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随笔记每日日更500字以上送赞活动简友广场

改变自己内在的关系模式

2023-10-17  本文已影响0人  细雨8233

如果你很难适应社会,其实用不着社会改变什么,只要你改变自己内在的关系模式即可——让“内在的父母”不再总是跟“内在的小孩”过不去,彼此制造挫折。内心若充满信任和善意,相信自己总是有选择的,社会便会处处与你方便,提供无限的资源和可能性。

担心孩子将来适应社会有困难的父母,你们便是孩子的整个社会,你们现在的一举一动,都在描绘他未来的世界。当你困惑于“孩子这次没考好,要不要没收他的零花钱、取消他的游戏时间”时,只需要想一想,假如你某次工作没做好,老板准备没收你的工资、取消你的假期,并且还觉得理所当然,对此你会不会有异议?舍得给女儿花钱的爸爸,不用担心你的投资白费。

在心理咨询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人们对好运能否降临到自己头上的预期,几乎就是儿时能否得到父母宠爱的预期。有个妈妈规定摇摇车每天只能玩一次,理由是训练孩子的自控力。这种方式能否训练自控力,其实是件看不到摸不着的事情,只是妈妈头脑中的幻想而已,无法验证。但可以看到的简单事实是,在经济并不匮乏的前提下,孩子的欲望被限制,若这样的限制经常发生,孩子会对自己的欲望感到羞耻。从摇摇车这件小事上,孩子体验到的是匮乏。就这样,妈妈把自己潜意识里的匮乏感和对欲望的羞耻感传递给孩子。将来孩子在面对社会时,由于潜意识的召唤,也会处处体验到匮乏、制约和挣扎,有资源不敢去使用,有好处不敢去争取,这就是苦的轮回。

让孩子内心富足并不一定需要父母经济富裕,关键是父母能否不评判孩子的欲求。如果经济受限,父母可以坦诚地告诉孩子:“你的需要我听到了,它很重要、很美好,只是我目前的经济能力有限,不能满足你。”但很多父母不肯简单地面对真相,而是通过批判孩子的欲求,把内疚和羞耻感转嫁出去,让孩子相信自己的欲求是可耻的。更悲剧的是,即使在经济并不受限制的情况下,父母习惯性的打压、评判依然存在。

孩子在不受父母控制的前提下发展出来的,才是真正的自控力,而且是精神内核并不对立分裂的自我控制。这是一种与周围能量自然协调的能力,即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而在父母控制下发展出来的“自控力”,其实是内心的恐惧和制约。潜意识里的制约会像木马程序一样,操控人生的各个方面,需要经过长期的自我认识才可能重获自由。

现实社会是温暖还是残酷,不取决于社会本身,而取决于父母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亲子关系的真相创造了世界的真相。我们不用抱怨社会,父母的自我成长就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当我遇见一个人》29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