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本一直写到老的故事简友广场

深呼吸,不是人人都可以拥有

2022-06-02  本文已影响0人  毛小小

第一次听说矽肺病,是从弟媳口中得知。她父亲做石材生意,生意做得红火,挣了不少钱,石材常要按客户需求的尺寸进行切割,切割中扬起的大量粉尘吸入体内,导致得了矽肺病,挣得钱全用在治病上,但最终还是落得个人财两空。弟媳说,他爸走了几年了,但她仍然怕去医院,怕进急诊,更不愿意提及这种病。听她述说,感受着她的悲伤。

前段时间,读矿工作家陈天喜的非虚构小说《活着就是冲天一喊》,书中讲述他从事采矿爆破工作16年,被确诊为尘肺病,许多工友同他一样也患有尘肺,受病魔折磨已有不少离世的,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这种病症下人生存状态的无奈。好多打工人患上这种病之后,没有单位证明,作不了职业病鉴定,也就没有医疗保障,靠自费诊治得花上好几十万元,对于社会最底层的人群来说,那是个天文数字,多数人选择听天由命,选择被疾病折磨、自然走到生命的尽头。

尘肺病和矽肺病有相似,但两者不完全相同,矽肺病包含于尘肺病之内,是最常见且较严重的一种尘肺病。尘肺病主要是由于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像石棉、水泥、石墨等粉尘,其中也包括矽尘,矽肺病则是长期吸入矽尘而致病。相对于别的尘肺病,如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等,矽肺的潜伏期较短,一般为5-10年,而尘肺的潜伏期有20年之久。

听人讲、读小说,都不如今天看了专门讲述这类病的纪录片,更让人触目惊心的。该片摄制组花了200多天的时间,蹲守在呼吸科住院病房,跟拍这些病人。镜头下,这些病人长年被疾病折磨得骨瘦如柴,眼窝深陷,他们一个个大张着嘴,半扬着头,胸脯用力地一起一伏,依靠着配置在床头的氧气瓶供氧呼吸。病房里的病人们多数站立在地上,兴许以这个姿势能令他们呼吸顺畅些。一个病人边吸氧边艰难地告诉摄影师:“普通人的一呼一吸很简单、很自然,可对我们来讲,这是一种奢望”。另一个病人说:“当初为了能多赚钱,选择了这份工作,现在又拿赚来的钱买命来了”。我想,要是真能花了钱、买回命,那真是老天的格外眷顾!

有的人家庭条件好些,也有医疗保障,他们不换肺,长年依赖于氧气呼吸,大致年费用需八万元左右。一个病人就这样维持了十年。他的老父亲给他到处筹钱,好在凑够了五十万元,联系了医院、等到了肺源,顺利进行了手术,闯过了一道道术后排异反应、术后感染等关卡,很欣喜,他战胜了病魔、完胜了死神,抱着氧气袋进了医院,自已靠着肺呼吸、精神抖擞地走出了医院。记得有位作家说过:人在病重的时候,最没有尊严。的确,看着片中小伙子英姿飒爽的样子,很难与当初那个病 人,从家中楼上走到楼下,只几分钟时间,就赶紧抱住呼吸机吸氧,否则马上要断气儿的病人联想在一起。

病人首先要筹齐了高昂的医药费用(平均都得五六十万吧),这是住进医院先决条件,没钱你进来也没用。有了先决条件,下定决心换肺,拿自己的命赌一把,赌赢了,美好生活等着你,赌输了,你也就不用再忍受这种病的折磨了。他们满怀希冀的住进医院,接下来是等待肺源的煎熬。越是看到了希望,内心的迫切便越发强烈。有的人运气好,等来了适配的肺源,手术顺利,术后顺利,发自内心地微笑,有底气地呼喊,惊叹于现代医学给了他久违地自由呼吸。有的人,手术顺利,术后感染,闯关失败,带着重重的失望离世。有的人,直到临终也未能等来适配的肺源。

记录片看完,那些病人们插着氧气管、大口大口艰难呼吸地样子在我脑海里徘徊,同理心使然,好似我的呼吸也变得不畅快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