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去生活04
上篇文章写到“线上”的“谦逊和爱”衍生出来的八种做事风格,那么,“线下”“骄傲和恐惧”衍生出来的八种做事风格是什么呢?
首先说从“骄傲”衍生的四种做事风格:
1.冷嘲热讽。认为自己做不到,别人最好也别做到,这样他才会高兴。如果别人做到了,他就会心里不舒服,阴阳怪气,嘲笑讽刺,打压别人。
2.争强好胜。喜欢跟他人比,喜欢排名。不管什么事,哪怕玩游戏,总喜欢超过别人。不然,觉得没意思。
3.把持控制。对别人都不放心,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重要。当下属问这件事该怎么办时,他想都不想就会给出建议,希望员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这样的行为就来自于骄傲。
4.过度努力。因为太过追求成就,甚至这个成就跟我们生活的关系已经不大了,但是他必须还要不断努力,似乎不由自己一样。
太过努力和前面讲的追求成就,是一回事吗?肯定不是,在谦逊那儿说起来是一件好事,在骄傲这儿怎么说起来是一件坏事呢?
过度努力的核心是无效的压力,当我们过度努力的时候,我们给自己的身心带来无效的压力,这个压力太大了,没有必要。
“线下”的骄傲衍生出的四种行为风格——冷嘲热讽、争强好胜、把持控制和过度努力,所带来的总体的行为叫自我抬高,就是你总是在不断地给自己抬轿子。
那么恐惧所衍生出来的四种风格是什么呢?
1.寻求认同。人们总希望别人说“你说得好”“你做得对”“你是最棒的”。
2.容易动怒。动怒就是因为自我保护。
3.依赖他人。不想负责,总想推、等、靠、要。
4.躲闪回避。不敢直面问题,遇到了人际关系的问题,遇到了事业上的困难,都想办法逃避它,因为他没有勇气去处理那些困难。
这十六种风格的评估,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首先,我们自己可以评价一下自己在这十六种风格当中的表现,然后还可以跟他人对你的评价做一个对比。
比如说让你的同事给你这十六个风格打分,和自己的打分对比一下,结局会让你特别意外。
因为有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做得很好,但是同事一打分,发现你经常讽刺挖苦、冷嘲热讽,而你自己却没有感觉。
人们往往对自己的问题不自知,当有人开诚布公说出你的一个缺点时,有时你会觉得很意外,“有吗?我怎么会有这种缺点?”有的还感到很名不符实、莫名其妙呢。
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人是应该虚心接受批评,只有这样,才能进步。
其实,人越努力自保,越容易失败。就是说,我们越是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去面对自己的缺点,不愿意面对自己的骄傲和恐惧,我们就越容易把事情搞砸。
为什么这四种不同的内心驱动力就会导致十六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有一个案例,一位女士,谈了一个大单,回来以后很高兴,说陪孩子们玩玩大富翁游戏吧。她高兴和孩子一块儿摆开棋盘玩大富翁游戏,结果在玩这个游戏的过程当中,她把孩子惹哭了。
因为孩子说:“妈妈,我能不能晚一点付你钱,晚一点付你钱,我就可以把这个酒店建起来,但是如果你让我现在付,我就输了。”妈妈说:“不行,这就是生意,你必须付。”结果孩子哭得一塌糊涂。
女士想:为什么我玩个游戏都能把孩子给玩哭?我怎么会把生活搞得这么糟?
事实上,这位女士的行为跟自己的童年有关。
这位女士小时候生活在一个有两个哥哥的大家庭,这两个哥哥总是欺负她。因为她个子小,又是个女孩子,所以她永远都在斗争。靠斗争,靠争取,靠赢,才能使她在家里获得一席之地。等她工作以后,在进行商业谈判时,她总是在争取更好的条件。所以,当她刚刚从亚洲出完差回到美国的时候,虽然在跟孩子们玩大富翁游戏,但她的状态还是一个商业谈判的状态。
人的行为等于什么?行为=情境+思维。就是环境的刺激很重要。一个人走在马路上会随地吐痰,或者走在一个脏乱的菜市场里会随地吐痰,但是当你进入一个非常安静的博物馆,就不吐了。
为什么?环境不一样了,情境会触发我们的行为。
触发行为的本质,来自于我们的思维,思维又来自于来诱因、模板和你内心的真理。
诱因、模板、真理,形成了我们的思维习惯。当两个人走在马路上,突然看到远处跑过来一条没有拴绳的狗,其中一个转身就跑,因为他的预设是这条狗可能会咬人,这是一条流浪狗,所以他一看到狗没拴绳,转身就跑。另外一个人马上迎了上去,蹲下来抚摸那条狗,说:“怎么啦,宝贝,迷路啦?”
为什么两个人会做出截然不同的反应,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这两个人的成长过程一定是不一样,那个转身就跑的人,很有可能小时候被狗咬过,或者被狗伤害过、被狗吓过;那个抚摸狗的人,很有可能养过狗,他知道这条狗迷路了,很可怜。这就是我们的诱因、模板和真理。
为什么人都会有一个模板?因为人的大脑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省力,大脑不愿意认真地分析每一件事,认真分析每一件事会让我们很累,每个人的大脑边缘系统都储存了很多的模板。
比如:这种人大概什么样,那种人大概什么样;操这种口音的人大概什么样;这么大年纪的、这种性别的人大概是什么样……我们有很多这样那样的分类模板。当一个人出现在你面前,似乎符合某一个模板的状态时,我们会立刻给他归类,得出一个结论,这也是人和人之间总是充满误解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因为你对自己有着深度的了解,而你对别人全是用模板来归类和分析的。
基于自身得出的真理是什么?就是我们在自己成长的阶段,经历过一些事后得出的一些结论。
爱读书多读书的人可以让我们的真理变得更有弹性,或者说让我们的真理跟其他人的真理更容易被理解,更容易融合。
如果一个人不读书,不学习,不总结,他所有所谓的真理都是个人化的,都是他自己的人生体会,这时他就特别容易跟别人发生冲突,然后产生误判。
我们用我们的思维加上情境来理解自己和他人,过大的压力会导致我们特别容易调用模板来对待他人,很难平心静气地讨论一件事,总是希望尽快归类。
当你有这方面的觉知后,我们要提醒自己回到“线上”,回到“线上”,意味着我们可以就事论事,我们可以不用那么早地用模板来定义对方,因为这个模板是粗放的、模式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