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正解第十三:没有小学,就没有大学!——《论语·雍也篇第六
《论语》正解第十三:没有小学,就没有大学!——《论语·雍也篇第六》二十六
2017-09-25华世国学名嘉汇
《论语·雍也篇第六》二十六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人为什么总有那么多痛苦?我想,大概是因为选择太多。社会复杂了,选择就多了;选择一多,人就必须要从诸多选项中挑一个合适自己的。那么,哪一个选项才是当下、此时最合适的呢?难!
宰我被分在了孔门弟子的言语科,从《论语》留下的资料来看,大致是因为喜欢向孔子发问吧!最著名的当然是“三年之丧”的问题,但从孔子对他的回答来看,似乎贬斥的多,称扬的少。所以,我们今天对他的评价,有些骑墙。这里记载的宰我的问题,真是有些刁钻了,很难回答。但话又说回来,这样的问题不解决,那孔子的学问,大多会只成为一些空疏的道理,难以在现实中适用了。
前面我们也说过,仁者,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所以面对危险和困难时,一定要挺身而出,奋不顾身,决不能临危退缩,贪生怕死。宰我就针对这发问,你说,他不是让老师孔子“尬”吗?不过,孔子的回答也算可以,义正言辞地回答了他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说,是对他的一次教训。因为从这句话的语气来看,孔子当时是十分严厉的了。
这句话大概的意思明白,可要具体解释起来,却会遇到很多问题。首先是“虽”字的解释。有人说,古本“虽”作“纵”,查虽的释义,虽也有纵使的意思,按照句意,理解为“如果”也可以。大部分注释家都晃过这个字。我想,此处的虽,理解为纵使、纵然比较合适,一则标明这个情境,是一个譬喻,二则说明这个譬喻,是一个十分极端的例子。可以想想,这个宰我的发问,十分不简单。用通俗的话讲,就是用一个例子把你所说的道理推向绝路,看你再如何说。其次是“仁”字的解释。大部分人认为“仁”字应该写作“人”,又说古代“仁”“人”互通;有人说,仁者志在救人,今有一个救人机会,即“仁”在井中,说“井有仁”,人自然包含其中了。我倒认为,这里可以就按“仁”来解。
再次是“从”字的解释。从,作动词,有依从、跟随、听从、参与等意,不管怎么说,总有一个“伴随”之意,大部分人将其解释为,跳到井里救人,似乎就少了一点“伴随”的意思。再次是“逝”字的解释。一般注释家都将其解释为“往”,在句中又具体化为,跟着他人一起去看。最后是“罔”字的解释。查罔的释义,罔有欺骗、蒙蔽、迷惑、失意以及陷害等意。朱熹解释说:“欺,谓诳之以理之所有。罔,谓昧之以理之所无。”钱穆解释“欺”为欺骗,“罔”为迷惑,李泽厚解释“罔”为愚弄。其他注释家对此就不解释了。从句中看,逝与陷应是相对立的词,欺与罔也是相对立的词,但它们又是近义词,解释起来真的很难。要不,为这句话就破个例吧。剩下的话,我们下节再说。
世海于公历2017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