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态度•地标
《我与地坛》阅读笔记
一
我首先仔细地阅读了《我与地坛》的第一章,作者回顾自己与地坛的渊源,谈到自己当年生活遭遇不幸,偶然的机会来到了地坛,由此跟它结下了很深厚的关系。因为总是到这园子里来,慢慢的对园子里面的建筑物,植物和生物都有非常真切的认识与理解。虽然外在的建筑物给人感觉是荒芜,但是里面的生物和植物,却是生机勃勃,正所谓荒芜而不败落,依然充满着无限的生机。他透过这种种现象,感悟到自己的生命虽然遭受了病痛打击折磨,遭受了人生挫败,但是依然会有出路,有很多机会与路径来发展自己的生命。生命依然可以蓬勃的发展,应该好好地活着。
作者的重心,不是停留在外在的建筑物,更多是对地坛里鲜活的生命非常地感兴趣。他觉得每个生命来到这个世上,死亡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关键是怎么活的问题,这个是人活着一辈子都要想办法去解决,需要找到生存的意义,找到生活的价值,这就是他对地坛的终极思考。
二
观看完《我与地坛》第二节,我认识到这节主要是写他与母亲的故事,作者在身体遭遇残疾的时候,整天陷入了自怨自艾的状况,不想与家人过多地沟通,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之中 。母亲为了帮助儿子,想了很多办法,但是始终没有真正帮他解除痛苦,找到出路。就是怀着这样一种遗憾,在49岁的时候离他而去,多年以后,作者用写作找到了一条路,这条路未必是他母亲想要看到的,但是毕竟他走出来了,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试想当初,他开始写作,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母亲,为了让母亲感到欣慰,为他感到骄傲,但是真正找到了这条路之后,他又在怀疑这条路的正确性,但不管怎么说?他并没有完全是迎合母亲的意见,而是活出了自己的人生。
他对母亲过早离世,抱有深深的遗憾,但是多年以后,他又想明白了其中的一个道理,母亲的离世是因为她承受太多的痛苦,上帝要让她好好休息。作者回想母亲这么多年对他的照顾,为他担忧,而当他终于找到了条属于自己的路,母亲却离他而去。由此他留下一种深深的遗憾,被愧疚感缠绕,多年以后再去回顾自己与母亲的相处模式,总是觉得自己当初只是记挂着自己的痛苦,完全不去体会别人的痛苦,所以一个受伤的人,当他的全部的身心都是深埋于自身的苦难时,他会忽略周边人的存在。一个人要真正走出苦难,一定要将眼光往外看,将自己放在众生之中去观照,找到属于自己的路,活出自己的人生,这才是对母亲最大的告慰!
三
观看《我与地坛》的第三四章,里面提到作者在地坛所见到的几个人,他们似乎都是被命运所牵制的人。有被命运眷顾和优待的一对夫妻,也有优雅的中年女工程师,还有那个爱唱歌的中年男人,那个想用长跑来改变命运的朋友,这些人都让人想起一个词:命运捉弄。他们这些人都是平常人,作者对他们的具体命运并不是真实的了解,带有很多猜测和想象。他有写了一个熟悉朋友的故事,真切地见到朋友被命运捉弄的情形。
作者在这地坛里面前后呆了15年,从这些形形色色的过客之中,感悟命运对不同人的安排,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命运,将自己的命运和更多的人放在同样的时空去思考,去关照,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路。一个残疾人能够跳开对自我的过度关注,不至于整天陷入自哀自怜的状况,关注身边的人,关注身边的事,了解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运,这样就会放下对自己命运的过分执着,会更加地释然。我想这就是作者写作的目的。
的确,我们将视野放开,将眼光放外,关注芸芸众生,你就会对个体的生命,有更真切的了解,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这也正是文学的力量。
关照他人,回归自己,找到真我,直面命运,不负今生,坦然以对。
四
地坛就是史铁生的文学地标,他在这里经历了春夏秋冬,见证了花开花落,体会了寒暑变迁,感受人事变化,领悟生命的精彩与凋谢,体味人生的五彩缤纷。
地坛已经成为他心灵的栖息地,是他生命中的故乡,在这里他体悟生死,见证兴衰,感受变迁,品尝美好。他的精神思想在这里逐渐成熟,发生蜕变。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故乡,也有那么一个角落,可以当作是自己的心灵后花园,就是村边的一处古井群,在那里见证自然的美好,体悟季节的变化,见证人事的更替,在那里度过了我青少年那段孤寂也有热闹的时光。
回想自己,在那里洗澡,洗衣服,玩水,游泳,在那里夜观星空,体味孤独,在那里水中望月,感受清凉,在那里痛快畅游,在那里嬉戏打闹,曾有的欢乐,不可胜数,偶有的孤寂时光,如今回想起来,也是一种美。
我想,我也应该将这个重要的文学地标竖起来,记录那一段时光,回溯自己的青少年,找到自己成长的最初动力,体会人生的诸多境况,领悟那段难忘的时光,走好自己的路,希望自己归来之后,依然是少年,可以在那里重拾欢乐,感受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