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费金融的风险处在哪个阶段
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短期消费类贷款规模有限
金融机构个人贷款余额较快增长,增速有所回落。截止 2018 年 7 月,金额机构境内人民币个人贷款余额为 44.76 万亿元,近三年平均增速在21%左右,2017 年以来月同比增速持续缓慢回落。从结构来看,中长期消费贷款(以房产按揭贷款为主)占比最高,达到60.9%,其次是短期消费贷(包括信用卡及消费金融),占比 17.4%。因此银行的个人短期消费类贷款的规模在 7.8 万亿。
个人短期贷款增长提速。从整体来看,中长期贷款的增速持续高于短期贷款增速。从 2016 年末开始,个人短期贷款余额开始加速增长,个人中长期贷款增速回落,目前两者增速趋同。总体来看,短期贷款的占比低于 30%;消费贷款占比持续提升,已接近80%。

信用卡:发卡量猛增,贷款余额增速平稳,质量稳定
2017 年信用卡发卡数量明显增加,2018 年上半年有所回落。截止2018年6 月,信用卡在用发卡数量达到6.38 亿张,人均持卡数量为 0.46 张。 2016 年新增在用信用卡为 3300 万张,而2017 年达到12300 万张,发卡有明显提速。原因包括:(1)银行的零售业务转型,加大了零售业务发展力度,信用卡业务成为重要抓手;(2)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兴起,在长尾市场积累了消费金融客户及征信数据,银行调整了信用卡业务的策略,扩大互联网渠道的获客,将大数据征信融入风控模型,对培养起来的优质消费信贷客户进行收割。2018 年上半年发卡速度有所回落,新发卡5000 万张,去年同期的发卡量为5500 万张。
信用卡额度增长及贷款余额增长较为平稳。截止 2018 年 6 月,信用卡额度合计 13.98 万亿元,已使用额度为 6.26 万亿元,额度使用率为44.78%。2013 年以来,信用卡总额度及贷款余额增速接近且稳定,基本保持在30%左右;授信使用率从 2013 年初的 37%增长到45%,近两年来,额度使用率基本维持在 43%-44%左右。
信用卡资产质量总体稳定。截止 2018 年 6 月,逾期半年的信用卡贷款余额为 756.67 亿元,逾期贷款余额增速近两年持续下降,2018 年前两季度的同比增速回落到 20%以下。逾期贷款占比也稳中有降,最新的比例为 1.21%。从季度环比数据来看,逾期余额的增速基本上与在用卡增速正相关,但 2017 年发卡提速,但逾期率不升反降,现金贷业务的爆发可能是重要原因,融资供给增加,也成为信用卡还款的资金来源。从2017 年 11 月现金贷整治文件出台,信用卡逾期出现了明显提升,目前现金贷的影响已逐渐消除。
各类银行的消费金融业务分布
信用卡业务主要集中在股份行和国有行。从贷款余额占比来看,股份行信用卡贷款的占比最高,其次是国有行,农商行和城商行的信用卡业务占比较小。在所有上市银行中,平安银行、光大银行和招商银行的信用卡贷款余额占比位列前三。
农商行、城商行的个人消费及经营贷占比高。从贷款余额占比来看,从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到农商行依次递增。主要原因在于中小银行和区域性银行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比例较高,其短期零售贷款中包含了小微金融业务。
资产质量较稳定,业务增速灵活调整。从整体来看,2017 年新增贷款中信用卡的占比明显提升,2018 年上半年,股份行的新增贷款中信用卡占比回落明显。
资产质量稳定。部分上市银行公布了信用卡业务的不良率,整体来看,信用卡业务的不良率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平均数在 1.5%以下。不良率相对较高的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近三年不良率持续改善。
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业绩分化明显,稳健经营致胜
业绩分化明显。目前已开业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共有 22 家,其中银行系有 19 家,占比86%。在 12 家公布上半年经营情况的消费金融公司中有9 家实现盈利,招联消费金融和马上消费金融处于行业第一梯队中。由于消费金融公司仍处于发展初期,开业时间和业务进度存在较大差异,利润率水平层次不齐。

行业经历阵痛期。经历了2016 年至2017 年消费金融的爆发式增长,行业风险逐渐显现,随着监管部门对消费金融行业加强监管以及对现金贷业务的整治,大量中小平台被自然淘汰,其他平台也不同程度受到波及,逾期率和不良率有所上升,贷款增速放缓。在大量P2P 平台和小贷公司退出消费金融市场之后,行业集中度提升,恶性竞争减少,稳健经营的消费金融公司有望在长跑中胜出。
场景优势凸显。无论是分期业务还是现金贷业务,从场景获取客户是消费金融的核心能力,一方面可有效获取目标客户,降低欺诈风险;另一方面有助于信贷产品的结构设计和定价,降低信用风险。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除了资金成本优势之外,银行股东可提供风控模型和网点客户资源支持,产业股东提供丰富的线上及线下消费场景,在此基础上加强自身运营能力及风控能力建设,消费金融业务的持续发展可期。
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洗牌,剩者为王
受监管政策和市场环境变化影响最大。非持牌机构开展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主要包括电商平台、P2P 平台等模式,服务对象侧重于次优人群,服务内容与金融机构形成互补。从整体来看,这部分消费金融业务的风险偏好较高,资产质量相对来说低于银行表内资产,且易受外部环境变化影响。近一年以来,现金贷监管政策出台、P2P 爆雷和银行信用收缩都对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产生较大影响,短期内逾期率大幅上升;相比前两年,今年各家平台的批贷通过率都明显下降,导致业务规模增速回落。从近期行业调研情况来看,目前逾期情况基本不再恶化,行业发展有望从低谷缓慢回升。
行业变化趋势:(1)资金来源机构化。杠杆率和资本金要求约束平台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直接对接银行、信托、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机构化的资金来源也能降低消费金融业务的合规风险。(2)回归场景。纯粹通过高利率覆盖高风险的现金贷业务将会消失,从获客和风控的角度来看,回归场景是消费金融的主要发展方向。相比银行的表内资产,互联网消费金融在定价的灵活性上具备优势。
公众号:learningme,超过一万份行业研究报告可以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