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知己足矣?

2019-08-26  本文已影响0人  吉小如
人与人的链接是消耗能量的过程,也是交换各自的价值的过程,更是消解欲望的过程。

人为什么要有链接?

强链接譬如父母与子女,关系密切的夫妻或者男女朋友,至交好友等就是陪伴和被陪伴的关系,一想到有这么一个人的存在就有幸福感和安全感。或者一时没有对方的消息总想建立下联系,哪怕没有实质沟通内容。这就是亲密关系的价值,因为人不能独活,总需要有人陪伴和支持。互相陪伴和支持着走过一段人生之旅就是强链接最大的价值。

弱链接则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交换各自的社会价值,比如普通朋友互相帮忙,沉睡在朋友圈里的各种中介微商等。这些人平时用不到,用到的时候会用他们的专业性给你提供价值。

每个人都需要强链接和弱链接,每个人也是另外一些人强链接和弱链接的对象。

只是强链接和弱链接总会互相转化。

比如已经长大并独立生活的子女,有很大一部分会跟父母成为弱链接,只是例行的打个电话或者发个消息问候下,节假日聚在一起吃个饭聊聊天而已。平时,各自有各自的生活。

进入倦怠期的夫妻,男女朋友或者曾经关系亲密的好友,因为彼此熟悉,甚至因为近距离生活放大了对方的缺点而不能容忍,或者对方曾经产生的新鲜感已经随着阈值的增加而消退。曾经的强链接会慢慢的变淡,以至于热恋期曾经无话不谈一直在互致信息的两个人变成一天都说不上一句话。

其实,弱链接才是生活常有的链接形式,强链接只是特例。

可以从能量,价值,和欲望三个方面来观察这种强弱变化。

1.耗能的链接。

强链接需要耗费大量的能量,这里的能量不是玄学的或者心里学上的能量,而是实实在在维持生命的能量。因为信息的沟通需要耗费心力,耗费心力对大脑来说是个负担。如果对方带来的新鲜感逐渐的消退,且不出现新的新鲜感,不能让自己兴奋,那么,大脑出于节能的考虑,会自动的慢慢降低这个链接的信息交换带宽,以节省能量。

人的大脑天生就是懒惰的。百万年的原始生活因为难以获得足够的能量,铸就了人类懒惰的大脑。

有一种强链接听起来好像不符合上述描述,那就是默契。有一种强链接的双方在生活或者工作上是默契的,最优状态就是我抬手你递水我一困你递枕头。就算不生活在一起,我一说你就懂,你一点我就通,信息传递完全没有障碍,不需要耗费能量来解释和答疑,这种强链接可以维持的很久,这其实也是节省能量的方法。

所以,弱链接省能,强链接费能,只有节省能量的强链接才会长期维持。如果不能节省能量,转化为弱链接是早晚的事。

2.丧失的价值

有一些强链接是暂时性的,比如项目组的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

比如学生时代的男女恋人互相协助写论文。

比如父母养育子女到成人。

比如偶遇个聊的不错的人从无话不谈到无话可说。

前三项是很好理解的,当目标达成,而双方却没有进行下一个目标的想法,强链接转弱是自然的事。

而第四项,是很多社交软件的日常见闻,许多一开始聊的来的强链接被周抛或者月抛了。

也许我们在孤独的时候碰到这个人,在迷惑的时候碰到这个人。我们其实只是需要这个人解决特定的问题-比如陪伴,比如答疑。至于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生其他的诉求,则是这段强链接能维持下去驱动力或者阻力。

3.无欲的欲望

男女之间的喜新厌旧,这固然会带来道德上的谴责,但这是自私的基因引起的。因为基因总想让自己更广阔的散布出去并呈现多样性。

欲望的满足给人类带来的快感奖励让我们更希望找到新的链接。而欲望的消退则是链接转弱的罪魁祸首。

强烈的欲望待满足感让我们大脑调动大量资源(大部分是能源)去建立强链接。而新鲜感的消退伴随着欲望的消退,强链接也随之转弱。如果还伴随着高能耗和价值丧失,这种转化是必然的。

是不是应当坦然面对这种转化?

坦然的面对各种强链接的到来和弱链接的切换,是我们在现代社会必修的功课。因为网络扩大了我们的链接可能性,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扁平化。原来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社会职业分工的细化也让不同的人擅长不同的事,我们无需只求助一人。链接的增加又让我们不满足只在一个人身上解决欲望的满足。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进化我们面对链接强弱转化的态度。

在目前得的社会环境下,看待人际链接:

来之则喜去之不悲可能是最优于自身的选择。

自我能力的进化则是其他人乐于跟自己建立强链接的一张好牌。

树立一个合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则是让自己内心自洽于这种链接切换的心法。

也许“人生得一二知己足矣”应当修改为: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那么一二知己,足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