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365:与自己和解的智慧

2024-01-27  本文已影响0人  Lotus的过隙笔记

2024.1.28周日 晴 10-12℃

原生家庭,是影响人一生的心里动力。

雷茵霍尔德•尼布尔在1934年写下的祷告词中有一段文字: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

请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

请赐予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晚上接到一个自定义为“讨好型人格”的女性来电者,虽然她已经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再生家庭),但因原生家庭尤其是母亲对自己常年的否定、指责。

虽然无论在学业还是工作上都很努力,可在人际关系方面,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经常陷在自我内耗中,担心对方小看自己,导致经常违心的去做一些事。这种“迎合”(讨好)的模式,似乎能让自己安心。但一但这个“安心”的度,超过已经形成的心理“价值”边界,另外一种“自我意识”就会起来争取权益。

这是一种典型的未能从原生家庭分化,无法与父母分离个体化。因为自我未能很好的建立,导致她在生活工作中的他人与自我的边界就非常模糊。很难区分,哪些想法是别人的,哪些想法是自己的。因为,长久以来,她已经无意识的内化了,母亲想的就是我想的,她的意愿就是我的意愿。

过度控制的父母,通常安全感与自信都区匮乏的。他们只能通过控制、贬低孩子的方式,让自己自我感觉良好。这种矛盾型的依恋模式,很自然的就导致了孩子在成年后的各种神经症问题,比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

你的父母是什么样的呢?对你的人格以及你的婚恋又有怎样的影响呢?欢迎探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