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师读书会专著感受狂欢节读书

读 | 只有读书,才可以有优越感——〈儿童教育心理学〉阅读札记

2023-11-26  本文已影响0人  先主山下梁波涛

1.优越感的标准

优越感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该怎么样来界定优越感?

在作品当中,阿德勒告诉我们说,可以从个体某一行为的结果,来判断这一行为对社会是否有益。

在个体生活的范畴中,行为的结果最终都会显示出,行为是有益的还是无益的?

但是事情并不是那么绝对的,在科学的角度来看,没有一种行为是绝对有益或者是绝对无害。

2.懒教师

曾经看到一些“懒教师”的做法:不改作业,或者不上课,或者不考试。

按照普遍的认知来察看这件事情,老师的这种“懒”实在是不为人可取,实在是让人感觉着,这样的做法把老师堕落到了一定的深渊里去。

可是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学生自己改作业,学生自己来上课,学生自己来出测试题考验自己的朋友,这样不也是很好的行为吗?

让学生在改作业的过程当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更进一步发现出现的错误,再通过自己的语言把这种发现告诉给大家,也是一种上课吗?出测试题来考验朋友,也是一种考试吗?

老师的这种“懒”背后,难道不是给孩子们提供了优越感的源泉吗?难道不是让孩子们更自信吗?难道不是让孩子们更优秀吗?

这样的做法,让孩子们得到了极大的益处,是不是就可以说,老师的“懒”构建了孩子们的优越感呢?

3.儿童成长的外部环境

有句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为什么呢?

我想,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做家长的,每日挣扎在生存的窘迫下,对于孩子无暇有更多的教育,只能用行动告诉孩子,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耳濡目染的孩子,从家长的行动中,有了具体的感受,有了具体的方向,有了具体的模板,知道什么可以做,怎样做,做出来会怎样。

这样的孩子在生存上不会有问题,洗衣,做饭,擦桌,拖地,这些日常家务信手掂来,压根不需要学习。

让他们和城市孩子待在一起,这方面看,他们就具备了优越感。

4.城乡孩子的差异

在素质教育的当下,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去到大学里,城市孩子的优越感就明显得多。

这就需要归结到一个外部环境的差别上了。

因为地域的差异,农村孩子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在高考成绩上与城市孩子有所持平。这样的情形下,忽略掉其他时间来学习,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这种差异性的地域,是城市孩子的优越感的根源,是农村孩子自卑的根源。

因为自卑,农村孩子要使劲儿学习,使劲儿读书,才有可能和城市学生生存在一个屋檐下。

5.父母或者家长应该如何引领

对于没有优越感的孩子,尤其是身在农村的孩子,做父母的,或者做老师的,要如何引领?

在这部作品当中,阿德勒这样告诉我们:身边的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和性格有很大影响,他会根据自己对环境的认知来规划自己的未来。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很多孩子,想起了我身边的许多家长,他们在孩子面前的语言,或者行动,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

6.孩子的作文背后

曾经遇到过一个孩子,成绩还不差,却在作文中写着,自己的理想是躺在家里啥也不干,看看电视,打打游戏,再出去跑一跑,就完美了。

对于这样的表达,我很是诧然,不知道这孩子平时是在家是,如何和家人沟通的。说出这样的话语,完全不是这个年龄段孩子,不是拥有这个成绩的孩子,应该有的表达。

可以肯定的是,这孩子家庭里的生活是苍白的,是贫瘠的,是没有一点远见的。

还有一个孩子,有事没事,总是到我这里看课外书,尤其是看科普读物,我让他写过一次读书感受。

在文字中,他述说了自己的理想,像科学家一样,研究身边的小东西们是怎样生活的,怎样变异的,怎样繁衍后代的。

我想,这孩子的家庭世界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是有格局的。

7.结束语:家长要作表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做了什么,孩子就会跟着做什么。

想起来看到的一则故事,一位扫大街的男子,为了培养自己的儿子,每天工作回去就抱着书本津津有味地读。

每天早起读,每天晚睡读,就是饭后,也要读一会儿。旷日持久下,儿子自然也跟着读书了,最后成为名校的人才。

在儿子识字以后的很多年,发现父亲捧着书本靠着墙睡着了,才恍然发觉,父亲原来不认识字,因为他把书本都拿倒了。

尽管如此,这也不妨碍他培养儿子成才的做法,靠着虚假的读书,打开了儿子的格局,让儿子意识到,只有读书才可以改变,只有读书才可以有优越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