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二四四:如果人是一株植物

2024-02-28  本文已影响0人  花石冈

《传习录》二四四:如果人是一株植物

先生一日出游禹穴,顾田间禾曰:“能几何时,又如此长了。”

范兆期在傍曰:“此只是有根。学问能自植根,亦不患无长”

先生曰:“人孰无根?良知即是天植灵根,自生生不息,但着了私累,把此根戕贼蔽塞,不得发生耳。”

关于“学问”,孔子讲得很明白——它是有根本的。老先生讲“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泛爱众,而亲仁,学有余力,则以学文”,抓住根本就是学问。长相酷似孔子的孔门弟子有子讲得更直白——“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欤!”也就是说,把“孝弟”这件事搞明白了,就是抓住了最根本的学问。

孟子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也是在讲有根本的学问,这个根本就是自己放失掉的心。孟子讲得很有趣,人养鸡养鸭的时候,白天放出去,傍晚时还要将它们赶回来。反倒是对于比鸡、鸭更珍贵的“心”缺少这份关照,放出去了,常常忘记收回来。

再后来,“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缘故,学问越来越成为外在的“附丽”,隐隐然存在一种与人本身无关的“学问”。以至于庄子为此感叹——“人之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追逐着无穷无尽的与人本身无关的所谓“学问”,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呢?朱熹写过一首很漂亮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子眼中,已经将“学问”做了区分,一种是容易腐朽的死水一般的“学问”,另一种是源头活水一般的学问,人本身成了一个容器,或封闭自己囤一洼死水,或打开源头,让自己成为一塘活水。

范兆期在这里受到王阳明的启发,忽然异想天开,想为天下勤苦读书的学者找一条如禹穴前禾苗一般自然生长的学问进阶之路。毕竟阳明先生讲过,大家都是普通人,不是什么聪明绝顶的“上智”之人,做学问不能抱一蹴而就的心。在学问进阶的路上,有些起伏、进退,甚至动荡、波折,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要耐得住寂寞,不能急于求成。

既然禹穴前的禾苗,因为有根的缘故,可以日生日长,自己生生不息。如果求学问的人能像禾苗一样有根,一样日生日长、生生不息该多好呀!

先生有一天到禹穴闲游,环顾田间的禾苗说:“这才多少时日呀,就又长了这么高!”

范兆期在旁边说:“这是因为禾苗有根。学问要是也能自己生根,也就不用担心不长进了。”

阳明先生说:“谁是无根之人呢?良知就是每个人的天生慧根,自然是生生不息的,只是为私欲所牵累,把这慧根戕害、遮蔽、隔绝,使之不能正常生发罢了。”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闻听范兆期异想天开的想法,阳明先生马上讲,人人都是有根的,这世上没有“无根之人”。良知就是每个人的天生慧根。这个慧根本身就是日生日长、生生不息的。只是因为私欲遮蔽的缘故,才渐渐枯萎,失掉了生机。

认真想一想,还是孟子的比喻妥帖。他讲了“揠苗助长”的故事,告诉世人,所谓做学问就是种好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只要遵循规律做好存义的事儿就是了,不要期必于收获和结果,心中时时惦念着不要忘记了耘田除草,但也不要做拔苗助长的傻事就是了。

结合起来看,人本身就是一株日生日长、生生不息的有根“植物”,所谓的学问就是维护自身的日生日长、生生不息,最重要的事儿就是耘田除草——去除私欲对这株“植物”生长环境的破坏,恢复它本身的日生日长、生生不息。用王阳明的话讲就是“去人欲,存天理”。

如果人是一株“植物”,学问便可日生日长、生生不息,即便如此,也得劳烦我们“耘田除草”——去除私欲的障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