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阅读写作指导书及操作要点解读每天写1000字

小说写作:如何处理好情节与人物的关系

2017-06-07  本文已影响106人  小暖的书房
(图片来自网络)

南派三叔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曾经说只要把自己的人物放在特定的场景中,他们就会自动按照各自性格做该做的事,说他们想要说的话。

这听上去真是一种神奇的体验。在最初尝试写故事时,我一直期待着这种时刻的降临。可事实上,往往都是在苦苦思索人物应该怎样按照大纲的情节去行动并使故事看上去比较自然。这样苦撑了一段时间后,终于有那么一天,人物开始有了自己的意志,会在某一时刻挣脱大纲的束缚做出些在我安排之外的行动。

这个变化让人欣喜,却远非想象的那么奇妙,作为一个写作菜鸟,完全掌控不了那些想要信马由缰的人物。我开始不知道他们想去哪儿,最后会怎样。更头疼的是,这种时刻往往不会一直存在,他们会在一处让人费解的地方停下脚步,前面大雾弥漫不知道该怎么走,而转身也不知该怎么回到原来的路。

比卡文更糟糕的是,当远远偏离了预定的轨道,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他们还能回到预定的结局吗?该怎样把故事圆回来?或者说,会有一个新的结局?

我在读罗纳德·B·托比亚斯的《经典情节20种》时,看到他对小说写作中情节与人物的关系进行的阐述:构建小说的两种主要模型——情节模式和人物模式——是相互依存的。结合之前的尝试和摸索,在读这本书时觉得受益良多。

罗纳德对于情节与人物的阐释可以总结归纳为以下五点:

一、要懂得取舍

情节并非简单的人物的行动组成。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物会因他们的行为变得开心或是痛苦,这个过程就是情节本身。简单来说,情节是一种凝聚力。这意味着,人物所进行的许多杂乱无章的行为举止,如果与故事的核心内容无关,都不能构成情节。

在写作时可以问问自己,这个场景对情节发展有具体的作用吗?如果有,保留它;没有,就放弃它。

所以也许有些内容也许在我们自己看来非常有趣,但是因为那只不过是一件无关痛痒的事,既不能推动故事进展,也不能反应人物性格,更无法当成伏笔和线索,就只好忍痛删掉。

二、了解情节的共性规则

巴勃罗·毕加索说:“如果我们想知道如何打破规则的话,我们首先得了解这些规则。”情节的共性主要包括:

1、让压力来推动情节

2、通过对抗制造压力

3、随着对抗增加压力也增加

情节从开端到发展,最后推向高潮,都是由压力来推动的。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如何把握这种压力的力度,外部压力与内部压力的自然结合和转换,却是需要长期积累和练习的。

否则即便了解了这个理论,还会依然苦恼于故事的高潮部分推不上去。

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也许很多时候,情节与人物很难兼顾,但这也并不妨碍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诞生。如果仔细去看,很多经典的故事也并非那么面面俱到。在不能做到完美的时候,不必对自己太过苛求,抓住重点即可。

情节与人物哪个更重要没有绝对的答案。重要的是,我们要根据自己写的内容来判断,自己的故事是由什么来推动的。如果是由情节推动的,那么故事的结构就比具体的人物重要。反之,如果故事是由人物来推动的,那么毋庸置疑,人物的塑造就远远重于情节。

四、因果关系连接情节和人物

情节的转折和变化,总会对人物产生影响。人物的命运,绝不能依靠大量的偶然和巧合,这样必然丧失故事的逻辑性和真实感。情节的设置上,使主人公左右为难,进退维谷,才能赋予作品张力。人物在情节中遇挫,性格和行动上发生改变,这样的反复推进,逐渐递进,才能彰显人物性格的张力。

在情节高潮部分的核心规则是:一定要让主要人物来完成核心活动。

五、学习经典模式与创新并不冲突

经常会担心故事读多了会陷入到套路中去。罗纳德却指出,了解经典模式与创新并不冲突。

剔除血肉,人的骨架都是一副模样,但是一旦有了血肉,我们却能轻易的分辨出张三李四王二麻子。情节模式就好比是骨架,而作者对内容的创新就赋予了其独一无二的血肉。

《经典情节20种》这本书正是告诉我们,读的越多,越能理解这些模式的本质,会明白什么时候可以对情节进行改造加工,什么时候不可以。这本书还没有读完,但绝对是一本值得多读几遍仔细学习的写作指导书。

对于写作,读过最多的建议就是要多读多写。讲故事看似容易,实则是个苦差事,但还是希望在这条不那么好走的路上,能够坚持的再久一点,走的再远一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