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的词汇量更大
每个孩子都天然有着惊人的词汇学习能力。他们在2岁到6岁期间,词汇量会飞速发展短短四年时间,孩子的词汇积累实现了质的飞跃,基本上能应对绝大多数日常交流了。
为了更好地引导孩子学习语言,我们家长要注意三个方面值: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输入需要控制难度,按照孩子的理解能力,一次只给出一个新概念,给多了孩子容易混淆,记不住。
其次,对于孩子语言表达上的错误,不需要过度纠正,只要在遇到类似语境时,多重复几次,他们就能准确掌握了。纠正太多,会打击孩子掌握新词汇的热情。
还有,孩子2-6岁是语言飞跃期,这个时期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就是稍微努力一点就能听懂的语言,将会大大的增加他的词汇量。
两位学者做了一项长期追踪研究,他们一共招募了42个家庭,按照家庭经济条件,分为高中低三组,从孩子半岁开始一直追踪到三岁,每个家庭至少追踪两年半。研究结果发现,孩子每天使用的词汇,有百分之八九十都与父母使用的重合,高收入家庭,父母每小时对孩子说382个不同的词,孩子说297个;低收入家庭,父母每小时对孩子说167个不同的词,孩子说149个。这么一比较,发现,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词汇量也要少得多。
研究者也分析了,不同家庭在亲子互动时与孩子说话的总量。经过一系列推算,研究者认为,到孩子四岁时,高收入家庭的孩子,累计可以听到4500万个单词,中等收入家庭的孩子,可以听到2600万个单词,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只能听到1300万个单词。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居然比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少听了3000万个单词。
这一系列研究的结果意味着什么?它可能意味着,孩子与孩子之间的词汇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父母词汇量影响的,如果孩子没有机会听到足够多的不同词汇,就更不可能有机会学会它们。
这个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于是,测量出“3000万个词汇差异”的这两个学者,也试着在幼儿园做过早期干预,帮助学龄前儿童学习更多的词汇,但结果却很让人失望。
我们前面提到,2-6岁的孩子都有快速学习新词的能力,所以通过学习策略,让孩子大量接触新词,短时间内提升词汇量并不难,但这种“词汇量的提升”效果却很难维持,到了小学阶段,干预的效果就慢慢消失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儿童的语言能力,不仅仅单纯地指向标准的发音、大量的词汇,或者熟练运用语法,还包括孩子要理解和掌握大量的背景知识,并且要综合运用非语言性的知识,比如表情、动作、声音、图画等等来进行综合判断,这些能力只能在日复一日、真实地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才能得到提升,任何短期干预都是徒劳的。
仅仅把不爱讲话的父母,变成话痨型父母,并不能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教他更多的词也不能,影响孩子语言能力的,不仅仅是他们听到的词汇量,还有词汇的质量,也就是从真实的交流中获得的语言知识。
那孩子的词汇量能提升吗?还是可以的,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三种有效的方法。
第一,要与孩子进行大量的、真实的、互动式的交流。
低水平的重复,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意义不大,而在不同的语境中反复使用,在不同层面上构建语言的意义,才能真正的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所以,无论多忙,一定要抽时间同孩子多交流。这种交流不是简单的你问我答,类似问他今天高兴吗?幼儿园好不好玩?这些问题通常孩子们都不爱回答,更别提产生交流了。
父母要做的,是对孩子提出开放的问题,比如今天在幼儿园玩什么了?然后给出反馈,尤其要表现出交流的兴趣,比如,哇这个玩具我们家没有,怎么玩的呀?能教教我吗?甚至可以向孩子描述自己今天遇到的有趣的,或者烦恼的事,请孩子帮忙出出主意,哪怕他们给的建议会让你啼笑皆非。要像与成年人一样平等地与孩子展开对话。语言就是在一次又一次对话中真正学会的。
第二,使用脚手架式的语言与孩子进行沟通。
脚手架理论是维果斯基提出的,意思是孩子在学习刚开始的时候,给他提供大量的帮助,等他熟练掌握了,再慢慢减少帮助,逐步撤去脚手架。从语言的角度讲,主要是控制语言的难度,在同孩子交流的时候,根据孩子的实际水平,从提供大量的非语言信息辅助,逐步过渡到简单语言、正常语言、结构化的语言,逐步帮助他提升。
这说起来有点复杂,我拿讲绘本来举个例子,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会用很多的表情、动作、道具等来帮助他理解,等他慢慢能理解了,我们会通过减少使用辅助信息、降低语言难度、把长句子改短等方式,帮助他理解语言表达的信息;再之后,我们就可以单纯地通过语言来给孩子讲故事了,因为在这种脚手架式的语言沟通之下,他的语言能力大大提升,不需要我们提供额外的帮助了。
第三,同孩子一起进行大量的阅读。
如果只是跟孩子天马行空地尬聊,我们每个人都很难超脱自己的语言习惯,也就是说,孩子从我们这里学到的词汇还是有限的。但借助图书就不一样了,我们可以得到更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更多元的场景,更深入的讨论,这也是学界公认的、最能够长久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的方法。
如果你觉得这三种方法,还有点抽象,我推荐你试试接下来会讲到的两个语言游戏,可以帮助你在生活中随时随地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
两个游戏
教孩子更好的词和更好的表达
虽然我们今天一直在说词汇量,但词汇量的大小本身真的不是语言中最重要的,而隐藏在词汇量背后,也就是对词汇的精确理解和运用,用语言进行交流和思维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我们从“3000万的词汇差异”中得到的启示。为了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我们需要更多的练习。
在生活中,我常常和女儿一起玩两个语言游戏,走路的时候,坐车的时候,睡前故事的时候,都能玩。
第一个游戏是词汇游戏。
玩法超级简单,进阶的空间也很大。
最简单的玩法,就是“说不同的词”,在孩子词汇量还不大的时候玩最合适。你说一个,我说一个,只要说的不一样就可以。刚开始,只要求这个词跟上一个词不同,就可以;慢慢地随着孩子记忆容量增大,可以要求他说的每个词都跟之前的不一样。
这个游戏,稍微进阶一点的玩法是“说相关的词”,其实是在词汇意义上练习分类,比如我说“眼睛”,那么相关的可能是“鼻子”,也可能是“看见”,孩子说什么都可以,但别忘了跟她讨论下,为什么她觉得这两个词是相关的。这种玩法也可以稍微改一改,就是“说同类的词”。
再难一些呢,可以玩“说相反的词”、“说相近的词”,这也是帮助孩子扩大词汇量的好机会,体会词汇的细微差别。
这个游戏可以根据孩子的语言能力阶段,无限增加规则来扩展。是不是也有一点像我们大人记忆外语词汇时常用的办法?
第二个游戏,叫做故事接龙。
孩子们都爱的动画片《小猪佩奇》中就有这样一集,小朋友们聚在一起讲故事,一人接一句,任意联想,最后把好好的一个睡前故事,活活说成了一个恐怖故事。
如果说上一个游戏是词汇量层面的游戏,那么第二个游戏就是语言表达层面的游戏,可以和孩子轮流说,也可以一家人一起玩,还可以引入更多的小朋友一起玩。
这个游戏要求小朋友注意听别人说的内容,同时关注故事的走向。在最开始的时候,他们可能记不住太多内容,需要我们帮着提醒一下前面人说的话,再问问他,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啊?我女儿大概经历了两次引导,就兴致勃勃投入了故事创作中了。
非常建议大家在最后,把故事再完整复述一遍讲给小朋友听,这一方面是对他们创作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对今后学校生活中所必须的结构化叙事训练,比如作文的提前练习,非要功利一点说的话,算是口头作文的雏形吧。当然我们的目的是,制造机会让孩子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结语:
儿童在学龄前期,也就是2-6岁的时候,有一个特别的词汇学习机制,可以帮助他们在短短的几年内掌握大量的新词,这个机制就叫做快速映射,而这个阶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言飞跃期。
不过,虽然所有的孩子都有这个迅速提升词汇量的能力,但“3000万个词汇差异”的鸿沟也是真的存在的,根据美国的一项长期追踪研究,生活在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中的孩子,词汇量差异巨大,并对以后的学业成绩会产生深远影响。
词汇量差异的背后,隐藏着的是知识的差异,思维的差异,而这需要父母和孩子长期努力才能改善。短期的干预,很难起到长久作用。那么,我们还可以为孩子做什么呢?
第一,与孩子进行大量、真实的、互动式的交流。
第二,使用脚手架式的语言,也就是循序渐进地增加孩子语言的难度。
第三,同孩子一起进行大量的阅读。
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掌握丰富的语言,我推荐了两个语言游戏,可以随时随地同孩子玩起来。
一个是词汇游戏,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提升,可以延伸出多变的玩法,帮助他深入理解和扩展词汇。
另一个是故事接龙游戏,帮助孩子创造性的使用语言,对他的口头表达和结构化叙事,也是很好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