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散谈笑着听(连载5)
二谈 实然与释然
暂且就设定一下:把“人生”就设定成“课堂”,人的一生既短暂又漫长,或短暂或漫长,不能仅仅以存活世间的长短来界定。现实社会中,人们赋予人生更多的社会意义。所以,把“人生”设定成“课堂”很大程度上就是从社会学角度来考虑的。我用自己的感知来理解这种现象:人生都是伴随着实然的感受而体验着外在,生活着自我,存在着未知未觉未醒。我经常想,人生体验着的一切——包括追寻着 的未知,或许就是体验实然感触的过程……,这个过程被一些大智慧的人综合糅杂,形成了范式供后人遵循、沿革并发展到极致,类似现在的“课堂”环节。我猜想,一定是为了这个过程,逐渐地人们才设定了“实然课堂”的框架,以便在这个框架里构筑“最简幸福”人生。以致于想把这种简单世代沿袭下去,祈望后代也像自己渴望的“简单幸福”一样生活,就如蚂蚁、蜜蜂那样生活,秩序井然,从不越位。当然,找到最“简单幸福”的捷径就是设定“秩序框架”,让世代都生活在一个模式框架里。那样的话自己既是开创了一个新纪元,也为万世谋得了不起的幸福,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更体现了自己的生存价值。但是,转念想来,那“幸福的感觉”是需要后代人亲自“体验”一下的,也就是说“幸福”是需要“实然体验”做前提的。后辈独特的幸福感由他们自己获得,我们只是做好现在的自己就好,自己的一生只能是后辈的一个例子而不是标杆,是照片,是一个静物,这静物是不能用动态的形式呈现的,反之亦然。可是我的心绪是动态的,历程过往被碾压成了静态的,无奈之中,在还有活力的情况下,我将“历程过往”被碾压前的状态抽离出来,与心绪相融,用动态流程的样态呈现出来。
如此,“人生进程”和“课堂进程”需要同步。“人生探索”的实然与“课堂探索”的实然……,其内涵与外延需要相等、相合与相融,“实然的人生”与“实然的课堂”行进间需要掺入不定的元素,如:自然的偶合,也或许是与自然相悖的主观的强奸……。诸多的条件没能在个人意志下蜕变成个人的实然,而是构成了大千世界实然中的一幅成象,它只是洞若皓月般的世界中的一个存在实然……,这个“实然”左右着人们的感触、体验、追求,当然,这个“人们”里面也包括了“我的”。但不管怎样在大千世界中所有的人们都承接了这样一个“‘人生是课堂’所呈现了的实然样态”,也或许就是一个实然比喻,不管怎样理解,都它存在着。人们接受了这种存在,从内心到行动,都实然地演绎着自己的人生,设定着自己的课堂环节,对于一些客观实然的判定往往也站在自己的内心感触角度进行鉴定,发表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观点,形成了“应……”见地,如下文的“应实然”、“应真实”等呼之即出的概念。
从个人认知角度再窄化一下上述的设定:既然说“人的一生就是一堂课”,那么,这堂课不可缺少四个基本环节——品别人的生活、验自己的感触、说别人的思想、理自己的智慧。仍求最简原则,我把“人生是课堂”这个认知简化为“应真实”的课堂,将课堂的换环节设置成四个基本环节,构成“应真实”课堂的独特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