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de.js从零搭建

2019-06-02  本文已影响0人  小猪佩奇丶

主要是学习了Node.js从零开发Web Server博客,而将学习内容做个总结。

1.nodejs介绍

nodejs的安装就不说了,最主要的是安装nodemon和cross-env。

1)nodemon

nodemon主要是用来当服务器启动之后,监听文件的变化,当有文件发生变化的时候,就会自动重启服务。

2)cross-env

cross-env主要是在package.json里面设置环境变量。可以让程序内通过process.env来进行获取变量。
例如:在package.json的script中写上了
cross-env NODE_ENV=dev nodemon ./bin/www.js
意思就是启动www.js这个主文件,然后可以在process.env.NODE_ENV获取到dev这个值。

2.主体框架搭建

1)创建主入口文件

首先在项目文件夹内创建bin文件夹,然后在里面创建www.js,该文件主要是用来启动服务的,是项目的主要入口。

const http = require('http')
const PORT = 8000

const serverHandle = require('../app')

const server = http.createServer(serverHandle)

server.listen(PORT, () => {
  console.log('server listen on localhost:8000')
})

利用nodejs自带的http创建一个服务器实例,并传入一个函数,当用户访问的时候会走这一个函数。由于这只是主入口,应做到代码分离,这样改起来比较清晰一点。所以将函数放在了另一个文件当中,最后server.listen进行监听8000端口就可以了。
入口函数可以什么都不写,然后用node ./bin/www.js也可以进行启动。

2)创建入口函数

首先我们在根目录下创建app.js作为处理用户访问时候的函数。
该函数主要接受两个参数req,res,即请求和响应。
主体内容为:

const serverHandle = async (req, res) => {
}
module.exports = serverHandle

这样其实就已经可以进行输出了,而程序主要做的就是往里面填写东西,对用户访问进行的请求进行处理,并添加处理结果到响应中,返回给用户。

3)解析url地址

通过req.url我们可以获取到用户访问的路径,然后使用split(‘?’)来分别对路径的地址和参数作出处理。
将地址存入req.path中,方便路由的时候进行处理。

  const url = req.url
  req.path = url.split('?')[0]

对参数部分的处理,可以通过引入const querystring = require('querystring')来进行处理。只需要一句话就可以将a=2&b=3转换成对象{a:2,b:3}的形式
然后存入req.query当中。

req.query = querystring.parse(url.split('?')[1])

4)对post的data进行处理

由于获取data数据的时候,是需要一点点获取的,所以要使用req.on('data')函数来进行获取数据,因为该数据是二进制的形式,所以需要转换成字符串,然后使用req.on('end')来进行监听是否完成数据的接受。
具体代码如下:

const getPostData = req => {
  let promise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if (req.method == 'GET') {
      resolve({})
      return
    }
    if (req.headers['content-type'] !== 'application/json') {
      resolve({})
      return
    }
    let postData = ''
    req.on('data', chunk => {
      postData += chunk.toString()
    })
    req.on('end', () => {
      if (!postData) {
        resolve({})
        return
      }
      resolve(JSON.parse(postData))
    })
  })
  return promise
}

这里主要使用了promise的方式来检测是否完成,方便后面使用async、await的方式来进行同步的操作。因为这部分数据没有获取完之前是不能对数据进行获取,并做处理的。
前面只是对method方式为get就返回,content-type不为application/json的就返回,实际上还有很多种情况。form表单提交等也可以作处理。

所以这一部分放在serverHandle 的开头就可以的。然后将获取到的数据放入req.body当中,方便后续操作。

3.路由操作

1)主体框架

路由的原理其实就是对req.path进行判断,是否和路径对应,对应则走这一步函数,没有对应则不作处理。
首先创建一个route的文件夹,并且根据模块的不同,创建route文件。
然后在app.js中引入该route文件。

const handleBlogRouter = require('./src/router/blog')

在serverHandle中调用该方法,该函数会返回一个promise对象,可以根据该对象的状态来判断是否执行,如果执行了就输出返回给用户。

2)内部操作

在路由的内部需要判断的有两点。(1)method,客户端传入的方法是get,post,delete还是put。(2)判断地址。

(1)method

可以通过req.method来进行获取。

(2)判断地址

这里主要用到的是RESTful API的形式来进行的。
比如get中的/api/blog 和/api/blog/:id 同属于/api/blog/ 所以这里就需要进行判断。

const num = req.path.split('/').pop()
let numParam = true
if (isNaN(Number(num))) {
    numParam = false
}

// 获取博客列表
if (method === 'GET' && req.path === '/api/blog' && !numParam) {
     ...
}

//// 获取博客详情
if (method === 'GET' && req.path.indexOf('/api/blog') !== -1 && numParam) {
     ...
}

numParam是用来判断:id是否为数字的。只有是数字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查找详情内容。这只是简略的判断,最好还是使用正则来进行判断。
另外的像post,delete,put就不多说了,其实原理都和get方式的是一样的。

4.数据库操作

在介绍完路由之后,客户端就需要在对应的api地址中得到返回,那么路由里面需要执行的就是逻辑代码和进行数据库处理了。并且返回数据了。

1)配置文件

首先在根目录下创建conf文件夹,用来存放数据库密码等。
这个时候就可以用到cross-env了,还记得我们在package.json中配置了这么一段话么?

 "scripts": {
    "dev": "cross-env NODE_ENV=dev nodemon ./bin/www.js"
  }

这个时候就可以用到这个环境变量了。通过生产环境的不同而导出不同的数据库信息,就可以做到在开发和上线的时候,不用频繁变更数据库的信息了。

//获取环境变量
let env = process.env.NODE_ENV

let MYSQL_CONF = {}

if (env === 'dev') {
  MYSQL_CONF = {
    host: 'localhost',
    user: 'root',
    password: '',
    port: '3306',
    database: 'myblog'
  }
}

if (env === 'production') {
   ...
}

2)配置mysql,编写执行函数

我们需要在根目录下创建一个db文件夹,用来存放数据库的相关操作。然后通过npm install mysql来对mysql进行安装。
导入mysql,导入配置文件,然后创建mysql连接实例con。使用con.connect()进行连接数据库。
通过con.query方法来执行sql语句,这里创建了一个通用的方法导出,方便后续直接使用该方法来执行sql语句。
con.query第一个为sql语句,第二个为回调函数。

const mysql = require('mysql')

const { MYSQL_CONF } = require('../conf/db')

const con = mysql.createConnection(MYSQL_CONF)

// 开始连接
con.connect()
// 执行sql语句
function exec(sql)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con.query(sql, (error, result) => {
      if (error) {
        console.log(error)
        reject(error)
        return
      }
      resolve(result)
    })
  })
}

当进行完这些步骤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正式开始业务代码的编写了,只需要在执行完之后返回mysql的exec方法即可。

5.session和redis

session和redis主要是用于登录模块,由于有些api需要登录了之后才能查看,比如单独用户的操作,发文章等等。
session的原理就是在服务器开启的时候使用一个全局变量,然后将登录的信息存入全局变量当中,相当于放在了进程的内存当中,每次用户访问的时候就根据cookie来看在session中是否有信息,有的话就处于登录状态,否则就需要登录。
弊端:
(1)服务重启了之后,变量就会消失。
(2)进程内存有限,访问量过大,内存会暴增。
(3)上线 之后为多线程,多线程之间内存无法共享。

由于存在着以上的弊端,所以则需要使用redis来进行存储cookie。redis相当于一个独立的个体,多线程之间也不会出先数据无法共存的情况。而且服务重启的时候,redis还依然在运行。

1)解析cookie

判断用户是否登录除了token之外就是使用cookie了。而且cookie可以是服务端在res中添加,并且返回到客户端。客户端就会带上cookie的信息了。
我们可以通过req.headers.cookie来获取到客户端返回的cookie。然后将其转换成对象。

req.cookie = {}
const cookieStr = req.headers.cookie || ''
cookieStr.split(';').forEach(item => {
    if (!item) {
      return
    }
    const arr = item.split('=')
    const key = arr[0].trim()
    const value = arr[1].trim()
    req.cookie[key] = value
})

而在登录完之后,则需要生成一个userId,然后放在返回的headers当中,这时候客户端就会有该cookie了

res.setHeader(
  'Set-Cookie',
  `userId=${userId} ; path=/; httpOnly; expires=${getOneDay()}`
)

几个注意的点:
(1)cookie做限制
需要在服务端res.setHeader(’Set-Cookie‘, 'xxx=xxx')上在最后加一句httpOnly,防止被篡改。
(2)加上时间
在最后加expires= xxx表示有效期截止时间。

2)配置redis

和配置mysql方法差不多,需要在conf文件中配置redis的基本数据。然后编写一个get,set,这里主要用到的只有这两个方法。再将这两个方法导出就可以了。
conf文件中redis配置

REDIS_CONF = {
   port: '6379',
   host: '127.0.0.1'
 }

在db文件夹中创建redis文件。创建一个redis实例,监听错误的方法,然后导出get和set方法。
注:存储的是字符串而不是对象

const redisClient = redis.createClient(REDIS_CONF.port, REDIS_CONF.host)

redisClient.on('error', function(err) {
  console.log(err)
})

function set(key, value) {
  if (typeof value === 'object') {
    value = JSON.stringify(value)
  }
  redisClient.set(key, value)
}

function get(key)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redisClient.get(key, function(err, value) {
      if (err) {
        reject(err)
      }
      if (!value) {
        resolve(null)
      }
      try {
        resolve(JSON.parse(value))
      } catch (e) {
        resolve(value)
      }
    })
  })
}

3)存储redis

当做完配置的工作之后,使用redis大致的步骤就是:
(1)解析cookie。
(2)看cookie中是否存在userId
(3)不存在则创建,存在则去redis中查找是否存在该userId,以此来判断用户是否登录
(4)最后将结果赋值到req.session中,方便在个人操作时判断req.session的值来看是否能进行操作

  // 处理redis
  let needSetCookie = false
  let userId = req.cookie.userId
  if (!userId) {
    userId = Date.now() + '_' + Math.random()
    needSetCookie = true
  }
  req.sessionId = userId
  let result = await get(req.sessionId)
  if (result == null) {
    set(req.sessionId, {})
    // 设置session
    req.session = {}
  } else {
    req.session = result
  }

然后在登录的时候将req.session中的userId保存到redis中即可。

const result = await login(username, password)
console.log(result)
if (result[0]) {
  // 设置cookie
  req.session.username = result[0].username
  set(req.sessionId, req.session)
}

6.总结

在没有使用express和koa的情况下,主要是为了分析express和koa的底层实现原理,主要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框架本身,在实践过程中还是需要用到express和koa的,毕竟为了项目能快速上线,并不是所有都需要从零开始搭建的。
至此大致的主体框架已经基本完成了,还剩下的主要就是系统日志的写入和对错误的处理。这一部分通过express和koa的中间件都能很好的进行处理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