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6):进士与学究
读宋史。宋代的皇帝尊士,前越汉、唐,后逾明、清。
唐代科举考分进士与明经两科。进士科考诗赋,题型就是即兴创作诗文。明经科考经义,题型相当于现在的填空题、简答题,主要考对儒家经义的记诵。因明经科相对简单,所以明经登科之人就颇受轻视。而进士中举者,有“白衣卿相”的美誉,白衣,即未取得功名的平民,亦有卿相之资。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颜真卿就是进士及第的,可见其不仅书法好,文采亦了得。
进士与明经就好比现代的文理两科,考中明经,会争取再考进士。唐朝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而考了进士,再考明经就极罕见。《唐摭言》中有一则记载:
“许孟容进士及第,学究登科,时号‘棉袄子上着莎衣’。”
许孟容是唐德宗时的大臣,年轻时以文词知名,遂考中以词赋为主考内容的进士科。其家学渊源,精通《易经》,后又以《易经》考中“学究一经”之科。“进士及第”已是很高荣誉,他偏偏又“学究登科”,世人就嘲笑他“棉袄子上着莎衣”,“莎衣”,即蓑衣。锦绣的袄子外面又披了一件蓑衣,真乃多此一举。我却甚为佩服孟氏冲破世俗偏见,从心所好的勇敢。曾读过一本写美国文化的书。在美国人心中无职业贵贱之分,有时家里找来的管道修理工,有可能是位国内知名的摄影师。他一年中大半时间周游世界,拍摄风景。居家时兼职物业。这若在唐朝人眼中,又是“棉袄子上着莎衣”了。
宋朝延续唐朝科举,且进士考试比唐代更受礼遇。据《东斋记事》载:
“北部贡院试进士日,设香案于阶前,主司与举人对拜,此唐故事也。所坐设位供帐甚盛,有司具茶汤饮浆。至试学究,则悉撤帐幕,毡席之类,亦无茶汤,渴则饮砚水,人人皆黔其吻。非故欲困之,乃防毡幕及供应人私传所试经义。盖尝有败者,故事为之防。欧文忠有诗:“焚香礼进士,撤幕待经生”,以为礼数重轻如此,其实自有为之。”
引文写的就是“进士”与“学究”(明经)考场上的悬殊待遇。进士科考试,焚香礼进士,考生座位上挂着帐幕、地上铺毡毯,案上有茶汤供饮。而学究科的考场,则撤帐幕毡毯,案上也无茶汤。考生渴了,只能喝砚水,喝得双唇墨黑。
北宋贤臣范仲淹先考学究,再中进士。其年幼失怙,随母亲改嫁朱氏。改姓朱。与朱氏兄弟一起考中学究。后与众人一起拜访谏议大夫姜遵,众客退后,姜遵独把范仲淹留下,并引入中堂,对妻子说:“朱学究年虽少,奇士也。他日不唯为显官,当立盛名于世。”后范仲淹二十多岁时果然高中进士。范仲淹担任宰相期间,推行庆历新政,其中有一条就是“精贡举”,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把原来进士科只注重诗赋改为重策论,把明经科只要求死背儒家经书的词句改为要求阐述经书意义和道理,使科举取士经世致用的目的更为显突。
由此亦知,“学究”一词本源于科举,并无褒贬。后世才衍化为特指迂腐浅陋的读书人。
8月2日,周二,晴,25至39度
书越读越慢。因读古书,需拓展的知识多。今读《东斋记事》一段文,查阅诸多科举资料,整理成文。
昨日日更上锁,转为图片后,再次被锁。
服药之故,嗜睡,连续两日晚起。生活节奏紊乱。白天饮双份咖啡方能解困。明日务得强迫自己早起。
弄堂下水道改造,今日大体完工。虽是政府工程,仍需亲自监工。现户外工地多是六十多岁老人,管理者为三四十岁青壮年。老人干活贪图省力,而管理者只求进度,无人重视质量。故若不亲自监工,则后患无穷。
此次搬家,幸事有二:一是原居住小区高层停水日趋频繁。业主质问物业。物业说是自来水厂供水水压低之故,可周边小高层皆不停水,定是小区增压设备的问题。幸而已售。二是搬回老屋,适逢管道改造,及时监管,避免后患。
移水表位 店面厨房下水 店面卫生间下水 对门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