的名字。这样子又会去追求,所以起了种种的苦乐受。同时又与这些所谓的名字跟外相纠缠不清。这些名相是从我们的无明贪求生起的,同时它又会增长我们的贪欲、贪爱。

“若因及所缘诸取根灭,不相续生”。有一些人他就想:“唉,既然是这样子生灭的,那我就不去追逐了嘛,我就不去追逐那些我所感知到的东西,这样子我就可以把轮回停下来了”。他就在那里想 “我就可以离苦得乐了”。这样有一定的作用,可以入灭定,也可以得禅定,也可以见到人无我,得小乘的解脱。达到这些效果了以后,他就想:“噢,我现在已经彻底从轮回解脱了”。但实际上没有把那个阿赖耶识里面虚妄分别的种子舍弃或者说转为清净的种子。

新课学习

一、阿赖耶识(图)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解第4讲 —八识(二)

今天我把这个图调出来再跟大家讲一下:

大黑球——阿赖耶种子识

这一个大黑球就相当于我们的阿赖耶识的种子集合体。所有生生世世累积到心里面的种子信息,就相当于这个大黑球,因为我们看不见,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无所知的。

小白球——现行七转识

这些所有的大黑球当中,那些力量足够大的种子就会显现出相应的境界。比如说,我们现在人道的种子力量足够大的时候,它就显现出人道的这样的一个现行,就是亮了一个小白球,亮起来的一块。如果是畜生道的种子的力量足够大的话,它就显现出畜生道的景象。如果是鬼道的力量足够大的话,它就显现出鬼道的境界。其它的道也是一样的道理。

小黄球(点)——意识解读五蕴

以我们现在人道为例子来讲。我们现在做人,但是这个现行是显现整个三界的——我们人道感知到的整个三界,但是我们现在能感知到的一点点,就是身心世界,也就是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我们是看不到整个现行的人道的三界的。这个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只是把人道现行当中的一丁点点的内容给翻译或者说解读出来了,或者说直接讲我们只能意识得到、感知得到这个现行当中的一丁点内容。这一丁点的内容不是现行本身,是把现行解读出来的。就相当于怎么说呢?我们带了一个眼镜,通过这个眼镜看到了现行的一点点内容,这个眼镜就是人道的业力,就是人的无明,就是我法二执的这个无明。因为我们一直执着有我、有我所对的法,那么我们的无明起作用的时候,我们就会感知到人道能感知到的境界。所以,我们已经感知到的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不是那个种子起现行的现行识本身,而是已经把它给扭曲了、解读出来的五蕴境界。所以,我们只是感知到了这一点点,佛法里把这一点点的内容就叫做遍计所执性,也就是我们第六意识虚妄分别执着出来的境界。它不是这个起的现行本身,起的现行本身只有初地以上的佛菩萨才看得到。当然,初地以上的佛菩萨种子跟现行都看得到,而我们凡夫看不到,我们凡夫只能看到我们利用六根感知到的境界,就是这一丁点黄色的部分,《般若经》里面讲的五蕴。

整个阿赖耶识就像一个大海,这个大海是时刻在运动的、在变化的,种子力量足够大的那一批种子,就会显现出来一个现行。然后六道就是这里亮一下,那里亮一下,这里亮一下,那里亮一下。人道的这个现行,这一批种子的力量消光了,比如说来生你做畜生,那畜生道的那个种子就起现行、就显现了、就亮了。如果是天道的种子成熟了,力量够大,那天人的境界现行就呈现出来了,你就感知到天人的境界。所以整个阿赖耶识它就像一个大仓库,漆黑的,里面六道的灯就是轮番地亮和灭,所以阿赖耶识没有来去,也不是它去投胎。所谓的投胎其实是方便讲的,整个境界都是我们的心造出来的。投胎只是因为你以前跟人家结过缘(众生心是重合的,可以相互交集),你利用那个外缘而已。本质上是你自心的种子成熟了,这样现行出来的一个境界。

整个阿赖耶识里面的情况基本上就是这样的三方面:种子的状态,现行的状态,和对现行的感知或者说解读。

整个叫藏识,现行跟前面的六识叫前七转识,就是藏识大海显出来的一个波浪。那我们在这前七转识当中能感知到的一点点,就是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就是我们能解读出来的很小的一个范围,基本上是这样一个情况。

你看我们现在在这个讲堂里,我们就没办法解读外面的境界,但是我们的生命当中,其实这个现行当中是有外面整个温州的情况的,也有整个地球的情况,也有整个宇宙的情况,概括讲就是有整个三界的情况。但是我们能解读出来的仅仅只是其中的极小一部分,而且还是根据我们的业缘才能解读出来,没那个业缘,你解读不了。所以我们凡夫很可怜,就是困在这样一个错误解读出来的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的五蕴境界当中。所以说整个五蕴就是我们凡夫自己搞出来的一个梦境,能明白吧?就是一个梦境!

二、《楞伽经》经文学习

我们继续看(《楞伽经》)后面的新内容:

【“大慧,若无如来藏名藏识者,则无生灭。然诸凡夫及以圣人悉有生灭,是故一切诸修行者,虽见内境界住现法乐而不舍于勇猛精进。大慧,此如来藏藏识本性清净,客尘所染而为不净。一切二乘及诸外道,臆度起见,不能现证。如来于此分明现见,如观掌中庵摩勒果。”】

这里佛就继续叫着大慧说:“如果没有如来藏名藏识者,则无生灭。”。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阿赖耶识的话,那就没有什么所谓的生灭现象了,这一切凡夫和圣人就无从谈起了。

“然诸凡夫及以圣人悉有生灭”,就是说然而一切凡夫及一切圣人,这就是指初地以上的菩萨,他们悉有生灭。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从我们凡夫的角度讲,我们有六道的种子不断地起现行,不断地生死轮回,这个是肯定有生灭的,我们能感知到的。同时登了初地以上的菩萨为什么还有生灭呢?因为初地菩萨才破了一品无明,如果说整个无明按十分来算的话,他只破了十分之一,他破了十分之一就见到了种子起现行的这个真实的情况。但是他还有十分之九的染污的种子没解决,还有那些十分之九的做凡夫的时候累积到阿赖耶识当中的虚妄分别的这些种子没有净化,所以他接下去的修行,从初地到十地到成佛,就是不断地净化这个阿赖耶识当中的那些原来做凡夫的时候累积进去的虚妄分别的种子,他可以直接对治,直接净化。随着他净化的程度不同,他的那个境界是不是也在变化?那么这个时候就叫做变易生死,所以他也是有生灭的。所以说凡夫和圣人都有生灭,就是因为有阿赖耶识的存在。

“是故一切诸修行者,虽见内境界住现法乐”,这里就是讲初地以上的菩萨,他们已经证到真实境界了,已经可以安住在见真实而来的那种大定当中的快乐。这里是一部论里面讲的,也就是说“住现法乐”,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基于见真实的一个大定。

有一部论叫《杂集论》里面讲的,他说:

“触证第一现法乐住者:于诸如来密意深义,猛利加行正思量已获得增上,证欢喜故。”

就是说他对佛讲的那个道理理解了,然后加功用行,就是在加行位不断地用功,然后境界得到提升,最后就是证得了欢喜地,也就是初地。这样的一个情况就叫住现法乐。虽然说他们已经住现法乐了,但是怎么样?“不舍于勇猛精进”,还要继续不断地去净化那个剩下的十分之九的染污的种子,所以还需要修。

所以说,大慧啊,“是如来藏藏识本性清净”,这个藏识本性清净,其实还是从它运行的这个情况来讲的。前面都讲了藏识本来就是污染的种子嘛,污染的种子集合体叫藏识,这个地方讲本性清净,它显然不是讲种子本身,而是讲阿赖耶识整个运作的情况。它是没有覆盖我们去证真实的,它没有这个障碍作用,所以叫做无覆无记。也就是说你熏习清净的佛法就可以觉悟,熏习六道轮回的颠倒梦想就会轮回。所以你怎么熏,它就产生什么结果。它不会说,你熏清净的,我不同意;你熏染污的,它也不会拒绝。所以说它这种状态叫本性清净。其实这个清净是中性的意思,就是无覆无记性。

“客尘所染而为不净”。虽然它具有清净的运行机制这样一个性质,但是我们凡夫、六道众生就是不断地熏习了那些无明的我法二执的染污种子,所以这个阿赖耶识里面就显现出染污的状态。

“一切二乘及诸外道,臆度起见,不能现证。”所有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乃至于圆觉乘的辟支佛,还有一些其他的外道的修行人,他们都是在那里猜。他们没有办法亲自见到阿赖耶识,也见不到阿赖耶识起现行的运作的规律、机制。

“如来于此分明现见”,但是佛对于这个情况一清二楚,了如指掌,熟悉到什么程度呢?就像看手掌中的一个“庵摩勒果”。这个“庵摩勒”是梵语音译,我们中国也有这样的水果,四川、广东都有。叫余甘子,就是吃完以后有回甘回甜的,一种可以当药又可以当水果的东西,大概也就是橘子那么大。那么佛对于阿赖耶识、藏识的情况,就像看手掌中的一个小水果一样清晰。从这里我们就看得出来,佛跟小乘人乃至中乘的辟支佛以及外道,根本的差别就在于这个地方。佛、初地以上的菩萨对心运作的情况清楚了,是亲自看到的;其他所有的人,要么就不知道这种情况;要么就是听到佛讲了,但只是听到了,还不是亲自见到。所以我们还是靠着凡夫的意识去猜嘛!这里就是臆度,我们也在臆度的范围内。

【“大慧,我为胜鬘夫人及余深妙净智菩萨,说如来藏名藏识,与七识俱起,令诸声闻见法无我。】

佛继续叫着大慧说“我为胜鬘夫人”, 胜鬘夫人也叫末利夫人,就是当时波斯匿王的夫人。他说我跟胜鬘夫人和其余的“深妙净智菩萨”,“深”就是见到了真实相;“妙”就是微妙,不是我们凡夫能思议的;“净智”就是清净的智慧;“深妙净智菩萨”,这里就是大乘的初地以上的菩萨,是见到真实相的。那么跟这些人“说如来藏名藏识”,这个“如来藏”是跟前面的“七转识”俱起的。只要有“如来藏”,或者说只要有阿赖耶识、藏识,它就会起现行。换句话说,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的虚妄分别的种子、染污种子,没有净化到十分之一的话,你就证不了初地,你就不可能不让它起现行。就像海要起波浪一样的,它一定可以转起前面的七转识。

那佛讲这个道理,就是想让声闻乘、小乘人,已经见到人无我的人,让他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见到法无我。就是要告诉他,你现在感知到的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或者说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它本质上是阿赖耶识虚妄分别的种子变现出来的一个你自心的境界,不是心外实有的境界。这就可以把他执着蕴界处有自性的、有共相的存在的邪见、法执就破了嘛!因为小乘人只是了达没有人我,但是认为身心世界一切法是有的。那么跟他讲了阿赖耶识起现行显现出来的这样一个境界之后,他就知道了,就不会去执着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心外客观的存在了,这个时候就把法执给破了。

【大慧,为胜鬘夫人说佛境界,非是外道、二乘境界。】

这里又进一步告诉大慧说,我跟胜鬘夫人讲的,如来藏起现行的情况是佛见到的情况,不是外道和二乘圣人所能看到的情况。

【大慧,此如来藏藏识是佛境界,与汝等比净智菩萨随顺义者所行之处,非是一切执著文字外道、二乘之所行处。】

你看这一小段话讲了三次“是佛境界”,阿赖耶识是佛证到的情况,不是二乘、外道、小乘人证到的情况,是佛跟初地菩萨他们证入的情况啊!

【是故,汝及诸菩萨摩诃萨,于如来藏藏识,当勤观察;莫但闻已,便生足想。”】

所以说,大慧你和其他的一些大菩萨,“于如来藏藏识”,也就是阿赖耶识的情况,要精进地、勤劳地去观察,不要一听到了就得少为足。其实这些话就是讲给我们二乘和凡夫听的,大慧菩萨他们早就已经亲自见到了阿赖耶识的情况,他自然地就会拼命地精进地去直接对治阿赖耶识当中的染污的种子了!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甚深如来藏, 而与七识俱,

执著二种生, 了知则远离。

无始习所熏, 如像现于心,

若能如实观, 境相悉无有。

如愚见指月, 观指不观月,

计著文字者, 不见我真实。

心如工伎儿, 意如和伎者,

五识为伴侣, 妄想观伎众。”】

我们了解一下这几句话。佛就把前面这些话的意思做一个总结。

他说“甚深如来藏”,因为是只有佛、菩萨才能看到的境界,而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的深奥的。

“而与七识俱”,就是与前面的七转识分不开。前面的七转识是阿赖耶识、如来藏显现起的一个现行,就像大海起了波浪;七识显现出来了,起现行了,同时又熏回到阿赖耶识当中,成为新的种子。所以“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是同时的,因果同时。

那么由于凡夫“执著二种生”,就是执着我是能,我所对的法是所,我法二执。整个阿赖耶识之所以像一个轮子一样不断地运转,根本原因是什么?无明。就是因为有无明,才导致了阿赖耶识不断地现起了凡夫六道轮回境界的七转识,同时又熏回去新的种子,成为将来现行的材料。所以就是因为根本无明,才推动了整个阿赖耶识的运转。如果你了知了这样的情况,自然地就会去远离这样一个轮回的情况。我们之所以没办法出离轮回,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轮回的原理,如果了解了,谁都愿意出去啊!

“无始习所熏,如像现于心。”阿赖耶识当中不断地现行,现出种种的境界影像,这个影像是怎么来的呢?就是因为无始无明导致的,无明熏习而来的。本来没有我,他糊里糊涂地执着有个我,有了我就一定要有我所对的境界。无明就在那里不断地乱动嘛!就像眼睛生了病,看到空中有花,不断地去强化这个错误的感觉,最后就真的好像见到了很真实的花。这些境界、这些相就是因为无始无明的熏习而存到心里面去的。心里面的种子起的现行相就像放电影一样,都是因为你之前累积进去、熏到心里面去的。这些相都是像做梦一样,在我们的心当中呈现出来、显现出来的。

“若能如实观,境相悉无有。”当你了知这一切相原来是你自心现的一个梦境,你不断地这样去清醒地观照、观察,这个观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是符合真相的。当我们不断地这样去观察的时候,就不会再去执取任何一个相了。这样慢慢慢慢地,境相就会消失,也就是可以“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皆空”就醒过来了嘛!就可以觉醒了嘛!

那我们一般的凡夫是怎么样呢?听到佛菩萨讲的这些道理以后,他就像那个愚蠢的人,有一个智者给他指月亮,说月亮在那里,你去看。那个愚蠢的人,他就不去看月亮,他看什么?他看手指。这就是比喻我们学佛的人,他执着文字,不按文字讲的道理去观察,这样是不行的。

后面佛又打了个比方,比喻我们的阿赖耶识、心(阿赖耶识有时候简单就叫做“心”),前七转识里面的第七识叫“意”,前六识叫“识”。“心”“意”“识”就是阿赖耶识和前七转识。这里就把阿赖耶识简称为“心”。“心”就像“工伎儿”,就像会变戏法的,或者说会变魔术的,或者说幻师。那么“意”呢?第七识呢?那个七识就像撮合者一样的,他就把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识)跟外面的境界撮合在一起。第六意识,这里比喻就像看戏的一样。这个(翻译)不太好懂,参考魏译本,这个讲得详细一点:

魏译:

心如巧技儿,意如狡猾者,

意识及五识,虚妄取境界,

如技儿和合,诳惑于凡夫。

他说“心如巧技儿”,就是“心”很会变戏法。“意如狡猾者”,这个第七识就像一个很狡猾的人一样,老是躲在暗处在那里搬弄是非。“意识”就是第六意识,就是我们现在能分别的、能感知的意识功能。“及五识”就是眼耳鼻舌身识,其实意识跟眼耳鼻舌身识是同时起作用的。那么他就“虚妄取境界”,所以有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他就要去抓取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比如说我们眼睛看到了一盏灯,我们就要分别,这个灯是怎么样的呀?这个灯是黄的,我喜欢,我就把它抓过来,所以他就会虚妄地去取境界。

“如技儿和合”,这个过程就像变魔术的变戏法的人,把材料往一起撮合,这样子产生的效果就可以怎么样?“诳惑于凡夫”。看我们一天到晚不就是被六根六尘十八界给骗得团团转!眼睛贪好的,吃也贪好吃的,不喜欢讨厌的…反正我们的整个凡夫的生命状态就是被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捆得动弹不得,一点自由都没有。整个上当了,看到没有?因为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乃至包括后面的潜意识的第七识,全是我们阿赖耶识里面现起的一个境界——自心显现出来的一个境界。就像我们昨天晚上做梦一样的道理。但我们不知道,就把这个境界当成心外的,然后去抓取——喜欢的,就抓,不喜欢,就逃避。所以我们整个过程就是这样迷惑颠倒,自心取自心嘛!

三、阿赖耶识的含义补充

为了让我们能够更清楚地理解阿赖耶识,下面对它的一些含义做一个补充。

这里我找出了《摄大乘论》里面的一些内容。《摄大乘论》就是无著菩萨对佛讲的一部经叫《阿毗达磨大乘经》,里面的一品,叫摄大乘品。这个摄大乘品的内容就是把整个大乘总括在一起给我们介绍的。这里他是这样子来定义阿赖耶识的:

【《摄大乘论》所知依分第二:此中最初且说所知依,即阿赖耶识。世尊何处说阿赖耶识名阿赖耶识?谓薄伽梵于《阿毗达磨大乘经》伽他中说: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此中最初且说所知依”,就是佛给我们介绍大乘了义佛法的时候,最先给我们介绍“所知依”。什么叫“所知依”呢?就是我们能感知一切事物,包括我们的能感知和我们的所感知,这背后都有一个依据,依据什么?阿赖耶识。所以阿赖耶识又叫做“所知依”。“即阿赖耶识”,即我们之所以能感知、所感知,因为背后有阿赖耶识。

“世尊何处说阿赖耶识名阿赖耶识?”就是佛在什么地方或者说在哪个地方说过阿赖耶识叫做阿赖耶识呢?“谓薄伽梵于《阿毗达磨大乘经》伽他中说”(薄伽梵就是佛),佛于这一部经《阿毗达磨大乘经》当中有一些话是这样讲的,“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无始时来界”,这个“界”可以当因。无始时来都有一个因,就是这一切法会依据一个什么原因而呈现出来呢?“由此有诸趣”,也就是说无始时来有一个存在性的(因),一切法都依靠它而显现出来。正因为有这个存在,有这个因,所以才呈现出来了六道轮回、小乘人的涅槃境界、大乘的以及初地以上的境界。狭义地讲,你也可以理解“诸趣”为六道轮回。“及涅槃证得”,也就是有圣者,消除了一切轮回无明的境界。正因为有阿赖耶识,所以才有轮回,才有圣者的解脱涅槃。如果没有阿赖耶识,轮回和圣者的觉悟涅槃都没有。

【即于此中复说颂曰:

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

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

后面又有一个颂子说:“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由于他“摄藏”了,“摄”就是摄受、摄持,“藏”就是含藏。一切法都是由阿赖耶识所摄受、所含藏的。这里讲的一切法的因就是识种子。由于摄藏诸法的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所以阿赖耶又叫藏识嘛!

这样的一个情况,“胜者我开示”。也就是有智慧,有大乘善根的这样的人,我才会对他讲。所以前面讲的《解深密经》有四句话叫做“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对愚痴的人,佛不讲的,只有对善根成熟的人,佛才讲这个藏识的情况的。

【如是且引阿笈摩证。复何缘故此识说名阿赖耶识?一切有生杂染品法于此摄藏为果性故,又即此识于彼摄藏为因性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或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

“如是且引阿笈摩证”。这就是说,这样的道理我还可以引经来证明。“阿笈摩”就是经的意思,也叫阿含,阿含就是经的意思,也叫无比法,就是很殊胜的法。

“复何缘故此识说名阿赖耶识?”我就引经来证明,以什么因缘来说藏识就叫做阿赖耶识。说“一切有生杂染品法于此摄藏为果性故,又即此识于彼摄藏为因性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或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

这里意思就是说,一切有生灭的杂染法,都是“于阿赖耶识摄藏为果性”。也就是说我们一切产生出来的杂染法的记忆信息,都会被收集到一个地方去,收集到哪里呢?就是阿赖耶识。这个也就是从阿赖耶识可以含藏一切记忆信息种子的角度讲的。他把所有的种子含到一起,形成了一个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一个果、结果,所以说这是从阿赖耶识成为一个结果的角度讲,即所藏。

“又即此识于彼摄藏为因性故”,因为阿赖耶识又可以生起现行一切法,是一切法背后那个因即种子,那么从这个角度讲,它就叫做能藏。它能把生起一切法的因给收集到一起,这个种子要显现出来的话,一定要有阿赖耶识这个能藏的功能。如果没有这个能藏的功能,那么那一切法的因种就没有地方保存了。所以说“故名阿赖耶”。这个就是从它能藏种子可以生出一切法这个角度来讲。

“或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故”,这个阿赖耶识里面的所有的种子,都带有一个无明——就是我法二执。我们说第七识执着阿赖耶识的种子为我,这是一个说法的角度,其实本质上阿赖耶识里面污染的种子全部带有我法二执,只要那个种子起现行了,同时那个我法二执就起现行了。所以阿赖耶识的种子本身就是无明的性质,无明无非就是我法二执。那些无明的我法二执的种子,它只要起现行、运作显现出来境界,你就一定会执着有我、执着有法,它的性质就是无明的性质。所以这个地方就是一般讲的执藏。

所以阿赖耶识是有三个功能,能藏、所藏、执藏。所以称为阿赖耶识,也就是藏识。

【复次,此识亦名阿陀那识。此中阿笈摩者,如《解深密经》说: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这里佛就把他为什么不对小乘人乃至凡夫讲阿赖耶识的道理就讲出来了。他说这个阿陀那识(就是阿赖耶识)的形象非常的微细,隐藏得很深很细,就像那个大江大河的暴流,那个河流下面有暗流、急流,但是表面看上去好像没动一样,其实那个下面刹那在流动,流得非常得快。所以我们凡夫和阿罗汉乃至辟支佛都看不见,只有初地以上的菩萨、佛能看见。

凡愚看不到,如果佛勉强讲的话,有些人就会把这个阿赖耶识当成什么?当成自我、灵魂来执着。从小乘的角度讲,他的任务就是要破人我执,如果他把这个阿赖耶识当成了人我、当成了灵魂、当成了一个主宰者,那个“人我”还破得了吗?那就肯定破不了了!那佛跟他讲法就没有意义了,所以佛这个时候不会跟他讲这个阿赖耶识的道理,他接受不了。他其实自己也没有提出来这个需求,因为小乘人的需求只是说六道轮回很苦,贪嗔痴折磨得我很难受,你怎么帮我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不轮回,让我消除贪嗔痴的折磨。那佛就跟他讲,你认为有轮回,轮回当中其实没有你认为的那个自我存在,没有那个不变不死的灵魂。他把这个道理搞懂了以后,放下我执,就解脱了,那些东西跟我没关系了。其实这个“我”好解决,为什么?因为这个“我”本质上是不存在的,也没有像五蕴一样的有相可见的,它就是一个认知观念,一个无明的观念、念头而已。所以那个“我”压根就没有真的存在过,也没人见过,所以我执的问题好解决,但是这个法执的问题不容易解决。

【何缘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执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体取所依故。所以者何?有色诸根由此执受无有失坏尽寿随转,又于相续正结生时,取彼生故执受自体,是故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

玄奘法师的翻译有时候是不太好懂,慢慢看就熟悉了。这段话我们稍微说一下,他说什么原因这个阿赖耶识又说明是阿陀那识呢?也就是说这个阿赖耶识它是可以“执受一切有色根故”,就是可以执受一切这个色身的六根身。我们现在这个身体是有形色的嘛,色身当中有六根、眼耳鼻舌身,乃至于这个第六意识里面的意根。就是说阿赖耶识就可以执受这一切,其实就是执受一切有情生命体,这个身体。因为一切身体都是从这个阿赖耶识幻化出来的,也就是阿赖耶识变现出的一个境界,阿赖耶识是这个色身的依据。

“所以者何?”,为什么呢?“有色诸根由此执受无有失坏”。我们这个身根就是因为有阿赖耶识在执持。这个执受怎么说呢?就是阿赖耶识可以把这个身体像一个东西一样地抓住,让它不失去、不坏。一旦阿赖耶识不执受这个身体了,寿命就结束了,知道吗?寿命结束了,这个身体就坏了。所以它可以把这一期生命、一期身体给保持住、不坏、不失。如果一旦业力,即种子势力用完了,寿命就终结了;终结了以后,阿赖耶识就要转变境界了。

“于相续正结生时”,就是下一期生命正要开始形成的时候,“取彼生故执受自体”,又在阿赖耶识当中去取境界,又去投胎了,又去取一个身体了,又重新换一个身体来执受了,所以说这个阿赖耶识又叫做阿陀那识。

【此亦名心。如世尊说:心意识三。此中意有二种:第一与作等无间缘所依止性无间灭识,能与意识作生依止;第二染污意,与四烦恼恒共相应:一者萨迦耶见,二者我慢,三者我爱,四者无明,此即是识杂染所依。识复由彼第一依生,第二杂染,了别境义故。等无间义故,思量义故,意成二种。……】

“此亦名心。如世尊说:心意识三”,心就是藏识,阿赖耶识的意思,意就是前七转识,识就是前七转识里面的第六意识分别的能力、分别的功能。

“此中意有二种”,这里就讲第七识,就是“意”。他说“第一与作等无间缘所依止性无间灭识”,这个“等无间缘”比如我们的念头,我们一个念头生起来了,要等它消失了,下一个念头才会出来,所以上面一个念头就是下面一个念头的等无间缘。那么我们的这个前六识不断地呈现出来,后面依止的就是第七识,知道吧?所以叫“无间灭识”,它不会间断的。“能与意识作生依止”,第七识就是不断地在给第六意识提供依据的,是这样的一个识。

第七识的第二个意思就是“染污意”,第七识它有一个染污的含义在里面。它有什么染污呢?“与四烦恼恒共相应”,就是与四种烦恼、污染法相应而起。第一个就是萨迦耶见,萨迦耶是梵语音译,中文就是身见,身见有时候也叫我见,因为我们一般是把身体当成我,对吧?所以萨迦耶见也就叫身见和我见。第二个就是我慢,有了我,就有我很重要。我很重要,别人就不重要了,所以就会傲慢,所以我慢就起来了。三者我爱,就对自我的贪爱,对精神上的贪爱,对色身上的贪爱都有。第四无明,无明当然就是没有我你认为有我,对吧?没有你所对的你认为有你所对的外境。“此即是识杂染所依”,这个就是第六意识为什么会有染污的依据,因为第六识是从第七识生起来的。这是方便讲,其实第六识跟第七识是一个整体,第七识只是从我们感知不到的这个角度、潜意识的角度讲的,第六意识就是从我们能够感知到的这个部分来安立为第六意识的。其实七识和六识在梵文就是一个意识,但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去理解这些道理,勉强把它分开来讲。

“识复由彼第一依生”,当然了,我们的第六意识,就是依据第七识生起来的。“第二杂染”——六识生起来了,因为第七识是有杂染的、污染的,所以六识它也会污染。同时六识可以怎么样啊?“了别境界”,就是可以认识,眼识可以认识这个色,耳识可以听声音,鼻识可以嗅香味,舌识可以尝味道,身识可以感触,意识可以思想。

所以第七识就包含了等无间的这个含义在里面,就是说它会持续地呈现出来,不会间断。同时第七识又包含了思量,就是思量有我,有我的身体,有我慢,有我对自我的贪爱,有我所对的一切法,这个境界,它不停地、持续地思量这些内容。所以说“意成二种”,就是前面讲的第七意识第一个是可以为第六意识做依止,第二个就是有染污意,就是第七识的两种情况。

【心体第三,若离阿赖耶识无别可得,是故成就阿赖耶识以为心体,由此为种子,意及识转,何因缘故亦说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

那么我们这个心、阿赖耶识,从第三个角度讲,只要你离开了阿赖耶识以后,就没有所谓的这个心可得了。那么阿赖耶识之所以为心的体,这是从总体性的角度讲的。那么心当中蕴含了种种种子,种子又可以起现行,即转起前七识。那么什么因缘说这个阿赖耶识叫心呢?就是因为种种法熏习来的种子集合到一起,从这个角度说阿赖耶识就叫心体。所以梵语里面是怎么定义这个心的呢?就叫集起名心,就是把一切种子集合在一起,这样一个总体上的情况叫做心,心就是集齐、集合的意思。

【复次,阿赖耶识与彼杂染诸法同时更互为因云何可见?譬如明灯焰炷生烧同时更互,又如芦束互相依持同时不倒,应观此中更互为因道理亦尔。如阿赖耶识为杂染诸法因,杂染诸法亦为阿赖耶识因,唯就如是安立因缘,所余因缘不可得故。】

这就是《摄大乘论》里面讲的阿赖耶识缘起的道理。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这个“阿赖耶识与彼杂染诸法”,阿赖耶识,从这个种子的角度讲与那些起现行的前七转识、那些杂染诸法是同时相互为因的。就是种子起了现行,同时现行又熏回种子存到阿赖耶识里面成为新的种子。那么这样子的一个情况是怎么可见呢?当然我们凡夫见不到,那佛这里就打个比喻说,就像点灯,那个油灯有灯芯的,那么火不断地在烧那个灯芯,同时那个灯芯又给火提供原料…这两个情况是同时的——少了火,灯芯不会被烧掉;少了灯芯没有火烧起来,所以它们两个是分不开的。再打个比方说,就像两束芦苇相互靠在一起,它是不是相互支撑立在那里?如果把其中的一个拿开了,另外一个就没办法成立,这个就是说相互为因,相辅相成。那么这个阿赖耶识起现行、现行熏回去成为新的阿赖耶识(种子),这个道理也是这样的,它们两个是分不开的,少了一个其它的都没办法成立。所以阿赖耶识为杂染诸法的因。我们六道轮回显现出了一个杂染的、不清净的一个现行,就是因为有阿赖耶识在背后给它提供种子;同时这些杂染诸法起现行了,马上又熏回去,在阿赖耶识里面成为新的种子。轮回就是这样子不断地在延续的。

那么这里他就讲“唯就如是安立因缘,所余因缘不可得故”,这句很重要!“唯”就是唯一、就这样,只有这样安立了真实的因缘,也就是我们三界六道轮回真正的原因就是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这样子不断地运转的。其他的因缘不可得,看到了吧?也就是说,我们在这个已经起现行、解读出来的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境界当中,也就是我们现在感知到的境界当中,你是找不到因果关系的,因为没有真实的因果。打个比方说,我们昨天晚上做梦,你在梦中去找因果,那个是没有用的,比如说昨天晚上在梦中跑步不小心摔了一跤,你找因果,说有个石头把我绊倒了,摔了一跤,这个因果能成立吗?不能成立,为什么?因为梦中没有真实的东西,是我们造梦造出来的。那现在这个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这个轮回的境界当中,同样的,它只是我们对这个阿赖耶识种子起现行以后基于无明解读出来的一个主观的感觉、主观的境界,在这个主观境界的层面内,你找不到真实的因缘、因果关系的。因为真实的因缘、因果关系是我们凡夫看不见的种子起现行、现行又熏回去,熏回去的种子又起现行。所以我们凡夫对生命的真实情况就是一抹黑,所以阿赖耶识是个大黑仓库,即便起了现行,我们也感知不到。

那从这个角度大家去想,《般若经》讲的这个五蕴皆空难道还有错吗?五蕴完全就是我们的无明解读出来的主观境界,就是我们梦中造出来的梦境。所以《般若经》跟这个唯识完全一点冲突都没有,唯识讲唯识无境,《般若经》讲五蕴皆空,那五蕴就是唯识无境里面的无境的内容,所以唯识跟中观、跟般若完全是一脉相承的。那从这个角度,我们就知道真正的因缘我们没见到,我们见到的都是梦中的假因缘。这个梦中的假因缘把我们困住了,你想从这个梦中的假因缘觉醒、得自在,第一步就是要看清楚它是假的。看清楚它是假的,然后不断地按照这个道理去观察观修,我们才能真正地从这个因缘当中醒过来。所以整个修行的基本道理就是根据唯识的道理建立的。

那么我们一般讲的:“不要去管太多,只要让念头停下来”,这样就能解脱吗?梦中的念头停下来可以得定,四禅八定乃至证到人无我,以后入灭尽定都可以,但是这个定不能让我们从这个六道轮回的大梦当中醒过来。彻底醒过来一定要怎么样?阿赖耶识起现行的这个情况要转,你要把阿赖耶识那种六道轮回虚妄分别的种子起现行的状况要改为佛教我们的五蕴皆空的种子起现行。你原先认为五蕴实有的那些错误知见要改成五蕴皆空;要让这个种子起作用,才能把原先有的阿赖耶识认为五蕴都是实有的种子起现行的情况给改了,那这样子一改过来了以后,五蕴的境界就不会呈现出来了。五蕴的境界不呈现出来了,没有五蕴的遮挡了,我们当下就可以看得到那个心本身运作的情况。我们是有能力看到自心本身运作的情况,圣者、初地菩萨、佛都看到了,我们现在为什么看不到?就是因为我们执着有我、执着有我所对的一切,简单讲就是执着有五蕴,把五蕴执着为身心世界、执着为真实的,然后我们的心一天到晚就往这个虚妄的梦境当中去虚妄分别、分别取舍,就把背后那个真实有的心、在不断地起作用的心给遗忘了,看不了,发现不了它了。

所以佛法就要让我们知道,第一步要知道你所感知到的五蕴身心世界是一个幻境,是一个梦境,你接受了。第二步告诉你,这个幻境之所以呈现出来,是因为背后有真实的心识种子在运作。那你想彻底地从这个三界六道里面解脱出去、觉醒,你就要把这个后面的真实运作的那个种子起现行的情况给改掉——改写后台运作程序,改脚本。你光在表相上把梦境停下来入定是没用的,定力种子消光了,你又从定力里面出来了,出来了还继续啊,跟入定之前一样,无明颠倒。这个道理能听懂一点点吧?

好,那今天的时间到了,超了一点。不好懂,但是有录音,想搞懂就反复听。

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阿弥陀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