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最后一年
秦朝终于子婴,子婴在位四十六天,时间极短。子婴之前为秦二世,秦二世在位三年,子婴在位时间应和秦二世三年为同一年,所以说,秦朝应该是亡于秦二世三年。秦二世三年发生了几件具有决定性的大事,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第一件事是李斯被赵高所杀。李斯一直以来深受秦始皇的信任,在秦国一统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秦统一六国之后,国家的各项治理方针也多出于李斯之手,在当时可谓风头一时无两。李斯是当时最杰出的政治家,在秦始皇时期做出了丰功伟绩,是主要功臣之一。但是,人无完人,李斯由于嫉妒蒙恬,被赵高所蛊惑,伙同秦二世、赵高等人矫诏杀了公子扶苏和蒙恬等人,可以说是英名尽毁,亲手将自己通过毕生努力打造的秦王朝给断送。赵高和李斯的主要矛盾源自于赵高的野心,赵高一直以来就野心十足,为了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而在当时的朝廷里,蒙氏兄弟已死,王翦、王贲父子早死,李斯是仅有的实力派。赵高此时虽然职位已在李斯之上,但是李斯依然是赵高一手遮天的最大阻碍。要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除掉李斯是必然的事。李斯作为一个老辣的政治家,天真的以为杀了蒙恬自己就能地位永固,没想到蒙恬死了没多久,自己就步入后尘,实在是没有将赵高这个太监放在眼里,可以说是自作自受了。李斯的死,对秦王朝的灭亡可以说是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的。李斯从政多年,见惯了风风雨雨,以李斯的阅历,绝对能觉察出当时秦王朝存在的问题,也有能力提出力挽危局的措施。倘若李斯能得秦二世信任,虽然秦王朝已经危机重重,相信秦王朝不会那么容易灭亡。
第二件事是章邯等人投降了项羽。章邯等人的投降完全是赵高所迫,史书记载项羽破釜沉舟解了巨鹿之围,秦二世派人责备了章邯,章邯心生恐惧,派人去解释,不仅没见到秦二世,走的时候还遭到了赵高的追杀,随后便投降了项羽。章邯被逼投降项羽,完全是秦王朝自毁长城。当时虽然项羽破釜沉舟解了巨鹿之围,章邯与项羽数次交战也是失败告终,但是,从项羽坑杀秦兵二十余万这一数据来看,虽然章邯多次败于项羽,但是兵力损失并没有特别大。况且,当时论战斗力而言,秦兵应该是很强的,百战之兵,武器优良,绝对不是起义军能比拟的。况且秦王朝当时已无良将,章邯等人是唯一拿得出手的一帮武将,章邯带领的秦兵也是秦王朝的主要有生力量,章邯投降之后,义军基本就没有遭受到什么大的抵抗了。而赵高杀了李斯之后,想杀章邯是必然的事。章邯当时统领的是秦王朝大部分的兵力,在镇压起义军的过程中,章邯多次取得胜利,连当时实力最强的项梁碰上章邯也只能兵败自杀,可以说,章邯是李斯死后赵高最大的威胁。赵高想巩固自己的地位,绝对是不允许一个不受自己信任的统帅存在。
第三件事是指鹿为马。在李斯这一文臣领袖被杀,章邯这一武臣领袖投降之后,赵高在朝廷已无直接对手,但是为了巩固权利,铲除异己,赵高还是导演了指鹿为马这一闹剧。指鹿为马这一件事的直接后果就是朝廷之上再也听不到忠言了,群臣唯有自保而已。赵高的权利应该说达到了顶峰,秦二世对赵高而言,只不过是一个被架空了皇权的傀儡。
指鹿为马之后不久,秦二世问及起义军的事,赵高害怕自己隐瞒起义军现况的事情泄露而被降罪,发起了宫廷政变,秦二世见大势已去,自杀而亡,可谓死有余辜。秦二世死后,赵高选择了拥立子婴为帝,大概有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赵高本人是太监,虽然自己掌握了绝对的权利,但是太监即位肯定是不能服众,在秦宗室里选一个人,或多或少能减轻自己杀秦二世的舆论压力,况且赵高大权在握,即使立子婴,对于他来说也不过是一个傀儡。但是,赵高想不到自己既能为子婴所杀。子婴杀赵高的过程史书记载非常简单,只是说子婴设计骗赵高孤身一人来见自己,然后将其击杀。个人觉得此处有疑点,参考历史其他时期,一个傀儡皇帝想要杀一个权臣是很难的,历史上成功的例子不多,即使能成功,过程也是波澜壮阔。康熙擒鳌拜就是一个例子,当时,康熙还有不少支持,擒拿鳌拜尚且艰难,而子婴在群臣皆倒向赵高的时候击杀赵高,想必过程更加复杂。只是事情过去时间太久,史书记载简单,已经无法考证。
朝廷里最大的奸臣被杀,本来是大有作为的时候,但是此时刘邦一路势如破竹,已到了霸上,基本就是兵临城下里。子婴见大势已去,投降了刘邦,秦王朝正式灭亡。所以,秦朝实际是亡于子婴,而子婴按照秦始皇的设想,应为秦三世,所以秦应是亡于三世,而非贾谊所说的亡于二世。可能因为子婴在位时间短,太史公司马迁和贾谊等人都没有称其为秦三世。
历史上很多人都在思考秦王朝灭亡的原因,可谓是众说纷纭,每个人的论点都各有不同,但是基本论调还是一致的。贾谊是最早论述秦灭亡缘由的人,其中,有这样一个观点,说道:“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馀郡,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而守之。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就是认为秦地险要,如果有中等水平的人辅佐,至少可以保全秦地。而之所以没有保全,主要是因为
“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於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即秦朝法律严苛,君主有过而无人敢劝谏。个人不是很赞同这种说法,首先应当明确,贾谊讨论秦王朝灭亡是有政治目的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很有可能会强化一部分的论点,而弱化另一部分论点。在秦二世在位早年,虽然义军如星星之火,但是以当时秦军的军事实力,镇压下来不是不可能的。秦军论战斗力,论武器装备,应该都强于起义军很多,所以章邯能多次扑灭起义军,以至于围巨鹿时,诸侯只敢观望。而项羽能取胜,更多的是凭一股怨气和锐气,况且多次交战,章邯虽然数次战败,但是兵力依然有二十多万,可以说实力依然很强。即使在这个时候,秦王朝依然有反败为胜的可能性,因此,在自身实力雄厚的时候,我个人觉得是绝对没有理由采取保守的防守策略的。等到章邯投降后,秦军战斗力损失殆尽,能调用的正规部队可以说几乎没有了,不然刘邦和项羽到咸阳也不会那么容易。这个时候想守也是力不从心。
况且,贾谊说秦王朝律法严苛,无人敢言,个人也是不认可的。从秦孝公开始,虽然秦朝法律较其他六国最为严厉,但是法律严苛和言路断绝之间是没有必然关联的。秦朝之所以能统一六国,很大的原因就是能采纳好的建议,任用有才干的人才。只是秦统一六国之后,秦朝的君主抛弃了祖先流传下来的光荣传统罢了,和法律之间并无绝对关联。
但班固对贾谊的论点也有不同意见,他认为“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虽有周旦之材,无所复陈其巧,而以责一日之孤,误哉!俗传秦始皇起罪恶,胡亥极,得其理矣。复责小子,云秦地可全,所谓不通时变者也。”即前面两个皇帝作恶太多,大事已去,子婴即使有周公辅佐,也是不能力挽狂澜的。
个人还是比较赞同班固的说法,首先,子婴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继位不久,刘邦就兵临城下了,留给子婴的时间很少。并且,秦朝当时也无良将,唯一拿得出手的章邯等人投降了项羽,章邯带去的部队也被坑杀个干净,按当时秦朝的兵力来计算,子婴能够用来守城的兵力不会很多,很有可能比刘邦的兵力少很多,不然以咸阳的地形,不至于直接投降。所以说,子婴投降应是无奈之举,确实是无能为力了,没有其发挥的空间。
总的来说,秦王朝可以说是速亡,在秦二世三年前,形势虽然不利,但是以当时的人员配置,面对起义军,秦王朝并不落下风。李斯的死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意味着秦王朝力挽狂澜的机会几乎为零了。等到章邯投降,秦王朝连自保的能力都没有了。个人觉得,秦王朝形势在秦二世三年陡转直下的原因之一是内无良臣制定有效的政策方针,外无良将守土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