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冷暖自知与温度

2024-01-24  本文已影响0人  VV清欢小筑

今天晴冷的太阳,依旧明媚亮眼而毫无温度,默默查了当下的气温0.5度,工间操不想出去晒个“假太阳”劝退改道吧!

我不知不觉又走向楼顶的内平台,看看那个可能会被“遗弃”的鸟巢,那个家看上去是那么坚固,那么温暖,不会真的被荒废了吧?想到这,遗憾飞出心头,我好想长出一对翅膀,飞近一点“偷窥”一下。

手机里的滴滴声不断传来,我低下头点开微信,信息来源是为数不多的未开启“免打扰”模式的学习群之一,这两天的某话题讨论异常热烈。

习惯潜水的我,抽时间会打开微信群,将群里每个字每个字看进眼里,落到嘴里默念、咀嚼、品味,再顺势将自己能够吸收的精华,打包收进我的清欢小筑,在那里又种上一粒关于文字的种子。

看着触手可及又遥不可及的美景,品着老师和文友在纯净文字家园里的讨论,享受孤独,本就是人生的常态!

胳膊再长一点就摸到了!

以下部分加粗字体来自寻虎老师,纯自学沉浸使用,老师海涵,侵删!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

有游客考证,即便是在寒山寺里,寺内的钟声也不大,根本不可能传到船上,诗人张继就是在幻想嘛!

诗人为什么要这么写?诗,如此这般,不需要理由,但不是说写诗就可以蛮不讲理,肆意妄为。诗让意义发生,让一切的解释得以可能。

如果我们一上去就把这首诗看成因为.....所以,那就是对于诗的毁灭。


诗人冷暖自知,是不是更像是心里坚守的“道”,而我们只能看到字面意义的不合理,是不是我们自以为的“温度”-理智的“智巧”?

诗人创作此羁旅诗,正值安史之乱后,写景寓情,情景交融,用“月落、乌啼、霜满天、愁眠.....”等,将一位客居孤舟的男子,心怀家国天下,而居无定所的情感,描绘传达出来。

如一片落叶,被风不知将吹向何处?

如一叶扁舟,被河流漂落到何方?

手伸出去还是齁冷齁冷的!

我们不需要别人来告诉自己说这是冷了还是暖了,只要是正常思维的人,这些就不需要有人来告知。

就好像我们对于艺术品,不需要任何专家学家来告诉我:这个很名贵,这个是艺术品,甚至说,这个值很多钱?

这一切,统统不需要!冷暖如果用温度强行定义,那冷是多少度?暖会是多少度?

如果一切的一切,都可以界定到可以作为对象的标准里,大家只需要知道“温度”,不再再去本能地感知“冷暖”。

或者说,主动丧失自己的感知,你说的温度就是我的温度?那……这世界?会陷入多么的绝望之中呢?

我这样说,不知道有没有人能够理解?

文学的滋味就是冷暖!而冷暖自知!

来自二楼的仰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