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法学》读书笔记(202068)
今日启读佐藤学《教育方法学》。补一下欠学的常识。
在高铁上读书是一种享受。虽然周围有游戏、视频、谈话各种声音,但我还是能够很快进入读书的状态。越来越喜欢自己能够快速地“与世隔绝”的状态,这说明我不浮躁了,心安了,当然,也是读书成了必须的状态。
没有读过大学,也没有时间去研究教育的专业学养。今天读这本书,相当于做了一次教育方法学的普及,作者也正有此意:“既应具备作为这一学科入门书的通俗易懂的特色,又应能网罗这一学科领域的最高研究水准的知识”。很开心的是,在读到几个问题时,按照自己的粗浅认识做了猜想,在后文中竟然得以验证,这不免又给自己一些信心,是能过看得懂,也能够相关联的。
在今天的阅读中,第一次得以系统的了解教育方法学的发展,也对那些雷鸣贯耳的大家的研究建树有了了解。
比如,夸美纽斯的教学论,给教育分了学段,体现了教育普及化的诉求,其《世界图鉴》插画教科书是世界上第一本教科书等。最奇特的是“教刷术”的新造词,其实就是夸美纽斯对通过教刷术将大量知识迅速地教授给多数儿童的教育构想。
裴斯泰洛齐,我喜欢他的名字。他在《社会契约论》中说,人类的解放,不仅仅是将社会从绝对权力中解放出来, 如果做不到从自身内部进行主体性的解放, 人类是无法实现完全解放的。也许个人理解有偏差,但是我仍然认为,如果一个人不能自己准确定位,不能选择自己要做的事,就无法实现质的飞跃。他还是“直观教学”概念的提出者,个人认为这一点特别切合学生学习认知的规律。“这种将儿童作为认识主体的教育理念与夸美纽斯及洛克将儿童看作’白纸’的被动性存在认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主体自身解放的基本思想为这种作为认识主体的儿童们的发现与探索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
关于赫尔巴特,作者说他“首先将教育的中心目的表现为’品性的陶冶’这一道德性理念,并将教育过程划分为’管理’’训练’’教授’三个功能。”这个“德性教育”提得真好。伟大的人物就在于他们能从普遍中看到不足,看到改进。
齐勒尔与赖因我以前并未听过,现在了解到他们发展了前人的学说。比如,齐勒尔的贡献在于将赫尔巴特的“兴趣”四段法发展成“形成性阶段”五段法,还提出了将“文学”与“历史”作为中心学科,按照民族文化发展阶段,组织各学科内容围绕两个中心学科展开的统合课程构成法,即“中心统合法”。
而赖因教学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将赫尔巴特与齐勒尔所提出的反映儿童兴趣心理性过程的五个阶段“形式性阶段”发展为教师教学的五个环节。赖因在齐勒尔的“分析、综合、联想、系统、方法”的五段法基础上,提出了作为教学步骤的“准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五段教学法。
杜威,一个最熟悉的名字。他与“儿童中心主义与学习的共同体”紧密关联。“呼吁将学校教育的中心转移到学生身上,进行了将学校重建为以活动与经验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的教育实验”。
关于博比特,作者介绍了“课程论”的创始人身份,将教育过程系统化。“教育目标”是博比特在教育文献中出现,后来作为组织教育管理的目标。他还将“实用性”作为教学内容的选择标准,通过对成人社会生活的“活动分析”,展开对产业生活及社会生活有用的知识和技能的相关研究。
总体来看,通过作者简单介绍,我了解了教育方法学发展史上的几个著名人物,以及他们的学术思想和贡献。其实,一天一天使用着、度过着的人太多,能从当下所见、所用有所思,有所行,才完善了、改变了世界。
喜欢,钻研,深刻,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