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用纸笔写东西,以及没写完的东西
1. 纸上的笔触
一个 markdown 的文件,用 Typora 软件打开着,空白处黑色输入光标闪烁着。
使用笔记本电脑,在键盘上码字已经是现代「写文字」的常态了,现在,我们对于编辑写文章、作家写作的下意识印象,也许就是随手抄起一台 MacBook 或 LapTop,滚到一张比较舒适的沙发上(或到星巴克里)去自我折磨一下午。
身为怀旧主义者兼实体主义者的爱人,总会拒绝把这种借助键盘输入处理文字称之为「写」,「写什么写啊?明明就是去打一篇文章出来好不好?」她对这种用电脑「写」文章都不愿承认,遑论我说「写」代码了。「写代码?你开什么玩笑?」[我摊手]
我倒是觉得,只要这种过程注入了自己的思考和思维整理,就可以称作「写」了。
敲代码是一回事,毕竟敲出来的代码真的要靠电脑运行实现嘛;而对于写文章,我多少也是怀念之前用钢笔或圆珠笔爬格子,爬线条笔记本的那个时代的。
- 记得是读余秋雨,他说过他还是无法使用电子产品写文章,总觉得要用纸笔去写才思路清晰、文字才是可控的;
- 记得贾平凹提到,在稿纸上写一篇文章,没写完,不知怎么续下去,索性堆到抽屉里去,日后再续;细想,你发现抽屉底下某一叠泛黄的纸页,是会比发现电脑里某个目录中塞着一个没写完的光标闪烁的 markdown 文件更有味道;
- 记得以前某些书籍前几页的插图会是作者的笔墨纸影,犹记得普希金写的诗作草稿,奔放昂扬,放浪形骸,简直不是草稿就是艺术品了;王小波的,则写在那种很经典的皮面的 32 开的工作手册上,字迹和他流畅的思路一样清晰;余秋雨的,《千年一叹》用的一批大页纸张,有些大段大段地被划去,有些增补则挤在页眉页脚处,不算美观,但反复锤炼的过程,看着舒服;
- ……
嗯,我会怀念钢笔和稿纸或软抄之间的笔触,「沙沙娑娑」的快感。不过,应用电脑处理文字有其独特的便利,我自己是回不去的了,纸笔成为偶尔的玩票而已。新的生产力工具出现,这是时代的发展。
几十年后,会有另一批人,写出另一批小短文,吐槽多么怀念二零一几年代用机械键盘码字的啪嗒啪嗒的快感,而在那个时代新的写作工具并不能带来这种感觉了。
2. 没写完的东西
说回未写完的东西,贾平凹说——
一个人一生写多少文字有着定数,一旦写出,当不可糟蹋。
我也同意,但不一定完全执行。我因为热爱分享而写,写出来的思路和想法的确不可糟蹋;而写不写完,倒也是定数,也看缘分。
写出的东西没写完,要是当初没列提纲,隔着一段时间就不知忘到哪里去了。然后再看起,都不知从何下手,甚至,观念都变了(我当初居然会这么写?),那么,也就不勉强、不再下手去续了。
不再续,遂成断章吧。当做成长日记的一部分,也挺好。对这一点,我的处女座 OCD 倒不会发作,存在着未写完的东西,我倒不会难受。最多不证而论地修修补补,使它看上去不至于太残太碎。
而隔了一段你回看没写完的还愿意接着往下写,再为之去 argue 的,那才是你真的笃信的观念。一批老旧断章,确是一个你价值观的筛选器。
一生写多少,是个定数,也不勉强。
2017年1月28日18:43:07
参考:
- 贾平凹. 贾平凹散文集[M].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