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知参差多态,乃是人生本源,请你为自己而活!
最近有一部民国电视剧《娘道》在北京卫视热播,原本这种没有知名演员、剧情婆婆妈妈的电视剧,只有中老年群体才会捧场,在年轻一代和互联网上压根激不起一丁点水花,但是这部倒是令人诧异,收视率持续几天超过2。与这个令片方惊喜的数字相比,《娘道》的豆瓣评分却惨不忍睹,仅有2.7分。
但是,只要看上一集,甚至瞥一眼台词截图,就会发现这个分数一点也不冤。
即使导演一再强调,这部电视剧制作初衷是为了批判封建思想,但是从播出结果来看,它却把封建糟粕包装成一种高尚品格加以宣扬。
比如,女主角瑛娘自从嫁给了救命恩人——隆家二少爷继宗,就一心想为他生个儿子,结果八年生三女,分别取名:招娣、盼娣、念娣。生产第三胎时,瑛娘一度难产,她却忍着疼痛对产婆大喊:“保小的,我这条贱命算什么,我一定要为继宗生出儿子。”当得知第三胎依然是女儿时,瑛娘一脸失落跑到二少爷面前谢罪:“对不起,又给你生个闺女。”还恳求丈夫休了她,理由也帮他想好了,就写“瑛娘不侍公婆,生不出儿子”。
《娘道》截图从头到尾,这部号称“母爱传奇大戏”的电视剧的女主角,始终认为女儿比不上儿子,认为自己是婆家和丈夫的附庸,这样的母爱不要也罢。或许在中老年观众眼里,瑛娘是好媳妇、好妻子、好母亲,但在我看来,她就是个行走的封建毒瘤。更匪夷所思的是,都已经是2018年了,这种电视剧竟然还能在荧屏上堂而皇之地播放,挑战着观众的智商,摧残着观众的心理。
当我们还在电视上高喊“要为丈夫生儿子”时,反观邻国日本,时差不过1小时,却已经从政府开始,自上而下倡导“多样化人生”了。即使老龄化、低结婚率和生育率一直制约着日本经济的发展,但对于“催生”,日本政府却显得温和又有人情味。
在《总觉得邻家更幸福》这部宣传片式的日剧中,主角五十岚夫妇想要“造人”,但没有成功,于是开始了艰难的怀孕活动。他们的身边有想要小孩的情侣、离婚男与不想要小孩的妻子、男同志情侣、不想生育的OL、追求理想家庭的主妇与家里蹲丈夫等各种各样的家庭,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在不停的交流和争吵中,不同价值观不断碰撞,也让观众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不是只有一种选择,永远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评价别人。
《总觉得邻家更幸福》截图从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现在的“统一思想”,我们的民族对整齐划一有着偏执般的狂热,将任何的“不一样”都视为洪水猛兽。
我们从小生活的环境,受过的教育,接触过的人,都在告诉我们,在什么样的年龄就该干什么样的事,要和别人一样。上学时,要以学业为重,不能看“杂书”,不能谈恋爱;大学毕业时,要找到好工作,最好是考公务员,端铁饭碗;毕业了,要快点结婚,买房子车子;生了一胎了,要赶在30岁前生二胎不然就“太晚了”……就连网络上热议的“人生巅峰”的标准,都是升职加薪、攀上高富帅迎娶白富美。在这个格外在意一个人是否“听话”的国度里,绝大多数人都是拿着一张批量生产的人生地图过完一生。如果有人胆敢跨出红线一步,那必是一顿劈头盖脸的痛骂,或是寻死觅活的劝说。成为怪人的代价太大,以至于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听话。
举个例子,如果有人宣称“丁克”,反对的声音中必然有这么一句:“如果大家都像你这样,那人类就要灭亡了!”为什么一个把“生育”这件事从自己的人生中剔除的人,要被加以这样的强盗逻辑呢?为什么大家都要像他那样?要知道,“大家”可是无数个独立个体,有百态人生,永远不可能出现全人类丁克的现象。而且既然害怕所有人一致选择丁克,对整齐划一有了难得一见的恐惧,那么何必又强求所有人整齐划一地生子?
连玫瑰都能有红、粉、白、黄、黑等颜色,为什么亿亿万万的人却只能活成一个样子?须知参差多态,乃是人生本源。
最近我在看日本人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合著的《被讨厌的勇气》,书中探讨了被低估的三大心理学巨头之一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个体心理学。
《被讨厌的勇气》在阿德勒的心理学中,一个人如果总想着迎合别人的看法,即使在事业、家庭、交友等方方面面都无从挑剔,他活出来的人生也不是他的,而是为别人而活的。如果达不到别人的期待,便会害怕别人失望的眼光,从而陷入失落和自责之中。这其实是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混淆在一起。自己的“课题”,即是所有由你主导完成的事情,与别人无关;至于别人如何评价你,则是别人的“课题”,与你无关。
违逆父母的心意,辜负父母的期望,那都是自己给自己设限。正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提倡“百善孝为先”,到今日仍有无数父母打着“爱”的旗号操纵子女的人生,让子女俯首臣服。但其实,父母只是把孩子带到世界上的媒介,孩子无论多小,也是独立的个体,是平等的生命,而不是父母的俘虏。
就在不久前,安徽濉溪县的19岁女孩丽丽,为了反对父母为自己安排的婚姻,在结婚前夕喝了农药,以死换取自由,留下遗书“对不起,我走了。我说过我活不到20周岁,可能真的要验证这句话了,我实在跨不过心里那道坎……”她说,要死在自己心爱的男朋友怀里。
字字读来皆是血,不由让人想起裴多菲那首被说烂了的诗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很多人享受着现代文明,却连自由都不吝还给别人。
我们作为普通人的抗争,不必上升到生死层面。其实,当八卦的亲戚安排了从未谋面、不知底细的对象和你相亲时,骂回去就是抗争;当你妈以死相逼让你回家考公务员而你坚决拒绝,是抗争;当你想要离婚身边人却一味劝说“为了孩子”时,毅然决然离婚,也是抗争……
19岁的丽丽以死明志,她是个女斗士,但也是单纯的傻瓜。死了又怎样?逼她结婚的父母永远不会感知她的痛苦,会彻底忘掉她的死,开开心心活下去。不论失去什么,都不能失去活下去的勇气。为了尊严,为了自由,为何不好好活着去争取?
人生短短几个秋,不妨勇敢一点,冲破观念的篱笆,为自己活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