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山夜话美食想法

从“庖厨”到“丹青”引发的思考

2018-10-18  本文已影响62人  whyandlfy

摘  要

中国烹饪文化历史悠,中国画和烹饪一脉相承,共同承载着我国悠久的文化。从我国历史上的绘画大师的典故和经典作品入手,进行分析和论证。以历史事件和烹饪与绘画的想同点进行思考。两者不仅代表了我国的优良传统文化艺术,也同属于中华民族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众多的文人雅士热爱烹饪文化,同时也热爱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他们虽然不属于同一文化形式,但同属于同一艺术范畴。“吃是人生的最高艺术”借用张大千的这一名言,这无疑是对烹饪和中国画有着密不可分联系的强烈支持。所以通过这些文人大咖的经历,更加坚定了我研究这个论文的信心和信念。

关键词:  烹饪  中国画  创新 继承

Abstract

Chinese cooking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Chinese painting and cooking come down in one continuous line, carrying the long culture of our country. This article analyzes and demonstrates the allusions and classics of Chinese painting masters. Think about historical events and cooking and painting. They not only represent the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rt of our country, but also belong to the precious wealth left by the Chinese nation. Many scholars love the culinary culture, but also love painting and other forms of art. Although they do not belong to the same cultural form, they belong to the same art category. "Eating is the highest art of life". With this quote from Zhang Daqian, this is undoubtedly a strong support for cooking and Chinese painting. So the experience of these scholars, Da Ka, has strengthened my confidence and conviction in studying this thesis.

Key words:  cooking  Chinese Painting  innovate  inherit

目  录

一、 烹饪与中国画的关系。​1

(一) 整体与细节以及内在联系。​1

二、 传统与创新在当代对烹饪和绘画的影响。​1

(一) 材料的选取。​1

(二) 张大千菜单拍出高价引发的思考。​1

(三) 灿烂的民族文化和艺术形式对烹饪的影响。​2

三、 历史上的文人画家与烹饪之间的典故。​2

(一) 张大千谈绘画和烹饪。​2

(二) 苏东坡与饮食文化。​2

(三) 倪瓒的绘画、理论、风格及烹饪。​2

(四) 齐白石的饮食态度。​3

四、 我的个人经历以及对烹饪、绘画的看法。​3

(一) 我与朋友畅谈烹饪。​3

(二) 两者的相似之处​4

(三) 烹饪和绘画不可分割​4

五、 总结论文和展望未来​4

参考文献​5

附  录​6

致  谢​7

从“庖厨”到“丹青”引发的思考

一、烹饪与中国画的关系。

“一个人如果连美食都不懂得欣赏,又哪里能学好艺术呢?”这句话是张大千对其弟子的谈话,现在细细品味这句话,无不使我赞为精辟。好的艺术作品与美食都是经过人们精心创造而来的,而且两者又有诸多相通之处,所以我想众多画家将烹饪称之为艺术,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油倒入锅中,左右摇匀待油温升高,好比笔墨侵入清水之中,轻摆手腕,待毛笔湿润,与润笔同趣。而随后葱蒜等爆香,加入食材,如创作之中选取素材,想要制作何种画面,便选取何种材料。红烧也好清蒸也罢,像极了各式笔墨技法。谁适合画面,就运用哪种技法,或李可染积墨皴染,或黄公望清逸萧淡。画面的风格就像菜品呈现给食客的感觉一样。有干湿浓淡,形神意趣,也有酸甜苦辣、麻蔗臭香。厨子和画家同样注重“量”、“度”,火候的掌握决定了菜的成败,而一幅画也如此,如何能掌握恰到好处的手法是厨子与画家日积月累要克服、解决的难题。

(1) 整体与细节以及内在联系。

整体与细节,在两者之中都显得尤为重要,一道菜不仅要求味道还讲究装盘的整体美观度。一幅画也如此,笔墨是否到位,构图是否合理,不能因为细节而破坏整体,也不能只为整体而忽视细节,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一道美味可口的菜,同样缺少不了可装盘艺术的搭衬,使本就优秀的菜格外闪耀。颜色的搭配和装盘形状便成了一道菜的重要因素。装盘的好坏是影响到食客最直接的要素。一幅好的绘画作品何尝不是如此呢?线条勾勒大势,加之笔墨晕染,形成画面整体。装盘就相当于运用颜色点燃,烘托画面,使墨色与颜色相映生辉。选取形状不同的餐具与装裱有异曲同工之妙,使画面更加璀璨夺目。厨师与画师都是以营造一个整体的美观度为出发点的,这正是两者的相似之处。达成了一个味蕾与视觉的契约,使食客与观赏者成为自己艺术作品的消费体,乐意为其投入精力与物力。他们不仅是物质产品的消费者,更是精神营养的享用者。这就是所说的“烹饪也属于艺术,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2、 传统与创新在当代对烹饪和绘画的影响。

(1) 材料的选取。

一位好的“庖厨”与画师为了完成某一作品,是对原材料有很大讲究的,但也会因地制宜地完成制作。哪种菜用哪种料,什么样的画选用何种材料,制作者都胸有成竹。历史上懂吃的画家例如倪瓒,这位“元四家”之首的绘画巨匠,同样是一名对烹饪颇有研究的大师,他所著的《倪云林饮食制度集》就记载并收录了近五十种菜肴和面点的制作方法。可见,做菜与作画一样,不可无法,要讲究一定的法则与方法。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继承。烹饪与绘画都是在不断摸索和创新之中继往开来的。而热爱烹饪与绘画一样,都是热爱生活的一种表现,都为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生活增加光彩。

(2) 张大千菜单拍出高价引发的思考。

近期在美国纽约佳士得拍卖场上,张大千的手写菜单最终以100多万美元落锤成交,在这世上最贵的菜单背后,印证出我国绘画与烹饪之间有着密不可分,千丝万缕的关系。两者体现出了我国悠久的内涵和哲学思考。烹饪和中国画一样,是人表达内心的一种媒介。以食物和画作为由头,从而表达人们对世间百态的态度与感触,烹饪以中国画看似是满足人的物质生活,其实质则是在表达人精神的情操。烹饪一道美食,制作一幅画作也绝非简单的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问题,则是为了更好的品味生活、品味菜品中的酸甜苦辣咸,同时也是在品味生活中的百般滋味。一个好的厨师和画师想要成为名家,那么也将要尝试生活中的百般滋味。所以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就是这个道理吧!

(3) 灿烂的民族文化和艺术形式对烹饪的影响。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烹饪涉及的范围如此之广,是令当代中国人感到骄傲的,它不仅承载了我国古代各地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文化,也体现到医学、茶道、养生、以及生产工艺上,更表现了古人的哲学思考和智慧结晶。烹饪一道好菜不但要了解食材的做法,还要深知所用食材的特点,它们是什么口感,什么时机下锅,起到什么作用,必须做菜之前明白其奥妙。才可以烹调出可口的饭菜,这也便是绘画中苏轼说的“胸有成竹”之意吧。只有百般下功夫,才会在关键时刻信手拈来。

3、 历史上的文人画家与烹饪之间的典故。

(1) 张大千谈绘画和烹饪。

“吃是人生的最高艺术”。这是张大千的名言,张大千一生不仅是“丹青”圣手,更是名副其实的“吃货”及烹饪大师。爱吃也懂吃,他所撰写的食谱《大千居士学府》中就记载了张大千十七道他最爱吃的家常菜。他曾说:“以艺事而论,我善烹调,更在画艺之上”。体现了张大千对烹饪的喜爱程度与自信1]。不仅如此,在他的大量作品中,也常出现有关蔬菜的画作,无疑表现出他对食材和烹饪的喜爱。并且张大千把食材的鲜活程度看的非常重要,他从来不吃过夜的菜,这就好比有的画家作画从来不使用宿墨一样有所讲究。对于不善言谈的张大千,他却以美食和画作表达内心所感,以美食来热情款待亲人朋友,以画作来表现出他对美好生活的回馈。作画如做人,他对食材的本味和对鲜活的追求正如他做人一样,追求“真”字。烹饪和作画一样,炼就的不知是技术,更是炼就一个人的品性。

(2) 苏东坡与饮食文化。

谈到“东坡肉”这个耳熟能详的美食,我想人们不禁的会想起苏轼。苏轼的家乡在四川,四川被人称之为天府之国,正因如此滋养了这位大师不仅仅在诗词、绘画以及画论上的成就,也成就了他烹饪上的特殊成就。苏轼一生没有中断过对美食的研究,以东坡命名的美食就有数十种。《猪肉颂》写道“净洗铛,少著水,柴火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2]。

“胸有成竹”是苏轼画论中颇有影响的观点,而这个观点的来源也有着不同寻常的历史,公元1079年,苏轼在湖州时,看到以故好友文同赠给他的《墨竹图》,情到深处便写下了怀念友人文同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中记载了文同与苏轼之间讨论是否有万丈竹子,以及文同爱吃竹子之间的趣事等3]。于是苏轼心生感叹,再也没有与自己有如此同爱好的人了。所以胸有成竹这个成语便诞生了,最后成为了苏轼画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4]。

苏轼在当时的宋朝,无论在湖北、江苏、浙江、广东、海南等都留下他美食创作的故事,它不仅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文豪、艺术家,也是一个极其热爱生活的美术家。

(3) 倪瓒的绘画、理论、风格及烹饪。

倪瓒同样是中国画坛中颇有影响的烹饪大师,他作画孤傲、荒凉、充满着不食烟火的气息,这样的独特癖好,也形成了倪瓒独特的烹饪与绘画风格。对生活的严苛直接影响到他对烹饪的研究。这就使得倪瓒成为了一名资深美食家。倪瓒作画十分讲究,画面用笔简练、萧疏,十分注重画面的洁净度,不允许有一丝的大意与脏乱。再一次赴宴,一位长满络腮胡的画师端出美食,倪瓒认为胡子多的人一定会很脏,于是便愤然离去。这种桀骜不驯的清高的性格,便是他真实的内心写照。倪瓒撰写的《云林饮食制度集》,里面收录记载了五十多种菜肴的做。最有特色的当属“云林鹅”独特的做法反映出他对烹饪的喜爱程度,也正是有着这样洁癖的倪瓒,使他流下了许多经典的山水作品和珍贵的烹饪著作。

他对烹饪的态度正如他作画,一尘不染,皎洁无暇。简淡却不空洞。笔墨到位,从不拖泥带水,表达十分清晰明了。这正是他心灵的真实写照和人生态度。代表作《渔庄秋霁图》让人身临其境,感受那般空灵的景致。高逸之气环抱画面,意味深远。使人心灵恬适静谧,情操也得到陶冶和释放。寥寥数笔,缺使人心旷神怡。正所谓倪瓒所说:“余之画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从中,更能看出倪瓒本人的道释人生观,只有心灵“纯真”、“干净”,才会达到这般的“仙人”境界。这说的便是董其昌所推崇的最高境界“禅境”吧。

从倪瓒的画作中,才体现到“讲究”这个词的真正内涵,他将精神的内涵带到了烹饪与绘画作品中,也使我想起了李可染先生教学所注重的准则“潦草是最大的错误”。要认真的对待每件事,作画也好,烹饪也罢都要有耐心的去真诚对待。如若不认真对待这件事,那结果一定也不会理想。只有认真的去处理完成每一步,饭菜才会鲜美可口,画作才会精彩动人。

(4) 齐白石的饮食态度。

“饱谙尘世味,尤觉菜根香”,这是白石老人的一句好,齐白石注重养生之道,不爱食油腻之物,所以他认为最好吃的蔬菜是白菜,他说大白菜越嚼越香。而且齐白石对虾也格外喜爱,据说白石老人最爱的菜便是“白菜炖虾”中也就不难解释白石老人为何画了很多蔬菜的作品了。正因白石老人对生活的细心观察,乐于品味生活的清淡之趣,才会有白石老人今天这样多的丹青作品,所以说齐白石不仅是一名画家,也对美食有所研究。1936年,齐白石入蜀旅行长达半年之久,于是他便开始怀念“乡味”,回忆自己所喜好的食物。因为川菜的辛辣和重口味不符合白石老人所追求的养生之道,他所喜欢的是“白水煮白菜”,只放盐。于是便自己弄来了汽炉,自己烹饪美食。他的烹饪方式与口味正如他在《白菜冬笋》的题跋的一段话一样“曾文公云:鸭汤煮萝卜白菜,远胜满汉筵席二十四味。余谓文正公此语犹有富贵之气,不若冬笋炒白菜,不借他味,满汉筵席真不如此5]。”

齐白石对烹饪食材的态度正如他的绘画作品一样,简单平凡,近于生活,题材虽平淡无奇,却与生活相关,但细细品读,却是那样的耐人寻味,正如他所说“白菜”越嚼越香,烹饪的态度决定了他作画的态度。归根到底是因为白石老人作画与烹食都遵从内心,烹饪与绘画根源是相通。从“庖厨”到“丹青”也便是这个道理,引人深思,触发所想。

4、 我的个人经历以及对烹饪、绘画的看法。

(1) 我与朋友畅谈烹饪。

一次我与朋友游于银川,我们共同观看了一段有关美食的视频,过后我们都陶醉在其中不能忘怀。朋友道:“中国人做饭讲究的是情与景,诗情画意的一种结合,享受的是烹饪的过程以及方方面面的意境美”。这些话正好说到我的心坎,其实烹饪就是在这个过程之中创造出来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它有自己的艺术特点,也融于绘画以及其他艺术形式为一体。烹饪不仅仅是一门味觉艺术,更如同绘画一样是一门包含视觉等广义的意思范畴,同绘画相同,都是从中得到精神的满足和物质的喜悦。两者都带给人们内心的感动,我想这就是“意境美”,不同的主体对相同的艺术作品产生不同的审美,才造就了多姿多彩的艺术生活,这也就是烹饪与绘画为何都能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的原因。或感官上的刺激也或精神上的触碰。

任何艺术和文化都有其联系,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随着它们的发展,也必将吸收、借鉴其他艺术形式。虽然美食与绘画作品有着不同的艺术所属,但作用于人心里的美却有着同样的作用。

(2) 两者的相似之处

烹饪不论是在菜品名称、技法、装盘,还是在冷热荤素的搭配上都与中国画密不可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相映成趣,产生相同的审美情趣。中国绘画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烹饪在美学上的发展与升级。当今社会物质文化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人们越来越讲究文化的重要性,如何使得中国画的文人内涵涉及大众,我认为通过烹饪文化传播有一定的合理性。中国人离不开饮食的丰富文化,它承载了太多中华民族的内涵精髓与文化传承。我想,如果将艺术作品中文人的优良文化习气在烹饪的观赏形式中显露出来,便会使得烹饪艺术更加具有历史感以及文化气息。但烹饪毕竟要以口感为主,一切的想法形式要建立在味觉之上,失去味觉这一主题,就失去了它的本质意义。

(3) 烹饪和绘画不可分割

反而言之,烹饪文化也反作用与中国画,两者相互联结共同承载着一个大的文化氛围。烹饪与中国画之间联系如此之广和密切,使我不禁自问,是什么使得它们之间看似不同类别却又不可分割,又是什么使众多名人画家对烹饪有着无法言语的特别情结呢?也许是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它们之间无法分割的羁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使不属于同一艺术范畴,但同样紧密维系着中华民族文化这个大家庭。这也不禁使我想起朋友的那句话“外国人做饭如生产线上的产品,中国烹饪则如诗词如歌舞”。这正是中国人骨子里散发出的中国气息一般,复杂也好讲究也罢,它依旧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众不同,都放光茫,像极了《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6]。的豪放气息,也如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勃勃生机的青春之气。这便是文化的感染力,因为深受文化的熏陶,所以内心始终饱有亲切感。不管怎么样,中华民族文化依旧会散发出它独特而又亲切的光茫:依旧屹立在世界东方:依旧占据世界文化之林。等待无数后人去领略它的风采。

5、 总结论文和展望未来

无论是倪瓒、苏轼,还是张大千、齐白石,他们都深深烙印着我国文化的印记,艺术作品也都能从中感受到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他们如此热爱烹饪,也正因为烹饪之中有着他们所喜爱的文化成分。不仅可以使自己享受制作的过程,又可以把快乐分享给他人。而绘画也如此,陶冶文化情操,分享艺术给他人。快乐是如此的简单,文化传承正是在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之中一步步积累、创新,直到发扬光大。

从“庖厨”到“丹青”使我产生太多的联想,这在我以后的绘画创作之中,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和思路的拓展。正所谓“以食悟画”不是通过吃来感悟绘画的道理,而是通过各种各式丰富多彩的生活来打开绘画灵感。从生活中走来,并与生活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王开林.《‘三白饭’与‘三毛饭’》[J].《中华活页文选:小学版》.2016年版.(8):5-5.

[2]王新禧.《苏东坡的美食人生》[J].《国学》.2014年版.(04):25-28.

[3]二毛.《美食如画 张大千》[J].《北方人》.2014年版.(7):3-3

[4]王新禧.《中华活页精选,教师版》.2015年版,第十期.

[5]秦连静.《齐白石作品中的瓜果菜蔬》[J].《雅昌新闻》,2015年版,0212.

[6] 周敦颐.《周元公集》,《爱莲说》,北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