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庙人

打小从记事起,过年最喜欢的是除夕守岁夜的拜佛。
大概晚上11点半的时候,我们便会出发去庙里拜佛。我妈会先去庙里的阿婆那里买上几副香烛。接着点香和香烛开始拜佛。
跟着我妈从前殿到主殿,再到后殿。我喜欢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还要留心不被他们手里的香烫到,我喜欢看这一尊尊色彩绚丽神情威严庄重的菩萨,我喜欢学着大人样虔诚地跪在拜殿上闭上眼睛祈愿。
虽然耳边人声熙攘,但是闻着充斥了整个寺庙的佛香,那一刻我的心却无比平静和安宁。
殿外的烛台上插满了蜡烛,火苗在黑夜中一闪一闪,这一排排的烛光不知道承载了多少善男信女的信念。
拜完佛,差不多就到了正月初一零点,我们就会到一旁的小屋里吃过年汤果。庙里的守夜阿婆会提前煮好一大锅的汤果分给来拜佛的香客。
在我们家乡,过年吃汤果就寓意着长了一岁,而吃庙里的汤果就能保佑孩子聪明伶俐,健康平安。每位来庙里拜佛祈福的人都会拿着碗筷盛上一碗,吃完后都自觉地到一旁的水槽里将碗洗净放回原处。
一到零点,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不绝于耳,一边看着天空中绚丽的烟花一边吃着香甜的汤果,无比幸福。
每每吃完庙里的汤果,都会觉得自己又长大了,更乖巧了更聪明了,仿佛已然是个小大人了。便欢欢喜喜地回到家睡觉迎接美好的新年。
正月初一一早,我妈又会带着我到外婆老房子的后山上去拜岩头菩萨。
我的外婆是个虔诚的信佛之人,老房子虽已不住人,但是总会在正月里备齐香烛。我妈拿上一副香烛,一包佛香,因为妈妈说这些礼佛用品不能随意拿取,便总会象征性地放上一元硬币在一旁。
来到后山,是一条大概有着四五十级的台阶小路。路的左边是一片竹林,右边则是都是由石头堆砌而成的墙面。拾级而上,便会看到有一个大岩石。
岩石上爬满了青苔,一旁长了一颗大香樟树。岩石上方刚好是个平坦处,立了一座小屋,香樟树的树冠将将好把这小屋罩住。
这个小屋便是岩头菩萨所在之地。
这是间很小的屋子,屋内进去除去一张案几和一尊菩萨,也只能站立个四五人,屋子最里边靠墙处放了一张长凳,每每去,那里都坐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我妈每次去见到他都会跟他打招呼:“仁昌叔,昨晚又守夜了啊。”
“是啊,你们也好早啊。”沧桑却又明亮的声音。那位老人笑盈盈,虽然脸上布满岁月的痕迹,但是他的眼神清澈又透亮。
这时我也会笑着跟他打招呼:“阿公新年好!”
这里不比大庙装饰华丽,人声鼎沸。因为在山里,这里显得特比寂静。
因为地方小,即便是不多的香客,在这屋子里也会显得特别拥挤。
由于年数已久,原本红棕色的案几在烛蜡和香灰的侵蚀下已经变成暗红色。案几上方放置了一个佛龛,里面是一尊佛像,前方卷了黄帘。佛像前的案几上摆满了各色糕点水果。这都是拜佛之人拿来的贡品。在这里供奉好拿回去给自家的孩子吃保佑他们平安健康。
再前面是一排烛台,上面已经插满了香烛。红的烛蜡滴下来落在烛台上凝固。正中间放着一个香炉,周边也掉满了香灰。
因为屋子不大只有两个并排的拜殿。上面密密麻麻也滴满了烛蜡。大概是这些香客拿着香烛跪拜的时候不小心滴落在上面。
屋子有一扇小窗,正对着屋内的佛像。窗台上也有一排烛台,正中央是一个香炉。
老人坐在一旁,在他身边放了一个录音机,从里面传出大悲咒的佛声。绵绵延长的佛声回荡在这间小屋里,所有在场的人都没有大声说话,有交流也只是低声细语。在这里,我可以找到另一种平静。
小屋子的门口也有一个大香炉,香炉前也有一个拜殿,这里供人拜天香。香炉里也插满了佛香。
虽然这里小,但是香客也是络绎不绝。
我小时候好奇问我妈妈,为什么这里有个这么小的岩头菩萨,为什么这个爷爷每次都在。
我妈笑着给我讲了个故事。
这位仁昌老人年轻的时候一次凌晨上山去捕猎,那时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山路湿滑,仁昌老人不小心脚下一滑,摔下了岩壁,他四肢不得动弹,因为那个季节在深山也没有人,也得不到救援,加上天气寒冷,不知不觉冻晕了过去。
仁昌老人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位仙人救了他,将他带到一间小屋里,照顾他。等他醒来后,仁昌老人看着四周依旧一片白茫茫,并不在那间暖和的小屋里,自己也躺在这片雪地里,但他惊奇地感到身上不再疼痛,甚至可以起身,而且身上毫发无伤。他知道这不是梦,是这位仙人救了他。仁昌老人回家后便开始在这片岩石上修建了这座屋子,又打造了这尊岩头菩萨。往后几年,又不断地进行修葺。
村里的人都知道这个事情,所以也特别地相信这座岩头菩萨。相信是这个岩头菩萨庇佑着这个村子。
听完这个故事我不禁感慨,这时人也少了一点,老人起身手里拿了一把小铲子走到烛台前去铲烛蜡,老人将铲下的烛蜡放到一旁的桶里。又拿起一块布擦了擦案几,又走近整理了一下佛像前的黄帘。
“这里小,冬天干燥,这么多香客来来往往,香烛万一倒了很危险,我不守着不放心呐!”
山里的空气特别清新,悠扬的佛声和绵柔的佛香不断从小屋里飘出,我牵着我妈的手一步一步走下台阶,不时回头望一望,望着这座屹立在岩头上的岩头菩萨庙,庙里的老人依旧坐在长凳上。
自他修建好这座庙,便一直守在这里。
这一守,就是大半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