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和汉字

回应《中文太像中文,则脑袋不像脑袋》

2014-01-29  本文已影响304人  花满楼

早上一睁眼,就看到林总给我发来的链接,是老饱的《中文太像中文,则脑袋不像脑袋》。瞬间感受到这一行链接的每个字符都充斥着林总喜不自胜、眉开眼笑、兴奋到摩拳擦掌,看热闹不嫌殡大的恶意。

虽然一味的告诫自己,不能着了林总的道儿,但是却仍然抑制不住想要回应的欲望。老饱的文中,我有一点大大认同。即:“中文不应该抱残守缺,固步自封。”事实上,我在《让我们保护中文的美好》里面,其重点也不是该意,举出陈云先生所举的各种例子,其恰恰是向人们展示遗失在过去的,中文曾经拥有过的言简意赅,生动形象。

现在人们所受的影响,有来自英文的,也有来自于网络的。前者让语言变得冗长、繁密、如蚊蝇一样的方块字铺满整个屏幕,这完全丧失了中文应该有的魅力。我甚至会认为英译中的水平高下,就是打眼看过去是否有足够多“逗号”产生的间隔,是否有足够多的短句。老饱所言,所谓的很有“英文范”,以及“看着看着就会习惯了”的说辞,更像是把凤姐推倒面前,吐啊吐啊就习惯了一样。文中他举出的例子:"简叔是一个文弱的人其人出生于瑞安市其市位于浙江省东南且气候温暖。" 你打眼看过去已经很累,其实这于英文还不地道,更地道的表达应该是:“文弱的简叔出生在气候温暖且位于浙江省东南的瑞安市。” 这还不算完,如果还表现的更加具有英文范,咱还可以继续加内容:“ 出生在气候温暖且位于浙江省东南瑞安市的文弱的简叔,用花满楼的话来说,性格温顺恭敬有礼的同时其实也有一个让人们为之颤栗发抖的黑暗的散发着邪恶气息的过去。” 这样的中文“英文范儿”十足吧?但是人们喜欢吗? 其实说到这里我的内心深处也一直漂浮着一个大大的问号,人们对于语言审美的选择、到底是被动的去接受强势文化所施加的影响,以至于把丑的当成美的,逐渐变得习惯了,我们的思维也进一步与洋人们趋同,还是我们能够多一些主动性,把一开始我们望上去就很喜欢的,带有东方精神和文化的东西拿出来。我之前所做的文,起目的无非是让人多一些主动性吧。少一些随波逐流,免于在网上被潮流语禁锢,免于被英文结构的进一步把持。

另外一方面来自于网络、网络的词语强调的是生猛有力,强调趣味性。但是如果我在推特上,见到所有人都在说“真心觉得”,“屌爆了”,“亮瞎了”,会感到腻烦。如果有个人觉得非常平实朴素的说出“ 我觉得某某非常厉害”,“他很了不起”,“真是让人佩服”这样的话来,反而会让人舒服。

其实咱们说的白话文,还挺年轻。从古文到白话文的转变,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然后你也知道,经过腊肉的一折腾,多少人不敢说话不敢写字。然后一个小个子画了圈后,26个字母就飞进国门。我们除了被动的接受它的好与坏之外,似乎从来做不了更多的事,于是磕磕绊绊一路走到现在。它有待于经过时间的磨砺,而变得更加生动。很多人其实现在已经丧失利用文字来巧妙、准确表达的功能。我承认英文从结构上、思维方式上都闪耀理性的光,但是中文特有的留白所展现的魅力同样可以分庭抗礼啊。来,让我们去一下大屏幕:

巷子里住着一个女人
有时能从挂饰推断一些来客的身份
河边是交流信息的场所
一个男人站在桥上等人会很显眼
那就雇一对耳朵,打听用不了多少钱
麻烦的是让耳朵闭嘴
有人花钱买女人的头
消息传入了衙门,也不知道该不该管
于是另一个人摆了酒席
一桌菜一桌人
曲子和唱声一齐停了
几道手后打赏的钱递进了帘子
乐器和人走了,然后一个人问另一个人
可否留意弹唱的那位姿色怎样
于是事情就这样过了

我觉得这段话,便有着英文无法到达的彼岸。我们可以在脑海中填补很多的空白,短短的几行字,却给人以极强的画面感。所以老饱所言的一味向英文靠拢。我觉得不妥。

我们需要不断锤炼打造的中文,需要更多样的,更重要的是不仅多样且具有美感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从英文中借鉴,借鉴其叙事说理的严谨性、准确性,却不能将他们的语言结构生搬硬套在中文的身上。现在钢铁侠们,蜘蛛侠们带着26个字母席卷而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对西方文化认同也在所难免。可中文理应也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这也是我之前所写的文章中“保护”一词落到的地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