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
2013年第一次到南京,南京准时给了我一种在重庆的感觉。两座城市的景致和气质,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增添了我对南京的亲切感。除了南方城市郁郁葱葱和温润的气候,南京有和重庆相似,南京话又与芜湖话大抵相同。而鸭血粉丝加上“油辣”和酸辣粉有异曲同工之妙。加上大街小巷的“紫燕百味鸡”时常有在重庆街头的即视感。
南京!南京!提到秦淮河,最先想到的大多是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暂且不谈后两句诗人抒发的忧国忧民之感,单是前两句,就展现出江南水城的清新淡雅和金陵古都的盛事繁华。乌衣巷,白墙黑瓦配以马头挡墙。撑着油纸伞的曼妙少女款款走过,朱雀桥,点点灯火辉映波光粼粼,锦衣华服的公子文人在酒楼里觥筹交错,琴声瑟瑟,凤吟鸾吹,红袖善舞,让人经不住想一觅秦淮八艳的芳踪。时光穿越千年。如今的秦淮河畔虽无歌姬争艳,才子风流,但依然流淌着风花雪夜,倒映着熙来攘往。大红照壁上雕刻着镶金的二龙戏珠,一线碧水上荡漾着防古的皇家画舫,当夜色开始降临,灯火开始璀璨,凭栏临风,一边品尝鲜香酥嫩的秦淮八绝,一边聆听伴着琵琶的南京评话:花长好月长圆人长寿,岁又丰年又稔家富有。
"南京穆:民国风掩绿荫中。
全国城市中达到南京这样高绿化率的城市也是少有的。整个南京就是一座大森林,郁郁葱葱,宛如绿涛翻滚。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陵寝和纪念建筑群在中轴线上一字排开。从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392级台阶,孙先生祭坛上的“三民主义”和“天下为公”既是对他一生所求的高度概括,也是民主革命建设大同社会的终究目标。中山陵广场东南角的音乐台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既有古希腊剧场般的圆形看台,又有江南古典园林的特色照壁和乐坛。绿草茵茵的看台上,散养着500多只白鸽,长期的饲养让它们已经丧失了对人的忌惮,会毫无顾忌的倘佯在游人脚边,甚至落在肩头掌上啄食。电影"建国大业"曾取景于音乐台。想起蒋氏父子(张国立和陈坤)扮演,漫步走过于半圆形台阶,身后绿地上白鸽群腾空而起的场景,此刻置身于此的我恍若感受到民国特有的文儒之风。
南京!南京!关于南京,1937年大屠杀的黑色记忆就是一个不得不说的话题。尽管近年来的影片《南京!南京!》、《拉贝日记》和《金陵十三钗》已经从正面,侧面,国人和外国人多角度重现了那段黑暗的历史,但当真正触摸到这片浸透了30万生灵鲜血的土地时,还会感受到令人压抑了悲愤。大屠杀正门处的《家破人亡》立雕描绘的是一位母亲手托死去的婴孩,悲痛欲绝的仰望天空控诉不尽的伤痛,环绕纪念厅的是《 逃难的人群》群雕,有无奈的知识分子临终前无奈的挣扎;涨幅拖着被恶魔强奸的妻子艰难前行;有在恶魔飞机的轰炸声中,惊吓逃生的失去双亲的孤儿;有13岁的少年背着被炸死的奶奶,亡命逃难;有被侮辱的少女决意投河以死抗争,也有僧人在逃难路上,看到冤死的少年,为她抚平难以瞑目的双眼……整个群雕自始自终没有出现一个日本侵略者的形象,但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心灵震撼。灾难之墙黑色花岗岩石上刻着中日英等12国遇难着3000000,东侧十字架状的标立碑上刻着南京大屠杀的时间1937.12.23_1938.1右侧钟架上悬挂的和平大钟则在每年公祭日时被撞响,预示着警钟长鸣,勿忘国耻。
南京,有“十朝都会”的盛誉;有雄踞华东的实力;有风格委婉的江南柔情;有不屈不饶的铮铮铁骨;有歌舞升平的秦淮胜景,也有庄严大气的古都底蕴。比北京多几分柔美;比上海多几分安宁;比广州多几分古韵;同为民国旧都:又比重庆多了几分内涵。正如江苏民歌《茉莉花》之词 :“芬芳妩艳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唱出了南京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