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晰彼此的诉求|520亲子成长迹
Q同学最近迷上了语文书,之前他喜欢研究语文书,我们已经买了二年级的,但是Q仍然哭闹要买三年级四年级的语文书,很急躁地诉求,听不得解释。
爱看书固然是个好事,但我们可以把它类比到相似的沉迷和耍赖,比如是想要买玩具或是冰激凌,买了一个还要一个,买了一个还要一个,也可以类比于看IPAD动画片,看了两集还要看,不能满足。其实从客观来看,这个行为本身不因孩子要的是什么而可以或是不可以,但有时我们会觉得“呀,要看语文书啊,多好啊,买买买。”,家长常常因为自己觉得看书是个好事,看IPAD或狂吃是个坏事,来不同对待了孩子这种行为。
我们因为自己觉得是好是坏,是否合乎自己的心意去区别对待了孩子的这种行为,但对于敏感的孩子而言,他的体会仍然是我可以哭闹得到,他不一定懂得这里面的区分,而即便孩子懂得区分,也变成了家长觉得好的就是可以的,家长觉得不好的就是不可以的,孩子会渐渐失去自我驱动。
当我们看到了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就不因孩子要的是我们眼里觉得好或坏的东西来区别对待他的行为,同时也要认识到不管是坚持要买吃的,坚持要看IPAD还是坚持要买书,这本身都是孩子自我意识和内驱力的体现,我们要保护这种内驱力,同时发展这种内驱力。
这两点我觉得很重要:
一,客观看待每个行为,清楚自己的诉求。二,保护孩子对某个想要的东西想做的事情的内驱力,引导到正确有效的达成。
我想了一下我和Q彼此的诉求以及如何清楚自己每次的诉求并达成,在想想要语文书的过程中,我的诉求是在变化的,于是出现不停的处理方式。
第一次他要时,他的诉求是要书,我的诉求是支持他的要书行为,于是开心地答应了。第二次他要书,我们犹豫了一下,他就哭闹和发脾气,他的诉求是要书,我的诉求是他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来跟我说话,但这是我的诉求,并不是他的目标,所以不用跟他讲道理“你不可以哭闹,你要好好说话。”而通过言行表示需要达成我们俩的诉求,比如:只说自己的感受,只决定自己的行为,不涉及对他行为的评判和要求。
于是我传达了“我可以拍拍你抱抱你,你感到伤心也可以哭,但是妈妈听到你嚷嚷时感到不舒服,所以这样我不会给你买,你尝试一下调整,想想别的方式。”
Q可以在自己的内驱力下去感受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但这个过程的确是漫长的,他也试探和反复了好几次,这时我们需要更冷眼旁观一点,耐心有时来自于父母愿意把他的权利还给他自己,他可以试探可以闹可以表达,我只管看到孩子难过时安抚,以及我的决定是这样嚷嚷带来的妈妈的决定是不行,我不认为你不应该或是错,但我自己的感受和决定是我不想给你买。最终他能意识到自己要冷静一下后再来好好说话。
当他轻轻的清楚的表达了还想买语文书后,我们买了。(如果是和我家一样较真又刻板的ASD小朋友,可能会出现质问你你刚刚不是说不能买吗,为什么为什么,这个时候家族要更加沉住气,不要认为他们在挑衅或是胡闹,去解释,无论怎么闹,就简要解释,也传递了很多事情不是绝对性的,人们就是会根据不同场景不同心情变化自己的决定。)
当Q可以自己说出“妈妈你看到了吗?刚刚我去客厅坐了一会,没有进来嚷嚷和哭闹,我现在也是心情平静地跟你在说。”我知道我想建立给他的自我觉察及掌控感实现了。
当孩子发现一个事情通过他自己的尝试和调整是可以达成或做到时,他的内心是有愉悦感的,我们就是要反复让他体会到这种愉悦感,从而让他相信自己的掌控感,认同自己是可以做到的。
第三次他要书,诉求仍然是要买书,我的诉求是你需要把前面几本先好好看完再买。这个过程中也有更多的冲突,Q会因为没有得到满足他的愿望想法而大哭大闹大叫,但我们得诉求是完成要求,所以我可以陈述我理解你想要书的心情,真的非常想要对吗?妈妈认为你可以做一些事情表示你的诚心。咱们把二年级的生字默写正确后就可以买三年级书。
还是会有哭闹的,继续沉住气,安抚同时等待,有时孩子不会给我们机会继续进行,那就放着,都不提了。有时孩子会愿意给家长机会继续表达自己的诉求,“按照妈妈的提议你觉得有什么困难吗?如果感觉有点难那我们可以再讨论讨论。”
所以我们最后达成了这样的约定,二年级书里面你给妈妈讲讲你看到了什么故事,同时每个单元里面选一篇课文的生字生词进行默写,成功了就买三年级和四年级语文书。Q有了前面要是完成不了就讨论的经验,说有点担心默不会,问错了怎么办,我说“错了咱们就再给自己一点点时间,把二年级书再看看,以后再默,妈妈等你,也相信你。”
Q在第二天晚上我回家后说,“妈妈我试着默一下吧。”,过程中稍许给予了一点提示全部正确,靠自己的努力和协商获得了他执意要买的三四年级语文书。
最后强化,“妈妈看到了你想要三年级语文书的诚意和决心,你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协商做到了,妈妈觉得你非常棒。”
我相信每个家庭和每个人的处理方式都会有不同,它取决于你自己的诉求是什么,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第一,不要一次有多个诉求,又想达到这样,又想达到那样,第二,如何有通向达成彼此诉求的方式方法。
双赢是个永久的话题,对孩子的影响贯穿一生,也是情商的体现,我们一定需要自己不停示范和传达于孩子们如何通过协商和尊重来达成一致。如何同理别人和共同协商是我家永远的课题,我希望Q能越来越看见别人的感受会带来什么不同的结果,也希望他通过调整自己去不停认同自己,这是个漫长的过程,但值得坚持。
如何既保护了孩子的欲望又限制了孩子的行为,可以运用在很多的地方。有时我们会遇见孩子就放弃了自己的欲望,那就放弃嘛,要么是真的不想了,要么是赌气,赌气后面就还会再有机会。真的不想了买了也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