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服饰摘录
写古风文必不可少的便是服饰的刻画,为了解历代服饰的变化,我将沈先生对历代文物的考古,特别是服饰的研究记录下来,以便不时翻阅参考。
商代
多穿齐膝的短衣,扎着裤脚。衣服的材料主要以皮革、丝、麻为主。能穿丝绸的还是少数,贵族穿彩色丝绸衣服,加上织绣的花纹,用宽宽的带子束腰,头上戴平顶筒子式帽子,到春秋战国还流行。平民穿本色布衣或者粗毛布衣,光头无发,有的头上包巾子,缠得高高的,和现代西南苗族人一样。
女子将发拢成髻,横贯一只骨簪,用骨或玉做成双笄,簪顶端雕刻寸来大小的鸳鸯或者凤凰形状,两两相对,斜插在头顶的两端,下垂卷发齐肩。颈部挂一串杂色闪光玉石珠管串饰。女子成年才加笄,所以称“及笄”,表示可以成婚。
男女贵族身上皆佩玉,玉被雕琢成各种小动物的形象,最常见的是玉鱼。
孩童头顶梳两个小角,较大的孩子编辫发。平民裹巾作羊角旋斜盘向上,或者包头后再平搭折成一方角。
许多野生植物如槐花、栀子、橡斗用来做燃料,蓝草染出不同的青蓝色,茜草和紫草专染红色、紫诸色。
周朝
周公制礼,衣分等级和场合。等级分明大致是从西周开始的。
帝王和大臣,为表示尊贵和威严,祭天礼地和婚丧大事,衣服各不相同。由于迷信,出行还得按季节定方向,穿不同颜色的袍服,配上相当颜色的车马。穿皮毛也分等级,猎户所得珍贵的狐、獭、貂鼠,要全部贡献给统治者,私下不得随意使用或者买卖。
周代制度,七十岁以上的老百姓,可以穿丝绸和吃肉,但按照制度得到好处的人不多。一般百姓穿本色的麻布或粗毛布衣服,极贫困的穿草编的“牛衣”。
武将头上戴的依旧是铜盔,甲的品种多了,有犀甲、合甲、练甲,后来还发明了铁甲,最讲究贵重的是犀甲,用犀牛皮做成,上面彩漆画出各种花纹。
兵器也越来越精利,出现了新兵器剑和弩机。
周初制度,将国分成大小不等的邦国,每个邦国设一个统治者。三种特殊身份的人去担任,一是王族子弟,如召(shao)伯封于燕、周公父子封于鲁;二是有功之臣,如姜子牙封于齐、熊绎封于楚;三是前代王朝子孙。他们可以分得玉器、青铜祭器和日用饮食器,还有压迫百姓的青铜兵器,以壮观瞻的车马旗帜,还有那份代表阶级身份的华美文绣丝绸衣服。
春秋战国
贵族的生活越加奢侈,衣服更加华丽,佩的玉也比之前精致。
周王室等同虚设,政权下移。五霸七雄各自发展生产重商品流通,战时兼并弱小,掠夺财富和技术,促进工艺技巧的提高,技术的竞争,也反映在上层阶级的起居服上。
服装最讲究的时代是春秋战国。统治者一身华服,臣子和客卿也是穿珠履,腰佩金玉,出入高车驷马。
儒家说玉有七种品德是做人不可少的,于是“君子无故玉不离身”的说法影响到社会各方面。贵族不论男女,经常佩戴几件雕玉。
剑是当时的新兵器。贵族为显示武勇和自卫经常佩带一把镶金嵌玉的玉具剑,挂在腰间皮带上。皮带头有用铜或骨、玉做成的带钩绊住,讲究的带钩用银镶金嵌玉做成,式样很多。 打仗用的兵器,新出现的剑和发展中的戈矛,上面也多用金银丝镶嵌成各种精美花纹和鸟兽文字,盾牌也画上五彩云龙风,并镶金镂金。
男子发冠和服饰:男子成年必戴冠,贵族的冠高高上耸,有的如倒覆的杯子相似(古代的杯子式样多是椭圆形)。精细的用轻纱薄如蝉翼,华美的用金玉,高高如灯台。鞋子用小鹿皮、丝绸或草编成,底子有软有硬,贵重的还镶珠嵌玉。冬天皮衣极重白狐裘,又轻又暖,价重千金。
齐桓公好紫衣。
贵族男子流行八字须,两角微微上翘。武士则留大毛胡子。
女子服饰和头饰:用白狐皮镶在袖口作出锋,十分美观。楚王爱细腰,许多宫女因此饿死,女子腰部扎得细细的。
女子头上装扮花样更多,楚国流行梳辫子,多在中部做两个环,再把余下的发下垂。髻子也有好多种,有梳成喜鹊尾式、元宝式。女子也戴帽子,和椭行杯子差不多。有的垂发在耳旁,卷成蝎子尾式。女孩多梳双小辫,穿齐膝短衣,下缘做成裥褶或者荷叶边。成年妇女多戴金银戒指,并在脸颊旁点一簇三角形胭脂。
古文记载,金银环表示有无怀孕,胭脂记载月经日期,可一望而知。到了战国成一般装饰,后来作用失去了。
衣服的材料越来越精细,河南襄邑的花锦,山东齐鲁的冰纨、文绣、绮、缟等风行,价格远超普通绢帛的二十多倍。南方吴越出细麻布,北方的燕国出毡裘毛布,西域胡族做的细毛罽(ji,用毛做成的毡子一类的东西)异常精美,价值极高。楚国可能有了印花绸子生产,最讲究的衣被材料仍旧是华美刺绣和织锦。
楚墓中三种衣服式样,一是用缠绕的方式穿上,再缚根宽腰带。式样较古。衣边较宽,用锦类做缘,不至于用过薄的衣料妨碍行动,这种式样,汉代还在沿用。二是袖大及膝,超过比例,穿起来显得格外庄严,属特定礼服类。奏乐人有戴风兜帽,舞人穿长及数尺的袖子。猎人衣裤多扎得紧紧的,便于活动。中原山西河南发现一种戴鸱(chi)角鹊尾冠着小袖长裙衣、下裳做成斜下襞(bi)褶式样。三是胡服,腰间皮带用个钩子固定,头上一顶尖尖的皮或者毡帽,和馄饨差不多后人称为“浑脱帽”,不仅汉代胡人戴,直到唐代西域诸胡族还喜欢戴它。唐初女子喜胡装,这种帽子以种种不同装饰出现于初唐到开元天宝年间,相传武则天像就戴上这类帽子。晚唐藩镇时代,裴度被刺也因戴上这种毡帽幸而不死。汉代石刻也发现这种帽形。
秦汉
衣装有了新的变化和统一规格,王孙贵族多取法刘邦平素喜爱的一种前梁高高耸起向后如一斜桥的冠式,中空如桥,梁分一梁、三梁、五梁几种,成了标准的官帽作为等级区分,上面另加金玉装饰,表示爵位等级。不论男女,有官爵的腰带边必须悬挂一条丈多长褶成两叠彩色不同的组绶。
汉代妇女不再点那簇三角形胭脂,常用黛石画眉,髻子向后梳成银锭式,向上梳的多加假发。年轻的女子依旧梳辫子,也有松松绾成一把,末后结成一小团,成倒三角形。梳辫子也有改成一环的。
男子改配环刀,普通男子头戴巾、帻。巾子用来包裹头发,帻如平顶帽,上加”人“字形帽梁(不加帽梁就叫“平巾帻”)。
商人左右鞋不同色。四十年后,打破限制商人穿戴和王孙差不多,奴婢也穿起锦绣了。
衣服最贵是白狐裘,衣料最贵是锦绣。汉代高级锦绣花纹不过十来种,主题图案,不外乎一是神仙思想的反映,山云缭绕中奇禽异兽奔驰,或者文字“登高明望四海”,大致和秦始皇汉武帝登泰山封禅有较多联系,“长乐明光”则代表宫殿名称。二是现实享乐行为的反映。
魏晋
男子流行的戴小冠,上下通行。“组绶”名存实亡。玉佩制度也渐次失传。贵族身边的佩剑改为木制,留个形式而已。
红紫锦绣虽然依旧代表富贵,但是统治阶级多喜欢穿浅素色衣服。帝王有时戴白鲨帽。一般官员士大夫喜用白巾子裹头。
东晋统治的南方,普通衣料多用麻、葛,有的用“焦布”“竹子布”“藤布”。高级的衣料是丝麻混合织物“紫丝布”和“花綀”(shu)。羌胡族统治的北方,统治者还是喜穿红着绿,短衣加披风,到北魏时改为宽袍大袖,帽子另做一纱笼套上,名为“漆纱笼冠”。普通百姓不论南北都一样,始终短衣,北方人穿上衣有翻领的,穿裤子有在膝下扎带子的。这种装束直到唐代还流行于西北,特别是翻领上衣,几乎成了唐代长安妇女最时髦的式样。
唐朝
以柘(zhe)黄最高贵,红紫为上,蓝绿较次,黑褐最低,白无地位。
唐朝恢复了帝王的冕服,制定了官服制度。官服除用不同颜色分别等级外,还用各种鸟衔各种花的图案来表示官阶。通常服装为黑纱幞(fu)头,圆领小袖衣,红皮带(带头有等级之分),乌皮六合靴。幞头后边两条带子变化很多,或下垂,或上举,或斜耸一旁,或交叉在后,起初为梭子式,继而又为腰圆式......从五代起,这两条翅子平直分向两边,宋代在这个基础上改进,成了纱帽的定性样式。
不当权的地主阶级及所谓的隐士,多穿合领宽边衣,称为“直裰(duo)。平民或仆役多戴尖毡帽,穿麻綀鞋,多把衣服撩起一角扎在腰间。
妇女骑马出行必戴帷帽,帽形如斗笠,前垂一片网帘(中唐后此帽较少用)。女子的衣裙早期瘦而长,裙系在胸上,发髻向上高耸,发间插些小梳子,多到五六把,面部化妆多在眉心点个星点,眉旁各画一弯月牙。中原一带的妇女喜着西域装,穿翻领小袖上衣,条纹裤,软锦蛮靴,有的女子还喜梳蛮鬟椎髻,嘴巴涂上乌膏,着吐蕃装束。这时期,流行一种半袖短外褂,叫作“半臂”,清代的马褂和背心都是由此发展而来的。
唐 周昉《簪花仕女图》宋朝
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宋朝的开国皇帝,重定衣服制度,衣带的等级有二十八种之多。黄袍成了帝王的专用品,其他人都不许穿,穿了就是犯罪。规定的官服有各种不同花色,遇大朝会或者重要节日,王孙大臣按照各自的等级穿上各种锦袍。
御林军也分不同花纹的染织绣衣。宫廷内更加奢侈,衣服、椅披、椅垫都绣满花纹甚至缀上珍珠。皇后的凤冠满是珠宝,还用金银线盘成整出王母献寿故事,等于将一台戏搬到了头上。
贵族妇女的发髻和花冠大为时髦,发上插的白角梳子有大到一尺二寸的。便服时兴瘦长,一种罩在裙子外面类似现代小袖对襟褂子式的大衣甚流行。衣着的配色打破了唐代以红紫、蓝绿为主色的习惯,采用了各种间色,粉紫、黝黑、葱白、银灰、沉香色等配合使用,色调显得十分鲜明。衣着的花纹也由呆板的唐式图案改成了写生的折枝花样,且由唐代小簇团改为满地杂花。北宋严禁印花板片流行,只许供绣衣卤薄官兵专用,南宋才解禁。
北宋时开封女子喜用花冠绣领。
女婢和丫鬟头上梳鬟或者丫角又或束银锭式,紧贴耳边,直流行到元代。
北宋初年,四川、江南多出彩绸,部分保留着晚唐大袖长服习惯,同时流行另外一种偏重瘦长,加上翻领小袖齐膝外衣的新装,对襟式加上两条窄窄的绣领。用翻领多作三角形,还和初唐的胡服相近,袖口略小,相当美观。另外一种装束,尚加披帛,腰带间结一才绶,各自做成不同连环结,其余下垂,或在正面,或在一侧,这种式样似从五代创始,直流行到南宋。装束变化主要在发髻,是当时人对于美的要求重点,大致从三国时曹植《洛神赋》中说到的“云髻峨峨”得到启发,宋代加以变化,因此头上真是百花竟放,无奇不有。极简单的是作玉兰花苞式,极复杂的如《枫窗小牍》所说,赵大翁墓所见有飞鬟危巧尖新的、如鸟张翼的,以至一种重叠堆砌如花塔加上紫罗盖头的,大致是仿照当时特种牡丹花“重楼子”做成。到后来竟高及三尺,用白角梳也大及一尺二寸,高髻险装成一时风气。
清明扫墓必着白色衣裙,因此又流行“孝装”,一身缟素。
男子官服仍旧是大袖宽袍,平翅纱帽,帽子两翅平直向两旁分开,已成定型。
便服还是小袖圆领如唐式,但脚下多穿丝鞋。
退休在野的官员和遗老员外,多穿合领大袖宽袍,用深色材料缘边,“直裰”式衫子,戴方整高巾(又名东坡巾,或高士巾,明代还流行)。棉布已逐渐增多。南方还有黄草布受人重视。
公差、仆役多戴曲翅幞头,衣还相当长,常撩起一角扎在腰带间。
农民和手工业者、船夫衣服越来越短。
附加簪花:宋代遇喜庆大典、佳节良辰、帝王出行,公卿百官骑从卫士无不簪花。帝王本人也不例外。
和尚最高级的和尚袈裟尚紫色,唯胸前一侧绊带用个小玉环,下缀一片金锦,名“拔遮那环”。宋元应用较广,影响到西藏喇嘛。
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党项、女真族先后建立了辽、西夏、金政权,他们保留了浓重的游牧民族特色。在穿戴上和汉人大不相同。
契丹、女真男子:多穿过膝小袖圆领衣,长统靴子,佩豹皮弓囊。契丹人有的披发垂肩。女真人多剃去顶发,留发一圈结成两个小辫子下垂耳后。党项男子多穿团花锦袍,戴毡帽,腰间束唐式带子,上挂小刀、小火石等。
受汉化影响,有身份的才把发上拢,裹“兔鹘巾”,如唐式幞头,不讲究款式,唯间或在额前嵌一珠玉为装饰。
女真& 党项女子:女真妇女衣服小袖左祍长衫,系一丝带,腰身小而下摆宽,戴尖顶锦帽,脑后垂两根锦带,下缀二珠。党项妇女多穿绣花翻领长袍,后来辽、金采用了宋代服制,契丹和女真族的装束和汉族区别日益减少。
西夏妇女多穿唐式翻领胡服,斜领刺绣精美,腰间束鞢躞(die xie查不到后面的字,古代少数民族衣带上用以佩物的金属装饰)带,挂上小刀、小囊、小火石等事物,头上戴的还是变形浑脱帽。
纺织物:丝织物中已加金,纱罗品种。锦的种类花色日益增多,图案配色复杂达到历史高峰,生产主要在西蜀。纱罗多出南方。出现了棉织锦类,名叫“木锦”。至于“兜罗锦”“黎单”等西南和外来织物也是花纹细致的纺织品,綀(shu)子时细麻织品。“点蜡幔”出自是西南,蜡染。
高级丝织物除锦外,还有“鹿胎”“紧丝”“绒背”和“透背”。四川是主要产地,鹿胎或是一种多彩色印花丝绸。绒背或指一种绒缎、绒纱,近似后来的花绒。透背可能就是刻丝。
元朝
官服用唐式幞头圆领,龙蟒缎衣,等级的区别在于龙爪的多少,爪分三四五不等,不许乱用。明清两代依旧。
便服还采用唐宋式样,一般家居,衣服多敞领露胸,出门则戴盔式折边帽或四棱帽,帽子用细藤编成。
元代帝王帽子有用银鼠皮做成,当额或顶部常镶嵌价值极贵的珠宝。
便于骑射的短袖齐肘的马褂开始流行。
蒙古族的男子多把顶发当额下垂一小绺,如小桃子式,余发分编成两个大辫,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后。
贵族妇女戴姑姑冠,冠用青红绒锦做成,上缀珠玉,高约一尺,向前上耸,和直颈鹅头相似,用青红绒棉做成,上饰珠玉代表尊贵,衣领用纳石失金锦缘边。平民妇女或奴婢多头梳顶心髻,身穿黑褐色粗布、绢合领左衽袍子。长江上游已大量种植棉花,织成棉布。
纺织物:朝廷在全国设了许多染织提举司,统制丝毛织物,用严酷官工匠制度督促生产,用捻金或镂金织成的锦缎“纳石失”和用毛织成的“绿贴可”,是当时代表性的产品,丝绸印染已有九种不同名目,且有套染三四次的。
明朝
皇帝穿龙袍。大臣穿绣着“蟒”“斗牛”“飞鱼”等花纹的袍服,各按品级。一般官服多为本色云缎,前胸后背各缀一块彩绣“补子”(官品不同,“补子”的彩绣也不同)。有品级的大官腰间垂一长长丝绦,下面悬个四寸长象牙牌,作为入宫凭证。冬天上朝必戴皮毛暖耳。
普通衣服式样还多继承宋、元遗制变化不大。这时结衣还用带子不用纽扣。
男子一律蓄发绾(wan)髻,衣着讲究宽大,大体衣宽四尺,袖宽二尺,穿大统袜、浅面鞋。头上戴的巾,一种像一片瓦式,名为“纯阳巾”,明太祖定名为“四方平定巾”(寓意天下太平),读书人多戴它,另有一种帽子用六片材料拼成,取名“六合一统帽”(寓意全国统一),小商贩和百姓多戴它。
妇女平时在家常戴遮眉勒条,冬天有事出门则戴“昭君套”式的皮风帽。女子有穿长背心的,这种背心样式和兵卒的罩甲相近,故而又叫“比甲”或者“马甲”。
清朝
清代官服用石青玄青缎子、宁绸、纱做外褂,前开衩,胸、背各缀“补子”(比明代的“补子”小一些)一方(只有亲王、郡王才能用圆形),上绣各种禽兽花纹,文官绣鸟,武官绣兽。随品级各有不同;一品文官绣仙鹤,武官绣麒麟;二品文官绣锦鸡,武官绣狮子;三品文官绣孔雀,武官绣豹子;四品文官云雀,武官绣老虎;五品文官绣白鹇(xian),武官绣熊......
一般人戴的帽子有素冠、毡帽、便帽等几种。便帽即小帽,六瓣合缝,上缀一帽疙瘩,俗名西瓜皮帽。
官员的礼帽分“暖帽”(冬天戴)、“凉帽”(夏天戴)两种。上面都有“顶子”,随着品级不同所戴的“顶子”颜色和质料也不同:一品官为红宝石顶,二品官为红珊瑚顶,三品官为亮蓝宝石顶,四品官为暗蓝宝石顶,五品官为亮白水晶顶......帽后都拖着一把孔雀翎,普通的无花纹,高级官员的孔雀翎上才有“眼”,分一眼、二眼、三眼,眼多表示尊贵。只有亲王或者特别有功勋的大臣才被赏戴三眼花翎。
平民妇女:康熙、雍正时期时兴小袖、小云肩,还近明式;乾隆以后,袖口日宽,有的竟肥大到一尺多。衣服渐变宽变短。到晚清,市镇的妇女才不穿裙,上衣的领子转高到一寸以上。
男子袖管、腰身日益窄小。所谓京样衫子,把一身裹得极紧,加上高领子、琵琶襟子、宽边大花坎肩,头戴瓜皮小帽,手拿一根京八寸小烟管算是当时的时髦打扮。一般的地主、商人和市镇有钱人很多都是这样的装束。
农民可以穿绸纱绢缎,可事实上穿绫罗绸缎的仍然是那些地主官僚、大商人,至于受尽压迫的短衣汉子们不赤身露体已实属不易。
清代不同于明代,男子剃发垂辫(剃去周围的头发,把顶发编成辫子垂在背后),箭衣马蹄袖,深鞋紧袜。
——完——
摘自文献:《古衣之美》,作者沈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